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最該感謝的應該是他

2024-06-20歷史

▲李景隆畫像

朱棣能夠登上皇位,表叔李景隆的貢獻不可忽視。相較於姚廣孝和朱高煦,李景隆才是真正需要被感激的人物。李景隆的出現,讓朱棣的「靖難之役」面臨新的局面。原本朱棣所面對的對手是老將耿炳文,然而耿炳文擅長防守,面對滹沱河沿岸的困境後,便轉為守勢,雙方陷入了僵持狀態。

這時,李景隆這位大明戰神般的存在登場了。他接替耿炳文的位置,率領50萬大軍向朱棣發動進攻。然而,朱棣對李景隆並未給予太多重視,他認為李景隆年輕時在安樂窩中長大,缺乏勇氣和謀略,還自負自大。因此,他選擇將北平交給妻子徐氏和長子朱高熾鎮守,自己則率領精銳部隊進攻其他地區。

然而,李景隆並未讓朱棣得逞。他利用兵法智慧,上演了一出圍魏救趙的策略,親自率軍包圍了朱棣的老家北平。在此危急時刻,朱高熾等人的抵抗雖頑強,但李景隆部將瞿能卻險些攻破北平。此時,李景隆卻在關鍵時刻撤軍,這讓人對他的動機產生質疑。即使瞿能攻破城門,李景隆作為主導北伐的最高將領,依然能夠占據最大的功勞。這樣的撤軍行為,確實有些故意放水的嫌疑。

盡管李景隆在兩個月內對北平進行了圍困,但最終並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他的表現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和智慧,而他的撤軍行為也反映出他並非一味追求功利的人。因此,可以說李景隆是朱棣登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朱棣能否成功「靖難之役」還真是難說。

在建文元年十一月,李景隆在鄭村壩與朱棣展開了一場大戰。朱棣麾下的大將張玉連破李景隆的七個營地,加上城內的朱高熾擂鼓呼應,使得李景隆軍心大亂,他們拋棄了物資,連夜撤退。如果他們沒有這麽快撤退,恐怕就會被燕軍俘虜了。

戰敗後,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頓軍隊後,他再次上書請求出征。對於戰敗的李景隆,朱允炆並未過多責怪,反而賜予他黃金裝飾的斧鉞弓箭,讓他獨掌征伐大權。

然而在白溝河之戰中,李景隆再次首戰失利。在郭英、吳傑、平安等將領的幫助下,他才終於大破燕軍,幾乎將朱棣大軍逼入絕境。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時刻,朱棣裝出一副臨危不亂的樣子,他的拙劣伎倆成功騙過了李景隆。在得到準確情報後,他以害怕有埋伏為由,下令大軍不得前進。直到朱高煦帶領援軍趕到後,李景隆才下令出戰。

饒是如此,朱棣還是被瞿能父子率領的部隊打潰不成軍。此時突然天地變色,妖風四起,竟然吹斷了南軍營中的帥旗,南軍頓時大亂。朱棣瞅準時機,放一把火向南軍軍營燒去。在漫天大火中,他下令總攻,李景隆大敗,瞿能父子也雙雙死於陣中。

兵敗如山倒,李景隆二話不說,立刻率領大軍向南逃竄。抵達德州後不久,燕軍就追趕而來。這次李景隆不知道因為什麽,竟然沒有絲毫抵抗就直接棄城而逃。他還留下了上百萬擔的軍糧給朱棣。

到了這個時候,明眼人都已經看出,李景隆表面上是在和朱棣作戰,實際上卻在放水,甚至是在幫助朱棣。當連續戰敗的訊息傳回南京時,朱允炆終於不再相信李景隆。最終他被召回京城,而推薦李景隆的黃子澄建議殺掉李景隆以謝天下,但朱允炆卻不肯這麽做。

直到朱棣繞過鐵鉉駐守的山東,率軍到達長江邊時,兵鋒直指南京城。在這個關鍵時刻,方孝儒為了提振士氣,再次提出殺掉李景隆。然而建文帝非但沒有答應,反而派李景隆等人去往前線和談,試圖透過割地求和的方式解決問題。然而朱棣自然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於是他渡過長江開始攻打南京。

直到這個時候,南京城內仍然有精兵20萬,且糧草充足,而朱棣孤軍深入,後方並不穩定。此外,正值炎炎夏日,北方士兵對酷暑感到不耐煩。如果時間線拉長,各地勤王大軍一到,朱棣很可能就會被內外夾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負責鎮守南京城的李景隆背叛了朱允炆,與谷王朱橞聯合開啟了金川門,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李景隆也因此成為了朱棣靖難之變的第一功臣。

李景隆並非人們口中的草包。相反,他自幼受到行軍打仗的熏陶,也曾年少上過戰場歷練。他能夠從容指揮50萬大軍,這足以證明他的能力。然而,他之所以一次次敗給朱棣,是因為他從未站在大明的立場來對待這場戰爭。靖難之役,本就是朱家叔侄內鬥,李景隆作為頂級勛貴,一直在觀望形勢,等待時機,試圖獲取最大的利益。他並不關心朱允炆和朱棣誰能獲勝,而是如何保證李家長盛不衰。

如果一上來就北伐成功,可能會功高震主,畢竟洪武朝血洗功臣的事情還歷歷在目。而如果失敗的太徹底,說不定也會爵位不保。因此,他選擇了兩頭下註。

朱棣登基後,盡管李景隆得到了封賞,成為勛貴之首,但他很快就遭到了許多人的不滿。在永樂二年,李景隆開始被人陸續彈劾,懷疑他有謀反之心。最終,李景隆被削去爵位,軟禁家中,並抄沒其家產。一直到宣德四年,他才黯然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