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嗎?在二戰期間,日本曾讓航母潛入海底,可輕易攻擊美國本土,堪稱二戰日本海軍最強殺器,一經面世就讓世界為之震撼,然而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如此恐怖的大殺器,其戰績竟然為零。
那麽,日本為何想讓航母潛入水下?這個水下航母效能如何?該型航母的戰績為何是零呢?
航母作為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是現代海上最大的作戰平台,不僅可以彰顯國家出眾的研發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海上實力的重要標誌。
自航母面世以來,其重要性愈發凸顯,被稱為「海上霸主」,但也正因如此,航母在海戰中經常會成為敵人集火的目標,往往需要十分龐大的船隊為其保駕護航,而這又會增加被敵人發現的機率,很難完成突然襲擊的工作。
所以,不少人認為如果能將航母的殺手鐧——艦載機與潛伏在海底的「殺手」——潛艇相結合,便能完成深入敵後、突然襲擊的工作,而這就是水下航母的雛形。
為了讓這個設想變成現實,一些國家將潛艇的主炮改成機庫,並將甲板改成了飛行跑道,讓水上飛機從潛艇上成功起飛。
但這種所謂的「水下航母」,只是將一架水上飛機放在潛艇「甲板」上,這架飛機還只能起飛不能降落,沒有任何實戰意義,因此水下航母也因此被擱置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艦艦載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美軍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讓美國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這使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認識到了艦載機偷襲的重要性,於是決定重新開機水下航母工作。
此時,日本已經擁有了10余艘能夠攜帶彈射偵察機的潛艇,有著一定的技術基礎。
不僅如此,在1942年11月,日本海軍一艘潛艇偷偷潛入美國海岸,並起飛了一架E14Y1偵察機,向俄勒崗州的森林投擲了兩顆小型燃燒彈,給美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這次襲擊證明了日本對美國本土具有打擊能力,引起了美國上下一片恐慌,而受這次成功的鼓舞,日本海軍下定了建造水下航母潛艇的決心。
因此在1943年1月,日本在最大的海軍專用廠——吳海軍工廠,正式開始制造水下航母,代號「伊-400」,而在不久後,伊-401、伊-402號也在佐世保地區開工,並於1944年開始陸續服役。
作為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黑科技,伊-400水下航母在數個領域傲視群雄,伊-400水下航母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可以攜帶3架M6A1「晴嵐」強擊機。
該戰機由愛知飛機制造公司建造,是世界上唯一以潛水艇為母艦的攻擊機,采用可折疊機翼,使其能夠納入3.6公尺的機庫,而接受高強度訓練的乘員,在45分鐘內就能完成3架飛機的組裝發射。
此外,戰機采用了熱田32液冷倒V型12缸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無需暖機,只需事先註入加溫的潤滑油和冷卻水後,就可直接啟動,大大縮短了飛機起飛前的整備時間。
而在攻擊武器方面,晴嵐強擊機能夠攜帶一發800千克的炸彈或魚雷,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對目標地點實施突然打擊。
而為了攜帶戰機,在伊-400的主甲板上建造有一座35公尺長、直徑3.6公尺的密封飛機庫,並配有一個36.5公尺長、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源的彈射器。
平時,飛機被折疊起來放入機庫,在作戰時依次拖到彈射器上,展開機翼、加油裝機並彈射起飛。
而在完成任務後,飛機降落在母艦附近的水面,由可折疊的起重機吊回艇上,基本實作了來無影去無蹤,令所有敵人未知恐懼。
然而更令人膽寒的是,伊-400水下航母的武器不只有3架飛機,身為潛艇,伊-400水下航母擁有2個魚雷艙,每艙具有縱列的4具533公釐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備20條95型魚雷。
95型魚雷是當時日本海軍中最先進的魚雷,射程是美國MK14魚雷的三倍,戰鬥威力也更強。
而為防止航母在浮出水面時遇襲,伊-400的甲板上同樣布滿了武器,包括1門140公釐50倍口徑後射甲板炮、3座25公釐3聯裝防空炮以及1座25公釐防空炮,可以說是真正的武裝到牙齒。
更難得的是,伊-400即使擁有如此多的武器,卻依然保持著相當強悍的效能。
伊-400主體采用了左右各一個圓形合二為一的橫向雙筒結構,猶如眼鏡的構造,不過設定在艇尾的乘員艙室仍然恢復單筒,這種設計使其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在戰鬥時,潛艇不僅可以下潛到100公尺的安全深度,外表還塗有防護層,能夠吸收部份對方聲納發出的聲波,減弱敵方艦艇的探測力。
此外,航母內部還能夠儲存多達1750噸燃油,使其能夠連續航行42000海裏,可支持3到4個月的遠洋作戰,即使燃油耗盡,航母也能使用電力驅動,維持近20個小時的航行,續航能力可謂傲視群雄。
那麽伊-400水下航母就沒有缺點嘛?當然不是,為了容納如此多的裝備,伊-400有著極其龐大的體積。
該航母長122公尺,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比當時最大的2500噸級驅逐艦還要大1.5倍,即使是曾令全世界為之色變的德國U型潛艇,最大的型號水下排水量也只有1829噸,與伊-400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極為龐大的體積讓伊-400水下航母有一個極大的缺點——操作不穩定。
曾駕駛過伊-401號的艦長在事後回憶:艇員們在執行駕駛命令時,有著30秒的滯後,而且需要0.5海裏的距離才能停下來,而這也就意味著潛艇所有行動必須提前預判,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很容易遭到敵人攻擊。
不僅如此,由於伊-400水下航母攜帶裝備過多,迫使指揮塔從潛艇中線位置向左移動2公尺,機庫也向右舷偏移了0.6公尺,這種不對稱的設計,在水下遇到緊急情況或者搶占陣位發射魚雷時,也會出現操作不穩定的現象。
但瑕不掩瑜,伊-400航母憑借可以比肩核潛艇的優越效能,絕對是當時的世界第一,然而這樣一款王牌殺器,戰績卻相當慘淡。
日軍為伊-400航母制訂的第一個作戰計劃名為「PX行動」,任務是出動10架艦載機,對美國西海岸及太平洋上,一些人口稠密的島嶼投擲細菌武器,而這些武器已經在歐洲戰俘上完成了人體實驗,能夠傳播鼠疫等可怕的疾病。
但在1945年3月26日,時任日本海軍上將的豐田副武決定取消該計劃,理由是「使用細菌武器將導致與全人類的對抗」,而且美國同樣有著空襲東京的能力,日本擔心會被美國同樣的手段報復。
不過,作為日本海軍的王牌殺器,日軍很快為水下航母安排了新的任務——轟炸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作為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唯一的最短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旦被毀掉,美軍在大西洋的兵力將無法回到太平洋,同時美國也無法提供給英、法等國的裝備和物資。
一旦計劃成功,將會對日本乃至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戰場形勢將迅速發生逆轉,不過計劃還沒開始,無情的現實就給了日本當頭一棒。
因為從巴拿馬運河來回航程長達17000英裏,需要燃料多達1600噸,而在此時日本根本搜刮不到如此多的燃料,只能前往周邊鄰國補給。
在4月12日,伊-401號潛艇在瀨戶內海碰上了一枚水雷,必須返回修理,因此直到1945年6月,所有潛艇才加滿燃料、裝足武器,向巴拿馬運河進發。
但是在這些潛艇出發前,日軍面對的戰況已經無比嚴峻,攻擊遙遠的巴拿馬已經成為了一次無關緊要的牽制行動,於是日軍決定將攻擊目標轉為在烏利提環礁的美國艦隊。
1945年8月,所有水下航母到達預定位置,計劃在8月17日進行空襲的預先偵查,並計劃進行自殺型魚雷攻擊,但很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已經到達攻擊位置的水下航母對這個訊息十分震驚。
經過激烈討論,部隊決定遵從東京的命令,將潛艇升至海面、掛起黑旗,銷毀了所有資料,發射了所有的魚雷,把全部的艦載機也拋進了大海。
8月28日,在本州以東海面,美國海軍接受了伊-400號、伊-401號、伊-402號潛艇的投降。
為防止蘇聯得到這些潛艇的數據,美國將它們全部沈入茫茫大海之中,名震一時的水下航母自此結束歷史舞台。
【免責聲明】: 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 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