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茶文化的誕生與發展:從茶中看中華文化演變

2024-06-28歷史

茶,南方之嘉木也

——陸羽【茶經】

陸羽——品茶第一人

陸羽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茶聖」及「茶神」‌。他生於733年,卒於804年,字鴻漸,原籍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陸羽精通茶道,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了深遠。

據【新唐書】和【 唐才子傳 】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後被龍蓋寺住持 智積禪師 在竟陵拾得並收養。 陸羽幼年在龍蓋寺時要為智積師父煮茶,煮的茶非常好,以至於陸羽離開龍蓋寺後,智積便不再喝別人為他煮的茶,因為別人煮的茶都沒有陸羽煮的茶合乎積公的口味(【紀異錄】)。 幼時的這段經歷對陸羽影響至深,它不僅培養了陸羽的煮茶技術,更重要的是激發了陸羽對茶的無限興趣。

陸羽與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時代。與之不同的是,在那個酒氣沖天的唐代,陸羽卻鐘情於茶,一生遊歷,鉆研、考察山川各地之茶。 陸羽青年時與貶官於竟陵的崔國輔 「遊三歲,交情至厚,謔笑永日。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雅意高情,一時所尚」(【唐才子傳】卷一),成為文壇佳話。與崔國輔分別後,陸羽開始了個人遊歷,他首先在復州鄰近地區遊歷。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時,陸羽在陜西,隨即與北方移民一道渡江南遷,如其自傳中所說「秦人過江,予亦過江」。 在南遷的過程中,陸羽隨處考察了所過之地的茶事。 與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寫有多首與陸羽外出采茶有關的詩。上元初,陸羽隱居湖州,與釋皎然、玄真子張誌和等名人高士為友,「結廬於苕溪之湄,閉關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讌永日」。同時陸羽撰寫了大量的著述,至上元二年(761)已作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 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 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 三卷等多種著述(【陸文學自傳】)。

【茶經】是所有這些著述中唯一傳存至今的著作。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茶經】在【新 唐書·藝文誌·小說類】【通誌·藝文略·食貨類】【郡 齋讀書誌·農家類】【直齋書錄解題·雜藝類】【宋史·藝 文誌·農家類】等書中,都有著錄。

在【茶經】中,陸羽秉著自然主義的態度,以林谷山泉隱逸生活為基點,以器具和飲用程式的規範化為載體,追求社會的秩序化與人們行為的規範化。 【茶經】總結了當時茶葉生產技術與經驗,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作者實踐調查。 從現代學科分科的角度來說,【茶經】是茶文化的百科全書,涵蓋了茶葉栽培、生產加工、藥 理、茶具、歷史、文化、茶產區劃 等方面的內容。

左圖:茶書種子;右圖梔子

陸羽【茶經】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 非常典型,非常文人化。對於古代中國絕大多數文人來說,修齊治平之外,沒有絕對的理想;文章之外,沒有可以稱道的技能;道德、禮教之外,沒有必須遵循的規範。

左上:飲茶圖[南唐] 右上:【調琴啜茗圖】[唐]

左下:品茶圖 [元] 右下:【攆茶圖】 [南宋]

唐宋兩朝是一個轉折點,唐宋時代的社會、文化幾乎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六經註我,文人們的個體意識開始覺醒,文人們的精神世界開始變得更為豐富復雜,有些方面甚至出現了對立的狀態。對於大多數文人個體來說,修齊治平的理想,文章的技能,道德、禮教的規範,是社會與傳統之於他們的規範,是社會歷史與文化傳統賦予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過去很多人只有這些,或最多只表現出這些。

而在唐宋變革之際,個體意識開始覺醒的文人,也同時開始向社會提供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 但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人們提供自己東西的行為與目的時常表現得很隱晦。法先王的觀念使得中國古人們的歷史發展觀不是前瞻的而是後視的,因而當人們想向社會提供任何新的東西時,都必須向過去尋求合理合法的依據,而古已有之,尤其是三皇五帝、文王周公時即已有之,往往是最有力的依據。

陸羽也是這樣來闡明茶飲的合理性的,他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

但在傳統力量極為強大的中國古代,任何想要超出傳統的努力,都會遇到較多阻礙甚至挫折。 封演的記載可以說是唐代已有人對陸羽努力的否定,但由於茶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內容的特性,由於茶本身所含有的清麗高雅稟性與文人內心深處某種特質的契合,陸羽所提倡的東西還是在貶貶褒褒的遭遇中留存了下來,並且逐漸成為傳統的一部份。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陸羽想要透過茶飲提供給社會的新東西,是「精行儉德之人」行為的規範,這是他孤零的身世和遭逢亂世的經歷之下所渴求的東西。 他想透過茶葉、茶具、煮飲茶等方面與過程的規範化程式,提倡某種在道德、禮教之外的行為規範,應當說這確實是中國古代社會所缺乏的。但中國古代文人內心深處在道德與禮教之外不受任何約束的傳統,使得茶並未最終在文人士大夫中間形成新的行為規範。

相反,唐高宗以來興起講求頓悟的禪宗,由於它不講求苦苦的修行,因而在事實上對禪林僧眾缺乏一定的約束力。但任何一個龐大的社會團體,是一定要有某些具有強制性約束力的規範才能維系它在社會中的存在和發展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唐宋之際,禪林清規應時出現,茶也趁此時機進入禪林的律規之中。

茶餅圖,圖片來源【茶經譯註】

在中國,社會文化根據自己的特性有選擇地接受了陸羽【茶經】提供的茶藝文化的部份內容,茶的禮儀、程式部份最終大都進入到需要禮儀規範的宗教和一部份民俗當中。 留在文人士大夫和眾多茶葉消費者中間的,是茶的清雅、芬香的享受,是精美器物的玩賞,是生命過程中體驗與經歷在茶中的印證與延伸,人們在其中更多的是享受自適,即使有程式等,也是為了充分發揮茶的稟質,更多地享受茶飲茶藝的樂趣。

陸羽【茶經】也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的茶業與文化。 日本的茶道、南韓的茶禮,近年在東亞及南亞許多地區盛行、流風余韻拂及北美及歐陸的茶文化,都是在陸羽及其【茶經】的影響下,逐漸發生著文化交流與傳播。而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的成就,也是離不開陸羽的肇始之功的。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茶經譯註】實拍圖(圖片版權歸本社所有)

唐代以來【茶經】版本甚多,據不完全統計,歷來 相傳的【茶經】版本有六十余種。而現存至今的版本自宋代至民國有五十余種。一部在傳統四部份類中歸類不明的著作—諸家書目分別有歸於小說類、食貨類、農家類、雜藝類者,千百年來在中國本土有六十多種版本刊行流傳,在海外有日、韓、德、意、英等多種文字版本刊行,這不僅是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 對如此眾多的【茶經】版本進行研究, 僅可以解決【茶經】自身的一些文字內容問題,同時也可以梳理相關的茶文化發展史,本書即是向著這一目標邁出的起始之步。


內容參考: 【茶經譯註】

實拍圖提供者: 小紅書@ 大可的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