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憑一紙奏疏當上大漢丞相,還能在權臣霍光手下穩坐官位,田千秋:別說了我好累

2024-04-30歷史

本 文 約 5000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在漢武帝劉徹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刻,他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策:任命外戚霍光「行周公之事」,與其他幾位朝廷重臣共同組成顧命大臣班子,輔佐年幼的皇帝劉弗陵。令人驚訝的是,盡管霍光掌握實權,卻並非西漢皇朝的丞相。那麽,劉徹在位時期的最後一任丞相田千秋,又是如何在霍光的光芒下屹立不倒的呢?

起自寒末

要探討田千秋的相國生涯,不得不先追溯其家世的輝煌起源。春秋戰國時代,風雲變幻,英雄輩出。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舞台上,田氏一族的身影格外引人註目。他們一步步崛起於諸侯之列,最終實作了「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齊國的國君地位得以確立。從此,田氏一族的榮耀與輝煌,便如日中天。

然而,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不斷沖刷著世間的一切。隨著秦滅六國、楚漢相爭,作為「關東九族」之一的田氏家族,被西遷至位於關中的長陵,即今日的陜西鹹陽東北。這片土地,雖遠離了故土的繁華與喧囂,卻成為田千秋的故鄉,承載著他成長的記憶。

據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載,田千秋最初的官職是高寢郎。高寢,指的是漢高帝劉邦的陵墓;郎,則是護衛官的稱呼。因此,高寢郎便是負責護衛漢高帝劉邦陵墓的官員。

這一職位,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蘊含無盡的歷史韻味。它見證了漢朝的興衰,也見證了田千秋從卑微起點走向輝煌人生的轉變。雖然起初的發展前景並不被看好,但田千秋在這個崗位上,做出了驚人之舉,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上書拜相

漢武帝劉徹的時代,朝廷之上風雲變幻,廢太子起兵之事震驚天下。征和二年 (前91) ,公孫賀身居丞相之位,其子公孫敬生被指控與陽石公主通奸,並施巫蠱之術詛咒皇帝,身陷囹圄。陽石公主與諸邑公主等亦因此事牽連被殺,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漢武帝劉徹憤怒之下,派遣江充 (西漢官員) 徹查此案。然而,江充與太子劉據素有嫌隙,便借機陷害太子。在江充的挑撥之下,漢武帝對太子心生疑忌,終致太子起兵謀反。在漢武帝的強力鎮壓下,太子劉據兵敗自殺。此事一出,朝野震驚,很多人認為太子本無意謀反,實乃被逼無奈。然而,滿朝文武無一敢言,唯有田千秋挺身而出,以一紙奏疏打破了廟堂之上的沈默。

田千秋在奏疏中直言不諱:

「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

他聲稱這番話是一位白頭老者在夢中對他說的,意思是,兒子動用了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犯了挨一頓打的罪過,並無大礙;而天子的兒子過失殺人,更不應受到追究與責罰。田千秋此言,既是對太子的辯護,也是對漢武帝的提醒。

田千秋在奏疏中提到的白頭老人,不禁讓武帝 聯想到 漢高祖。 漢武帝認為,這是漢高祖顯靈,托夢於田千秋,讓他有勇氣站出來替太子喊冤叫屈。 於是,漢武帝立即召見田千秋。

初見田千秋,漢武帝便對他心生好感。田千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氣度不凡。漢武帝對他說:

「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

漢武帝決定誅殺江充三族,為太子平反。同時,他建造了「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達對太子的思念與歉意。此外,他還任命田千秋為大鴻臚,使其成為僅次於三公的九卿之一的中央級高官。

其實,田千秋之所以敢於上書為衛太子劉據鳴冤,恰恰是武帝晚年政策轉變所致。正如田余慶先生在【論輪台詔】中所言:

「他們(指鎮壓衛太子劉據而封侯的五個人)之死,史籍上記有不同的罪名,但集中起來 看一看,就知道都是由於為衛太子昭雪,為轉變政策掃清道路的需要。」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武帝才會接受這份上書,也才能說出認為那是漢高祖顯靈的話來。

田千秋為太子辯護一事,不僅讓漢武帝看到了他,也讓他的仕途扶搖直上。擔任大鴻臚沒幾個月,漢武帝又下詔罷免當時的丞相劉屈氂,任命田千秋為丞相,並封其為富民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田千秋便從微不足道的高寢郎一躍成為大漢丞相,這令當時的人們及後世史官都感到震驚。

【漢書】上記載,田千秋:

「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

的確,與西漢初期的丞相,如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亞夫等人相比,田千秋既無顯赫的軍功,又無出眾的才智,僅憑一紙奏疏得以拜相封侯,其經歷令人嘆為觀止。

武帝托孤

「巫蠱事件」風波平息後,大漢王朝仿佛經歷了一場洗禮。劉徹的長子劉據和次子齊王劉閎相繼離世,使得皇位繼承的問題變得愈發棘手。此時,三子燕王劉旦尚存,他野心勃勃,渴望能夠登上皇位。於是,他上書請求入宮護駕,試圖探聽劉徹的心意。然而,劉徹對燕王並不看好,他心中早已有了合適的繼承人選。

這位人選,便是寵妃鉤弋夫人所生的幼子劉弗陵。劉弗陵聰明伶俐,深得劉徹喜愛。然而,劉徹心中卻有一個難以言說的擔憂——劉弗陵尚幼,將來即位後,其母鉤弋夫人必然會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太後。這讓劉徹不禁想起了呂後的往事,他擔心鉤弋夫人會成為第二個呂後,給大漢王朝帶來災難。

深思熟慮之後,劉徹做出了艱難的決定——賜死鉤弋夫人, 同時, 幼子 劉弗陵為皇太子。「立子殺母」 雖然殘酷,卻有效地防止了外戚幹政的風險,保衛了大漢王朝的安全。

有了合適的繼承人後,劉徹著手安排輔佐幼主的顧命大臣。他遍察群臣,最終選中了名將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忠誠可靠,才幹出眾,且與劉徹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此時,霍光擔任侍中、奉車都尉等職務,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員。

為了明確自己的意願,劉徹特意命宮廷畫師畫了一幅以「周公負成王朝諸侯」為主題的畫,賜給霍光。這幅畫寓意深遠,意在讓霍光像周公一樣輔佐年幼的劉弗陵。霍光接到這幅畫後,心領神會,對劉徹的用意感激涕零。

最終,劉徹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顧命大臣之首,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等人共同輔佐幼主劉弗陵。這一安排確保了大漢王朝在劉徹離世後能夠繼續穩定發展。

據【通典·職官十一】記載,大司馬大將軍的地位在三公之上。此時的霍光不僅身兼大司馬、大將軍之職,更成為內朝的最高首領和百官之首, 他的權力遠超過丞相 (關於大司馬 及內朝的 解釋 可參考國歷君往期推播 。從此,霍光以內朝首領的身份走上了大漢政治舞台的顯赫位置,成為大漢王朝有其實而無其名的真相國。

而此時身為丞相的田千秋,並沒有在武帝托孤名單之中。那麽,本應輔政的田千秋,他去哪裏了呢?

順勢而為

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查閱【霍光傳】時,發現其中明確記載了劉徹臨終前的托孤安排: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

這段文字中,並未提及田千秋的名字。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田千秋並未被列入托孤大臣之列。

事實上,田千秋在劉徹統治末期一直表現忠誠,且未曾有過失。按照常理,作為丞相,他理應在顧命大臣的範圍內。這一點在田千秋的傳記中得到了印證,其中有記載稱:

「拜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禦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並受遺詔,輔道少主。」

此外,霍光也曾對田千秋說過「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這樣的話。由此可以推斷,田千秋確實是劉徹臨終前的托孤大臣之一。

然而,盡管田千秋位列托孤大臣,他在劉徹心中的地位卻並不顯耀。這主要是基於劉徹對幼主劉弗陵的考量。劉弗陵年幼,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決斷軍國事務的決策者,而非僅僅執行政策的執行者。田千秋雖然是一個良好的政策執行人,但在 大事的 決斷上顯然不是劉徹心中的首選。 霍光是名將霍去病的弟弟,劉徹認為他體內定有與兄長相似的將才基因,則更具備「匡國家,安社稷」的本領。 這樣的才能對於輔佐幼主劉弗陵擔任內朝最高決策人顯然極為有利。

因此,在漢武帝的政治安排下,霍光主掌宮廷事務及朝廷人事等大政決策,成為輔佐幼主的關鍵人物。

盡管如此,田千秋依然堅守在丞相的職位上,盡職盡責地服務年幼的皇帝、安撫民眾。史書對他評價為「謹厚有重德」,這既是對他品質的肯定,也是對他工作的認可。

在一次朝會上,霍光對田千秋說:

「我與君侯共同受先帝臨終前的委托,如今我霍光治內,君侯治外,君侯要時時教導督促霍光,使我不至於辜負天下的期望啊。」

這段話表明了霍光對田千秋的尊重和信任,也體現了兩人共同輔佐幼主的決心。

田千秋則謙虛回應:「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他深知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明白自己的地位。他從不越職言事,更不曾給霍光秉政安插過攔路虎。他的這種謹慎和低調得到了霍光的敬重和信任。每當國家有祥瑞征兆時,霍光都會代皇帝下詔重賞田丞相。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田千秋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田千秋的做法無疑是明智的。「少說話、多做事」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方法。霍光並非眾叛親離、十惡不赦之徒,因此,面對霍光秉政,田千秋選擇了合作與支持,而不是對抗與阻撓。

在田千秋和霍光的共同努力下,漢昭帝時期國家少事、百姓充實。這也是對漢武帝臨終安排的最好回應。

晚年危局

然而,在田千秋的晚年,發生了一件幾乎導致他與霍光關系決裂的事, 使得原本和諧的合作氛圍瞬間緊張起來。

燕王、桑弘羊對抗霍氏專權的事件爆發後,桑弘羊之子桑遷因為受到牽連而逃亡。他藏身於桑弘羊的故吏侯史吳家,然而不久,兩人都被朝廷逮捕。在處理這起反霍黨一案時,廷尉王平胡少府徐仁認為桑遷雖有連帶之罪,但侯史吳是無辜的,應該得到赦免。然而,監察部門的侍禦史重新稽核後,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定,他們認為桑遷作為通曉經術之人,未能阻止其父的謀反行為,既是不忠也是不孝,應罪不可赦,同時侯史吳也不應被赦免。更為復雜的是,少府徐仁是田千秋的女婿,這使得田千秋也卷入了這場風波之中。

田千秋為了女婿徐仁,站在了侯史吳這一邊,甚至召集了中二千石、博士於公車門集會,共同討論侯史吳的問題。議者們紛紛表示大將軍霍光逮捕侯史吳是不妥的。霍光得知此事後,大為惱火,他下令將王平、徐仁押入大牢,實際上,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是針對田千秋。因此,整個朝廷都擔心田千秋會因為這件事而受到牽連。

就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僵局,使田千秋化險為夷。這個人便是霍光的親信建平侯杜延年。杜延年輔助霍光多年,他深知霍光的嚴厲,但也深諳在處理國家大事時需要適度的寬容。他告訴霍光,官吏放縱犯罪之人固然不對,但侯史吳的罪行在法律上確實過重。他進一步指出,田千秋作為先帝選拔出的丞相,沒有犯下重大過失,是不能輕易廢黜的。他還提醒霍光,如果因為這件事而失去天下人的信服,將會對霍光的威信造成很大損害。

在杜延年的耐心勸說下,霍光逐漸冷靜下來,意識到田千秋作為丞相的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他最終決定不再追究田千秋的責任,只是將王平、徐仁二人處死。

其實,這次事件也 是霍光為徹底專權而做的試探。 作為丞相,田千秋是有召集百官議論政事的權力的。 但在霍光看來,召集百官議論就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因此才會發生這樣劇烈的沖突。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確知,當年的霍光是否真要除掉田千秋這個年老的丞相,也不能確知杜延年的進言是否是霍光的授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這次事件之後,田千秋徹底閉上了嘴,霍光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元鳳四年 (前77) 正月,在擔任了西漢王朝十二年的丞相後,田千秋最終老死相位,得以善終,並獲得「定侯」這一謚號。在最後的幾年間,他還獲得了漢昭帝的特殊照顧,朝見時得以乘小車入宮殿中,故因號曰「車丞相」。以至於後代都稱他為「車千秋」,這樣的優待在漢朝也是少有的。

田千秋去世之後,丞相一職又輪換了多人,對於朝政的體制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宋代學者王應麟對當時的政治形勢這樣評論道:

「或曰 宰相任天下之重,必選天下之望。自大將軍光持國柄,丞相充位。田千秋謹厚自守,猶曰武帝所命也。繼以王折,碌碌無聞,若楊敞蔡義,皆給事大將軍幕府者。」

田千秋的一生,無論是上書武帝,還是順應霍光,所做的皆是順勢而為。最後僅以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對田千秋的評價結束本文:

「可謂善處人骨肉之間,諫不費詞,婉而能入者矣。」

即能夠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提出建議時不浪費言辭,委婉卻能夠打動人心。

參考文獻:

1.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2. 田余慶:【論輪台詔】,【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 吳維彬:【田千秋研究】,華南師範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4. 常強:【失去首輔地位的大漢丞相田千秋】,【文史天地】2010年8月3日。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成蹊

編輯 | 胡心雅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