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古代的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2024-04-16歷史

【因為公眾號改版,新規定下文章推播會被刷掉,大家的公眾號首頁就看不到我們的推播了,為了不錯過彼此,動手給我們帳號加個星標

點選上方公眾號卡片→點選右上角...符號→選擇第一個「設為星標 」。

「蘋果怎麽能不叫蘋果呢?」

雖然早就已經知道同一物品在不同地方的叫法各有不同, 可讓人沒能想到的是,它竟能如此不同。 ...................................................................................................

蘋果熟悉吧?可在古代的中國,咱們的先祖們卻從不管蘋果叫蘋果, 反而把它叫的相當文藝,但這又是為何如此呢?

蘋果正統在西漢

蘋果這種水果最早可以追溯於五六千年的上古時代,甚至還被中國的先民們馴化於新疆一帶。 ...................................................................................................

不過在那個時候,蘋果還不叫蘋果, 甚至蘋果這一叫法,還是從古印度的佛經中傳來的。

在佛經中,蘋果一物,一般的發音為「頻婆」或「 頻果 」,因此後來在佛教大興的時候,咱們便幹脆把這種水果,給稱作「蘋果」。

可在蘋果被叫成蘋果之前 ...................................................................................................

咱們其實也有著自己的叫法。

在春秋戰國的末期,這種果實被達官貴人們文雅的稱呼為「柰」,並 直截了當的說它是類似於花紅(一種薔蜜科蘋果屬的植物)的果子。

若是蘋果的顏色各異, 便可以從顏色來稱呼其、白柰、紫柰等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果子還挺稀少,尋常百姓的在生活中幾乎也難以碰見, 就算碰見了,也大多沒有食用的資本,甚至連那些貴人們,都不一定能有幸見到。

但到了西漢,漢武帝正式開啟絲綢之路後, 這種果子卻在各大著作中,變得有些頻繁。

著名的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曾在著作【 上林賦 】中描繪這「柰」這種水果, 他稱它「亭柰厚樸」。

再加上司馬相如的文筆還算不錯,一個簡簡單單的蘋果, 竟在他的描繪下,顯得有些許美艷動人,惹人神往。

神往到什麽地步?為了窺一窺這「柰」的真面目, 一些西漢人甚至心甘情願的花大價錢,來一場「尋果記」。

不過也不能說不值當,畢竟在那個年代,蘋果的確罕見的可憐, 就連想見上一面,也都相對困難。

為什麽說困難呢?在早期的中國,蘋果並不是用來吃的, 若是誰敢吃上一口,都得被認識的達官顯貴們給罵上一句「沒見識的鄉巴佬」。

在古代,蘋果這種珍貴的東西,一般都是給達官貴人們制作香料時,才使用的東西,而後呢,又被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給納入中藥材食用。

可不管怎麽說, 在漢朝敢直接吃蘋果的實屬少數,畢竟不是誰都能有那麽有錢。

但好在,不過幾百年的時間,蘋果這種作物已經開始在神州大地上數量倍增, 這別說是那些達官顯貴們了,就連普通人都能輕易見上一眼,甚至是吃上一口。

蘋果的新叫法

自打蘋果普及後,蘋果這一東西,便不再是王公貴族們的專利。

可也正是這樣,王公貴族們, 才得對蘋果的古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

蘋果原來的古稱叫做「柰」, 這一稱呼既簡潔,又文雅,聽上去還帶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可說歸這麽說,因為他們卻打心底不想讓老百姓跟他們一樣。

畢竟他們再怎麽著也是王公貴族,是這個國家最有頭有臉的一批人, 就這麽個情況下,他們又怎麽願去跟老百姓們一樣呢?這不是在落了他們的臉面嘛!

於是在一眾王公貴族們商議之後,便專門給蘋果整了個叫「 林檎 」的新稱。

不過說來也挺有意思, 這一新稱還挺文雅的。

為什麽要說是林檎呢?因為蘋果香甜,且在成熟之後,會散發出一種濃濃的香味, 一些飛禽走獸若是聞見,便會因此而饞的直流口水,甚至不由分說的也要將其采摘。

而林檎一詞, 可不就是在說爭奪蘋果的飛禽走獸們嘛!

而這名字的說法也不僅僅只有如此,在古代一些故事詞中,林檎一詞能把古詩詞的整體顯得特別文藝,甚至還有一種濃濃的藝術感, 光是聽上去,便能引得人們為之神往。

詞牌名【念奴嬌】中的【席上賦林檎花】, 便以一句:「拂掠嬌紅香旖旎,渾欲不勝春色。」

來形容林檎的美感與詩意。

當然,林檎並不完全都是在指蘋果, 像是同屬薔蜜科的植物林檎,跟隔壁 番荔枝科 植物番荔枝的林檎。

它三個雖同叫林檎, 但林檎跟林檎之間,卻也是天差地別。

不過這也僅是些題外話,在此也就沒必要過多贅述了。

林檎永流傳

說來也是有趣,雖然因為時代的變故,咱們國人大多都不再把蘋果稱作林檎, 可隔壁的日本,卻反倒對其始終如一,而它們之所以對林檎如此深情,則得從一千多年前說起。

公元618年,唐朝前腳剛建立,後腳呢, 身為鄰居的日本,便專門跑來唐朝學習先進知識。

畢竟,唐朝作為該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天朝上國,哪怕是他身上的些許糟粕, 對那些小國而言,卻也相當之重要的精華,恨不能打起百分百精神,也得去學個透徹。

而當時的日本便是這麽做的,在派遣遣唐使後,他們這些謙卑的弟子, 以最為用心,且最為專心的態度,將蘋果的種植技術,乃至於加工技術給學了個九成。

等在離開後,不光專門討了一些蘋果種子, 甚至還把蘋果在唐朝的雅稱「林檎」,也給搬了過去。

當然,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覺得日本人是不是太過迷戀唐朝了,什麽都想去搬, 但事實,還真是如此。

在公元794年的平安時代,日本人對隔壁的唐朝,有著種近乎病態的癡迷與憧憬。

若是能離唐朝更近一步,別說是派遣無數遣唐使去學習唐朝, 就是為唐朝貢獻出自己的一切,他們也都心甘情願。

因為他們在骨子裏便如此認為,唐朝是強者, 也是個世界最強的國家,而作為弱者的他們,自然得百分百的追隨強者,向往強者。

更令人嘆服的是,在將蘋果跟其古稱給引入日本後,那些日本權貴們,還是開始把「林檎」, 這一古稱,給視作統治者才能擁有的特權稱呼,至於其他平頭老百姓,連說的資格都沒有。

也就是如今的時代在變化,逼得日本的權貴們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不然「林檎」在日本, 恐怕還是供少數人稱呼的「特權」。

單是日本一直將蘋果稱為「林檎」,並不是最有意思的,最有意思的是, 當身為被學習者的中國,也都因為時代變化,而將「林檎」給改成蘋果時,日本卻仍將其稱呼為「林檎」。

這等情景,就好像它仍停留在當時的日本,並以此來緬懷強大的唐朝。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