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當「脆皮」年輕人開始打八段錦……這股「神秘的東方力量」到底什麽來歷?

2024-05-12歷史

本 文 約 53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分 鐘

從「一杯冰美式」到「保溫杯裏泡枸杞」,從「今晚去蹦迪」到「組團去推拿」,這一屆的「脆皮青年」們似乎突然醒悟,紛紛放下手中的咖啡杯,開始收看中醫藥養生類節目,追捧起古老而神秘的中醫養生之道。在這股養生新潮流中,作為中華傳統健身功法的八段錦也火了起來。年輕人紛紛加入「左右開弓」「搖頭擺尾」的隊伍,掀起了全網「跟練八段錦第100天」的打卡熱潮。

八段錦不但登上了春晚舞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也提出建議,希望「年輕人學八段錦」。那麽,被央視和兩會代表頻頻點贊的八段錦,到底是什麽來歷?

中國古代的「國民健身操」

「八段錦」雖名為「錦」,但並非真實的絲綢錦緞,而是以「錦」為喻,形容它的一招一式像錦緞一樣,動作舒展順滑、行雲流水。至於「八段」,則是指功法的節數。針對它具體是哪八節動作的問題,中國健身氣功協會經考證後發現,它版本繁多,但「同出一源,在流傳中相互滲透,逐漸趨向一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人們生產勞動所形成的導引術。

晉代李頤將導引註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指主動的柔軟肢體運動或氣功動功,也就是要求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一種體育醫療方式。1973年,中國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醫學和養生學的簡帛書籍,其中在【導引圖】上,我們已經可以找到八段錦的幾個雛形動作。譬如,第 一行右側第四個人物呈現的「挽弓」動作,他右側人物所展示的頷首靜立、雙腿並攏、足跟微擡,經學者考證,都與當下人們練習的八段錦有幾分神似。

而有關八段錦動作雛形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見於梁代陶弘景所著的【養性延命錄】。此書總結了魏晉以前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其中「導引按摩篇第五」中提及的「野狼踞鴟顧 (身體不動而張目回顧) ,左右自搖」「握固不息,頓踵三」,以及左右挽弓勢、左右單手拖天勢、兩手前築 (搗,即握拳向前出擊) 勢,均被認為是與八段錦動作相仿的記錄。而且該書中的叩齒、咽津等動作也被後世流傳的十二段錦、十六段錦等功法所吸收。

盡管單憑動作的相似或相近,我們無法斷定八段錦就是起源於【導引圖】或【養性延命錄】,但至少可以說明,這一體育醫療方式的形成與之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其功法很可能受到了它的影響與啟發。

關於「八段錦」之名的明確記載,較為可靠的說法是最早見於南宋洪邁的【夷堅誌】。並且在當時的記錄中,八段錦頗具傳奇色彩,好似一種「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北宋政和七年 (1117) ,起居郎 (古代官職,掌管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 李似矩習慣在深夜練習一種名叫「八段錦」的熊經鳥伸術,卻屢次聽見屏風後面有一名仆從竊笑。李似矩責問他為何而笑?此人回答,他其實是嵩山王真人的弟子化裝而來,「湣世俗學道趨真者益少,欲得淳樸端敬之士教誨之」。因為李似矩動作不夠規範,他才站出來指點一番。教學完畢後,仆從便消失在月色中,再也不曾露面。

雖然作為誌怪小說,【夷堅誌】的記錄真假難辨,但同為宋朝的文獻【郡齋讀書誌】和【朱子語類】也都提到了「八段錦」一詞。【道樞·眾妙篇】和【修真十書】則分別最早記錄了立式、坐式八段錦的動作要領及口訣。可以推斷,八段錦早在北宋時期已形成並流傳。

如今我們跟練的八段錦,其實都來源於明清。這一時期,八段錦的動作套路以及歌訣逐漸形成,促進了這項運動在民間的推廣。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來自【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

「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直到現在,它仍在被流傳使用。

當然,八段錦也並非中國古代唯一的「健身操」。近年來,由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創編並行展的五禽戲也備受歡迎。「五禽」顧名思義,指的是五種禽獸,具體包括虎、鹿、熊、猿、鳥。而「戲」是遊戲之意,透過模仿這些動物活動嬉戲時的神態與動作,操練者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

早在【莊子·刻意】中,就已經有「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的記載。可見,在這一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把模仿猿、鳥的動作,作為一種養生保健的運動方法。到了東漢時期,名醫華佗繼承【呂氏春秋】中「動則不衰」的理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則氣血執行通暢,才能預防疾病,而不使病生,就猶如經常轉動的門軸才不會被蟲蠹掉一樣。

於是,在前人奠基下,華佗結合中醫理論、臨床實踐,創造了「五禽之戲」,其中,虎戲練骨、鹿戲疏肝、熊戲健脾、猿戲養心、鳥戲補肺。選擇「五」種動物,也同時對應中醫的陰陽五行,體現「五行化生萬物」的思想。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每天做五禽戲,長年不斷,因而「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在上文提到的【導引圖】和【養性延命錄】中,我們同樣能看到五禽戲 的動作雛形。前者的一些小圖旁,標註有鳥、鷂、鶴、猿、猴、龍、熊等術式名稱,後者則具體描繪了五禽戲的操作步驟,指出五禽戲的鍛煉原則為「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此後,無論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詩中提及的「聞道偏為五禽戲」,還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所言的「戲五禽而榮昌,祛三蟲而輕舉」,都充分說明了五禽戲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盡管招式動作有所不同,但八段錦和五禽戲都透過「調心」「調息」「調動」的結合,推動人體內氣血循經執行、舒筋活絡,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從而發揮防病治病、強健體魄的作用。由此,這項養生運動得到了人 們的廣泛認可,並成為流傳千年的「國民健身操」。

「治未病」的中醫智慧

上文已經講到,八段錦和五禽戲的形成都與導引術頗有淵源。而「導引」一詞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其文曰:

「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躇。」

可見,導引術最早是一種治病的醫療手段。 只是不同於「有病再治」的疾病醫學觀念,面向健康人群推廣的八段錦,體現的是古代中醫「治未病」的智慧。

中醫的健康觀最早出現於殷商時代,「健」多指身體、精神和意誌的強壯,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康」偏重指身體沒有疾病,如【尚書·洪範】中的「五福六極」就包括「壽」「康寧」和「疾」「弱」等。可見,所謂的健康,不僅僅指身體沒有疾病,還強調能夠抵禦疾病的強健狀態。由此,【黃帝內經·素問】中又提出了「中醫治未病」這一概念:「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把關口前移到還沒有發病的時候,防患於未然。

道家經典【鹖冠子·世賢第十六】中對魏文王和神醫扁鵲對話的記錄,也生動地體現了中醫治未病、調情誌、法自然的醫學觀念:

魏文侯求教於扁鵲,詢問他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如實回答,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的醫術次之,他的醫術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為什麽你自以為醫術最差,而名聲卻聞於天下呢?扁鵲繼續解釋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發作前就予以了鏟除,醫術高超卻不為外人所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癥狀表淺時施治,雖藥到病除,但人們認為他只是會治小病。而我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萬分之時予以 施治,采取各種辦法介入,使病情轉危為安,逐漸痊愈,大家都說這是回春之道,使我能夠名聞天下。

回到我們今天討論的八段錦,以第一式「兩手托天理三焦」為例,它就很好體現了中醫預防治療的整體觀。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包括心、肺、脾、胃、肝、膽、腎、大腸、小腸、膀胱等內臟器官。元氣透過三焦執行於臟腑,通達全身,故三焦順,正氣升。這一式透過上舉 吸氣,下落呼氣增加膈肌運動,加大呼吸深度,疏通三焦,按摩五臟六腑,提高臟腑功能。

基於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防病治病原則,當人體臟腑功能正常 ,正氣旺盛,氣血充盈流暢,衛外固密,外邪難以入侵,內邪難於產生,就不會發生疾病。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貫穿八段錦練習始終的拉伸、旋轉等動作,在客觀上能夠按摩臟腑、促進血液迴圈,使人體血管彈性明顯改善,心肌收縮更加有力。

除了八段錦所屬的導引術外,中醫也有許多「治未病」的其他手段。央視【中國中醫藥大會】就以「未病先防」為主題,介紹了多種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譬如,以食療為基礎的「膏方」「藥膳」也能夠起到補虛扶弱、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的作用。在【紅樓夢】中,秦可卿體虛時吃的山藥棗泥糕、薛寶釵給林黛玉熬制的燕窩粥,都是能夠滋補防病的食療手段。

這樣看來,中醫「治未病」的智慧事實上體現的是「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觀念轉向。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上醫治未病」,在相對健康的狀況下發現有疾病的征兆,及時地控制挽救,這恰恰才是醫療的最高境界。

「長紅」而非「翻紅」的健身法

盡管八段錦歷史悠久、蘊含中醫智慧,但我們現在對它的印象,似乎還是近年才悄然「翻紅」的傳統健身法。而如果從強身健體、未病先防的觀念出發,重新審視這項運動,我們不難發現,它其實並未淡出過大家的視野,甚至在現當代成為一種增強國民體質的公共管理手段。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同誌一生發表了大量文字,但有趣的是,他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談體育的。1917年,他化名「二十八畫生」,在【新青年】第3卷第2號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在這篇文章中,他向讀者詳細介紹了自創的「六段運動」,包括手、足、軀幹、頭部和打擊、跳躍等動作,其中便融匯了八段錦、體操、拳擊、氣功等各種運動之長。

在毛澤東看來,體育的本質是「養生之道」,它能「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誌」,使人「身心並完」。這也與中國傳統健康觀所奉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脈相承。與此同時,個體的健康狀況還關乎國家命運——

「國力恭(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

國要強,則民必壯,民要壯則必須崇尚武風。因此,毛澤東還在這篇文章中動員國民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先後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以及「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工廠和學校也相繼推行廣播體操,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成為國民日常遵循的群體參與行為。195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錦】一書,圖文並茂地敘述了八段錦對人體的作用以及鍛煉要領。盡管隨著健身方式的多元發展,八段錦的普及程度相較於過去有所式微,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當時的影像資料中,看見人們采用相似的動作招式,集體鍛煉的場景。

到了現在,年輕人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開始出現一些被戲稱為「脆皮」的亞健康癥狀。一方面是養生保健的內心需求,一方面是工作時間長、工作間隙活動少的客觀困境,簡單易學又無需器械、不受場地局限的八段錦,自然成了這兩難境地下,人們鍛煉身體的優選項。

當然,八段錦能夠「走紅」的原因不止於此,它的神奇功效也不限於那「左右開弓」「搖頭擺尾」的一招一式。想象一下,一群年輕人在午休時間,不再埋頭苦幹或是玩手機,而是聚在一起,跟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動作節奏,慢慢舒展身體,調整呼吸,這個溫馨有趣的畫面,本身就頗具「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意味。

在舒緩的動作中,人們能更好地感受自身的發力、呼吸,將「身」與「心」融合,引導大腦進入寧靜狀態。如此,疲勞運轉的身體能夠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在自己的感受中,短暫地慢下來。

參考文章:

[1]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編:【健身氣功·八段錦】,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

[2] 胡耀真,焦國瑞,戴葉濤:【五禽戲】,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年。

[3] 陶弘景:【太清引導養生經 養性延命錄】,中華書局,2014年。

[4] 包來發:【八段錦簡史】,載【中醫文獻雜誌】2001年第2期。

[5] 李麗,劉爭強,章文春:【從五禽戲的歷史演化探析氣功的發展規律】,載【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年第4期。

[6] 李兆旭:【清末民初(1895—1920)中國「體育」概念形成與演變過程探究:以毛澤東〈體育之研究〉為中心】,載【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年第10期。

[7] 譚華:【論中國古代的健康觀】,載【四川體育科學】1995年第2期。

[8] 王階,湯艷莉:【試論中醫學健康觀】,載【中醫雜誌】2011年第12期。

[9] 辛哲:【健身氣功八段錦歷史發展的審視及其價值實作路徑選擇】,載【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10] 王臻儒:【八段錦為何長紅】,載【大眾日報】2023年6月4日,第6版。

[11] 國家人文歷史:【人物 | 一百年前青年毛澤東怎麽過春節:讀書、遊學、鍛煉身體】,https://mp.weixin.qq.com/s/hGG7zi_8MLJgUnRKojFR8w

[12] 中新網:【八段錦帶你走進「治未病」世界——八招走起 正氣自來】,https://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2-03-25/4_152253.html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彭可詣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 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