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九尾狐們常姓的塗山,到底在哪裏?

2024-06-02歷史

本 文 約 5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近日,真人版【狐妖小紅娘·月紅篇】開播,守護塗山的狐妖姐妹重回觀眾視野。在各類仙俠劇中,「塗山氏」與九尾狐關系密切;在民間傳說中,「禹娶塗山女」的故事也長期流傳。那麽,這座傳說中有九尾狐的「塗山」到底在哪裏?九尾狐又是什麽時候「出現」在這裏的呢?讓我們接過東方月初的法寶,來一探這座神山的究竟吧。

真假塗山之謎

盡管塗山頻頻出現在各類文獻材料中,但似乎沒有人能確定這座山在哪裏。不止我們不能,古人也不能。關於塗山具體的地理位置,歷來眾說紛紜。唐代蘇鄂的【蘇氏演義】給出了四種說法,即會稽 (今浙江紹興) 、渝州 (治今重慶) 、濠州 (治今安徽懷遠) 和當塗 (今安徽當塗) 。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在山陰縣、當塗縣、濠州、鐘離縣、巴縣條目下,也都有塗山的記錄。而現在關於塗山的地理位置,有重慶南岸、浙江紹興、安徽懷遠、河南嵩縣、山西夏縣、山東諸城、江西九江、湖南衡山等十數種說法。其中,人氣比較高的有重慶真武山、紹興會稽山、安徽當塗山和河南三塗山四位選手。

重慶的塗山俗名真武山,別稱南山,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東晉常璩 (qú) 【華陽國誌】中稱大禹娶妻的塗山在江州,南朝劉昭註【後漢書】時引杜預註,稱塗山在巴國,均從此說。【水經註】中「江州」一條提及江北有塗山,山南有夏禹廟和塗君祠,廟銘猶存。清人【讀史方輿紀要】支持杜預此說,清嘉慶年間的【四川通誌】也描述塗山在巴縣附近,稱真武山左塗山頂的「真武宮」為「郡城第一屏障」。支持江州說的學者認為,禹的籍貫應在川渝地區。【史記】載禹的曾祖父、黃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後世在蜀地繁衍,「禹興於西羌」,大禹生於蜀,娶於蜀,合情合理。

紹興的塗山即會稽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東南部,原名茅山 (不是有道士的那個茅山) 、苗山,因禹會諸侯,計功於此,故改名為會計(會稽)山,現在是國家AAAA級景區。【說文解字】中稱「嵞 (tú,嵞山同「塗山」) ,會稽山……虞書曰:予娶嵞山。」【越絕書】中稱禹娶妻的塗山離山陰縣 (在今浙江紹興,不是今山西朔州山陰縣) 五十裏。支持這種說法的學者多認為禹娶於塗山和會於塗山,都是在同一座塗山,就是紹興的會稽山。

安徽的塗山位於蚌埠市禹會區西部和懷遠縣東南部,淮河東岸。東漢高誘註【呂氏春秋】稱「塗山在九江,近當塗」。【漢書·地理誌】中「九江郡,當塗,侯國」註引稱此為禹所娶之塗山。【史記·夏本紀】大禹說「予辛壬娶塗山」,杜預註稱塗山在壽春 (治今安徽壽縣壽春鎮) 東北,皇甫謐也稱當時九江郡當塗縣有禹廟,「則塗山在江南也」。【漢唐地理書鈔】輯【太康地記】也將古當塗國所在的塗山作為禹娶塗山女和禹會諸侯之所。以上均為濠州塗山說的支持者。古往今來,這座塗山的風光也吸引了不少文學名家為之揮毫,唐代柳宗元【塗山銘】中贊曰「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蘇軾【濠州七絕】之一寫塗山「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宋濂【遊塗荊二山記】中亦稱「臨濠古跡,惟塗荊二山最著」。

現代學者中支持濠州塗山說的也不在少數。這一派認為,大禹之時夏人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豫西晉南地區,大禹治水地區主要是今天的黃淮流域。大禹沿潁水南下治水,娶當地塗山氏女,以聯姻達成與東夷集團的政治、軍事聯盟,輔助在當地的治水工程,也是十分合理的。治水成功後,禹再於塗山會盟諸侯,「執玉帛者萬國」,諸侯臣服於禹,夏朝的建立因此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在塗山一帶還發現了不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也似乎可以呼應此說。

河南的塗山即三塗山,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西北,主峰稱「女幾山」,暗合塗山氏女嬌之名。【山海經】中有「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水經註】稱此「禪渚」 (即「三塗」) 在陸渾縣東。陸渾縣即今河南嵩縣,在禹都陽城 (今河南登封市) 西南,與【逸周書】中寫周武王從有夏之居「南望過於三塗」的地理位置相符合。

近代許多著名學者都是三塗塗山說的支持者。如聞一多【天問疏證】中稱【天問】中「焉得彼嵞山女」的嵞山即三塗,在今河南嵩縣。越人也自稱為大禹後人,所以在會稽也有塗山,戰國時人多以此山為禹娶妻之地。顧頡剛在【古代巴蜀與中原的關系說及其批判】中指出河南嵩山是禹的整個故事的核心,且【史記】載漢武帝在此曾見夏後啟母石,也就是傳說塗山氏女化作的那塊石頭。三塗山大約是熊耳山的東角,塗山即三塗山的簡稱。錢穆【史記地名考】引【水經註】稱陸渾縣西南王母澗北山上有王母祠,此山即古三塗山,禹娶塗山氏女傳說應當就是指此處。所以,有一種可能,塗山紅紅應該說的是河南話呢。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各地不同的塗山可能關聯了禹的不同事跡。 有人認為江州塗山是禹娶塗山氏生子之地,濠州塗山是禹治水即將竣工前大會諸侯之所,會稽塗山是禹即帝位後巡狩崩葬之所。 也有人認為河南汝、潁上遊至南陽一帶為禹娶塗山氏之處,即二裏頭文化的南部地區,河南嵩縣的故陸渾縣南則為禹會諸侯的塗山,為二裏頭文化的中心地帶。

以上這一長串實在很像繞口令,總的來說,大禹娶妻的塗山到底在哪裏,自古至今爭論繁多。而在這個傳說逐漸豐滿的過程中,不僅塗山的地望為人關註,更多設定也融入了這個故事,九尾白狐就是其中之一。

九尾狐的加入

禹娶塗山女的傳說在早期流傳中是十分簡單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易於被人接受,在後世流傳中才被人們出於不同目的賦予了不同情節。【尚書·益稷】中禹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意思是自己娶了塗山氏的女兒,結婚四天就治水去了。楚辭【天問】中有「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而在【大戴禮記·帝系】中,塗山氏開始有了名字,即「女憍 (jiāo) 」。【史記】【列女傳】中也記述了類似的故事,以上這些或言時間,或言地點,或言人名,總之都還相對簡略。等到了【呂氏春秋】和【吳越春秋】,這個故事就變得更加豐滿起來。【呂氏春秋】中記載禹在巡視治水之事的途中,見到了塗山氏之女,但禹還沒有來得及與她舉行婚禮,就到南方巡視去了。塗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塗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作了一首歌,唱道「候人兮猗」,就是說自己在等人,這就是「南音」之始。後來周公和召公曾在那裏采風,而成【周南】【召南】。這篇故事的基本模式及「禹」「塗山氏之女」「妾」三人的角色分工,簡直是後世才子佳人文學的範本,「男主+女主+女主丫鬟」正是此類小說戲曲的標配。

如果說【呂氏春秋】還是基於現實的編排,【吳越春秋】就大膽把這個故事推向了玄幻的風格。書中寫道:

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

這裏九尾白狐正式加入了這個故事,成為禹娶塗山氏之女的直接原因。如電影【封神】中紂王所言,九尾白狐確實曾經是祥瑞之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獻中,多見白狐、九尾狐為瑞獸的記載。例如【山海經廣註】引【田俅子】曰「殷湯為天子,白狐九尾」。在這裏,九尾白狐預示著天命在湯,殷商勃興。那麽,白狐如何從商興之瑞變成夏興之瑞的呢?這可能與漢儒對五行學說的改造有密切關系。

五行學派創始人鄒衍認為「土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這就是相勝的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中對其加以進一步的闡釋,指出黃帝為「土氣勝」,夏禹為「木氣勝」,商湯為「金氣勝」,周文王為「火氣勝」,此後代周者必為「水氣勝」。所以商朝尚白,九尾白狐的毛色正與之契合。而至於西漢末年,基於王莽篡權的政治需要,劉歆等一批漢儒對此加以改造,以木、火、土、金、水相生為由,創立了相生的五德終始說。他們用新的學說解釋古史,從伏羲開始排列,夏禹排到了金德,商湯排到了水德,周文王排到了木德。所以白色就成了禹的「吾之服也」 (是我的代表色,可以認為白色是禹的「幸運色」) ,在東漢成書的【吳越春秋】中,九尾白狐也就被換到了禹的故事中。

相比塗山的九尾狐而言,青丘的九尾狐可能名氣要更大些。【山海經】中曾三次提到九尾狐,稱其在「青丘之國」或「青丘之山」,有學者認為這是指兩地的兩種動物,也有學者認為這應該是指同一地域,大約屬於東海文化區的範圍內,在今太湖一帶。若如此,那青丘離安徽塗山和浙江會稽山都不算太遠,狐貍們彼此串個門大約也是可能的。

在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九尾狐基本都被當作瑞獸。然而至於唐代,盡管【開元占經】中仍將九尾狐作為祥瑞之一,但它與政治的關系已然開始疏遠,很少再作為被呈貢的瑞獸。而在筆記小說中,狐妖作怪的情節開始占了上風。至於宋代,九尾狐的形象更趨負面。宋真宗時宰輔之臣陳彭年因其「奸謟 (tāo) 」,被時人稱為「九尾野狐」。在蘇軾的眾多周邊小故事中,【澠水燕談錄】中有一則說他任杭州通判時,曾暫時主理州郡事務。新太守很快要來了,這時有一位營妓因自己年老,請求出籍從良。蘇軾判道:「五日京兆,判狀不難,九尾野狐,從良任便。」在這兩則故事中,九尾狐均被作為貶義詞匯。有學者認為,「狐」與「胡」同音,九尾狐形象的轉變可能與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變遷有關。

塗山氏去哪兒了

現如今,塗山已經不再是漢族通行的姓氏之一。那麽,曾經這個大禹的妻族,都去哪裏了呢?

關於傳說中大禹的妻子塗山女嬌本人,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說她化為了一塊石頭。顏師古註【漢書】時講:大禹治水,通軒轅山,化為熊。他又怕妻子看到,就對塗山氏說,當需要她來送飯時,要聽到鼓聲後再來。一次,禹化熊開山,踏動石塊,誤落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就來送飯,結果見到丈夫變成熊的樣子,羞慚地離去了。她來到嵩山腳下,化為了一塊大石。這時她已經懷孕,即將臨盆。大禹趕來說:「還我兒子!」大石向北的一面應聲而裂——啟誕生了。自漢代起,啟母石的故事流傳了兩千年,時至今日嵩山南麓仍有該景點。

而關於塗山氏一脈,有學者認為就是臯陶 (gāo yáo,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 一族。【史記】所謂「臯陶之後,或封英、六」,即臯陶諸子及其後裔分布於安徽塗山周圍。唐代司馬貞稱這兩國「皆偃姓」,之後或因轉音,臯陶之子伯益也被稱為嬴姓之祖。【竹書紀年】中則講伯益在夏初封為費侯,其子繼承封國,以費為氏。 此外,徐姓和舒姓可能是塗山氏後人最主要的姓氏。「徐」「舒」二字相通,「徐」「塗」二字亦可通轉。春秋末年,居於淮泗一帶的徐國被吳國所滅,彼時吳越結仇已深,徐國的一支逃到紹興一帶,可能投靠了越國。在紹興曾出土過大批徐國銅器,其中䣄 (tú) 肴尹朁鼎上銘文有「丩津塗俗,以知䘏辱」,可能正是徐人繼承祖俗,不忘憂恥的寫照。

除卻奔越的一支,吳滅徐後,還有一支徐國後裔奔楚。 彼時楚救徐不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 又有部份徐人遷入今江西一帶,在江西和湖北部份地區也曾出土過徐國銅器。

史書中的夏朝距離我們已有四千年之久,塗山的神話也隨著人口遷徙播撒到了祖國各地。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塗山紅紅應該講河南話還是四川話,也不會親眼見到一只長著九條尾巴的小狐貍。但只要永遠懷揣著真誠與善意,我們也會是自己的「紅線仙」。

參考文獻

[1]董其祥:【塗山新考】,【重慶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第52-60頁。

[2]李炳海:【從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國古代的狐圖騰與狐意象】,【學術月刊】1993年第12期,第71-75, 78頁。

[3]董楚平:【塗山氏後裔考】,【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28頁。

[4]李修松:【塗山匯考】,【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3-12頁。

[5]梁剛:【塗山再考】,【唐都學刊】2001年第1期,第171-173頁。

[6]熊篤:【禹娶塗山氏地址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58-61頁。

[7]彭邦本:【禹娶塗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59-161頁。

[8]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2010年。

[9]尹榮方:【「九尾狐」與「禹娶塗山女」傳說蘊意考】,【文化遺產】2017年第1期,第105-110頁。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周思雁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韓其娟(實習)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苗祎琦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