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1979年,徐向前在會議上嚴厲批評一位上將:要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

2024-06-11歷史

70年代中期,中國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黨內就未來該如何搞經濟建設,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其中華國鋒同誌、汪東興、蘇振華等人偏向保守,認為中國應該繼續遵從毛主席規劃的路線,堅持工商合營、農業集體化等政策,將計劃體制貫徹到底。

而鄧公、陳雲、徐帥、葉帥等人則敏銳的意識到,計劃體制已經落後於時代,甚至在一度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他們認為中國必須要搞改革,引入「市場經濟」的理念,透過運作資本提振生產力,進而推動中國走向繁榮昌盛。

華國鋒同誌當時是黨、政、軍的第一領導人,擁有絕對的權力,所以1977年到1978年間,國家發展仍以他的意見為主,計劃體制仍是時代的「主旋律」。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1977年、1978年國家的經濟非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隱隱有了倒退的趨勢,一方面,許多工廠盲目擴大產能,結果導致供過於求,大量貨品滯銷,堆積在倉庫中無人問津,白白浪費了資源。

另外一方面,農業集體化政策壓抑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多農民開始「磨洋工」、「混日子」,得過且過,這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有些地區甚至大開歷史的倒車,出現了「脫富返貧」現象,實在讓人觸目驚心。

眼看國內形勢愈發嚴峻,一些中央高幹當即站出來發聲,言辭激烈地批評華同誌,指責他陷入了「右傾教條」的陷阱,同時要求立即停止計劃體制,放松對經濟的束縛,以免情況繼續惡化。而華國鋒同誌也很快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在1978年下旬召開中央工作會議上,正式向中央委員會道歉,並真誠做出檢討。與此同時,華國鋒同誌也趁著這個機會,將權力逐漸移交,自此之後,鄧公便成為人民政權實際上的「掌舵人」,華國鋒同誌則將主要精力放外事活動上。

鄧公隨即對國家經濟建設作出調整,開始試驗性的執行了一些工、農業改革政策,結果收獲了非常不錯的反響,這讓鄧公信心倍增,於是他便派遣谷牧同誌到歐洲進行考察,學習西方的資本運作經驗,為未來的大規模改革與招商引資做鋪墊。

至1979年,改革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中國即將邁入全新的歷史時期,但誰料,蘇振華卻在這個關鍵時候「掉鏈子」,他竟在一次黨代會上公開質疑改革,並對鄧公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念頗有微詞。此舉很快便在黨內引發軒然大波,許多同誌紛紛批評蘇振華太過「頑固」,而徐帥更是言辭激烈的責備蘇振華「不可理喻」,並要求他充分反思錯誤的嚴重性,必須嚴加改正,否則嚴懲不貸!

1980年,中國迎來了百年未有之變局,這一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兩案」進入終審階段,江青等一批陰謀分子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也預示著動蕩殘余勢力被掃除一空,「階級鬥爭」徹底成為過去式,「和平與發展」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意識形態。

也正是在1980年,華國鋒和汪東興等同誌集體申請退休,離開了政壇。當年中旬,改革正式開始,廣東被劃為經濟特區,深圳、廣州、珠海、汕頭等城市紛紛利用各自的特色和地域優勢招商引資,很快便實作了經濟騰飛。這極大鼓舞了鄧公,於是他順勢將改革的範圍擴大到全國,一時間,華北、華東、華中各省市迅速崛起,經濟增速居高不下。不到三年的功夫,中國的經濟總量便翻了好幾倍,一躍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開發中國家。

時間來到80年代末,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初具規模,工、農業順利完成了發展轉型,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好,至少再也不必為衣食住行發愁。而此時的鄧公、陳雲等人已經年近九旬,他們已經為國家和人民耗光了精力,是時候該退下去療養了,於是鄧、陳等一批老幹部便光榮離休,將人民政權交給以江同誌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團體管理。江同誌嚴格遵照鄧公當初定下的「基調」,繼續堅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同時陸續設立一系列民生工程,幫扶西部偏遠地區,助力當地的貧困百姓脫貧致富。時至今日,中國仍在改革,仍不斷融入國際社會和世界市場,與其他國家互換資源、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