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紅軍90年前借老人400大洋,後人拿欠條討要:這賬你們還認嗎?

2024-05-22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士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了背後的祖國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正是有了他們,我們才能有今天這般美好生活。同時在那個時期,中國的老百姓也在為抗日戰爭出力,他們經常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戰場上的戰士們,即便自己一家人吃不上飯也要給戰士們送吃的。

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十多年裏,中國的戰士和老百姓已經建立起了豐厚的友誼,經常互相幫助。而組織和軍隊從來沒有忘記過老百姓的幫助,每次老百姓援助東西都會給打欠條,承諾日後一定兌現,建國後組織基本上都把這些欠條給結清,並且對那些幫助過組織的老百姓表示衷心的感謝。

但是也有一部份老百姓不要組織歸還欠款,組織也因為種種原因找不到他們,所以報恩的事就被擱置下來。來自湖北的一名老漢就有著這樣一張欠條,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去兌現,只是留著當一個念想,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張欠條背後的故事。

一、對紅軍慷慨解囊

這張欠條的主人是來自湖北的一個農民,叫做楊長銀。他生活在戰亂年代,卻無比熱愛自己的國家,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辦法親自上陣殺敵,但他還是用另一種方式為國家做貢獻。紅軍的美名一直流傳在全國各地,楊長銀也早有耳聞,可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他並沒什麽機會見到紅軍的部隊。

一次偶然的機會,紅軍的部隊路過了楊長銀所在的村莊,這支部隊經過長時間行軍打仗,已經沒多少存糧,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於是部隊長官希望能和老百姓借點糧食來解燃眉之急。楊長銀聽說紅軍的近況後,二話不說就回到家裏找出一家人全部的積蓄,一共三百大洋。他又覺得不夠,還另外向親朋好友借了一百大洋,湊了四百大洋交給了紅軍。

這筆錢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紅軍十分感激楊長銀的仗義疏財,但是紅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有規定不能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於是紅軍給楊長銀打了一張欠條,承諾他日後一定歸還。楊長銀說什麽也不肯拿欠條,但是戰士們堅持給,還說楊長銀不拿欠條他們就不能拿這筆錢,楊長銀最終收下了欠條。

二、不求報酬的奉獻

楊長銀雖說收下了欠條,但他從未想過要去討要這筆錢,他只想為國家做點貢獻,此後他一直把這張欠條當做一個念想小心收藏,從未對別人說起這件事情。後來向楊長銀借款的那支紅軍離開了那裏,漸漸和楊長銀失去了聯系,經過長時間的戰爭,這支部隊的戰士們幾乎都在戰爭中犧牲了。就因為這樣,新中國成立之後並沒有人聯系楊長銀歸還那筆錢。

而楊長銀也沒有去找組織要錢,他把那張欠條夾在書中,每到黨的生日那一天,就拿出來看一看,可能是在回想那個軍民一家親的歲月,這時候他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他還把欠條當作是傳家寶,希望子孫後代能一直傳承下去,讓他們都知道自己也是為國家做過貢獻的人。

楊長銀始終明白,如果沒有軍人們奮不顧身的戰鬥,就沒有老百姓們安穩的生活。臨死之前,楊長銀把欠條傳給了下一代,告訴子孫一定要心存感激,時刻記住黨和軍隊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而這張欠條就這樣,在楊家傳承到了現在。

三、後代迫於無奈兌換欠條

直到2015年,這張欠條才重見天日,一位叫做楊明榮的老人拿著這張字跡已經不清晰的欠條,找到相關部門希望能兌現。他說這是他爺爺留下來的,如果不是生活實在困難,他絕不會來兌現欠條。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相當重視這張欠條,立馬匯報給了上級領導。相關領導找來金融學者研究這四百大洋的欠款,給多少人民幣合適。

最終,這四百大洋的欠條兌現成了四萬塊錢人民幣,交給了楊明榮老人。在旁人看來,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畢竟當時四百大洋就是一筆巨款,按購買力來看根本不止今天的四萬元人民幣。但是楊明榮老人覺得,這筆錢已經不少了,他表示很滿意。

這張欠條被拿出來後,不少國人紛紛感嘆,在那個混亂的戰爭年代,居然有農民能拿出四百大洋交給紅軍戰士,楊長銀老人的行為簡直太偉大了,他把自己全部的積蓄毫無保留地交給紅軍。正是因為有無數個楊長銀這樣無私奉獻的老百姓,戰爭才能取得勝利,國家才能富強。

結語:

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一直都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樂於助人的人心存善意,應該得到有價值的報酬。從楊長銀老人的行為上我們也能看得出來,紅軍部隊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正是因為老百姓的支持擁護,紅軍才能一步步發展起來,成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