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這「蘿蔔」種植超2千年,曾是古時行軍糧,用來做榨菜很美味!

2024-03-09鄉墅

當我還小的時候,母親在田間勞作時,總會特意種植一種名為「盤菜」的蔬菜品種。那時,每當我去田裏采挖盤菜時,總會誤將其與蘿蔔混淆,只因它們兩者外形極為相似。然而,母親糾正我說,盡管那白白胖胖的根莖看似蘿蔔,實則是盤菜,當時的我對此感到頗為困惑不解。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提升,我逐漸明白了其中的區別:修長挺拔的是蘿蔔,而矮壯渾圓的才是盤菜。這一認知過程讓我打趣地感嘆,無論是人類還是生長在土壤之下的蔬菜,辨識身份似乎都離不開對其形態特征的認知。

進一步深入學習植物知識後,我驚訝地發現盤菜背後的歷史底蘊竟如此豐富,它在中國歷史上承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和文化內涵。

首先提到的蘿蔔,這種蔬菜對於大眾來說可謂耳熟能詳,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蘿蔔更是深受人們的青睞,不論是作為火鍋中的重要配菜,還是用於熱炒或腌漬食用,其美味程度以及營養價值均備受推崇,正如俗語所言,「冬吃蘿蔔夏吃姜」。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蘿蔔並非起源於中國,而是源自地中海地區,並大約在宋朝時期才引入中國。在蘿蔔傳入之前,中國民眾餐桌上的「蘿蔔」是什麽蔬菜呢?答案就是盤菜。

常常有人將盤菜與蘿蔔混淆,但實際上兩者雖形態相似,但在植物分類學上卻屬於不同的種類。盤菜是一種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蘿蔔,則是十字花科蘿蔔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蕪菁作為一種蔬菜,學名即為「蕪菁」,而在民間,它還擁有諸如諸葛菜、大頭菜、狗頭芥、圓根等多個別稱。這其中,「諸葛菜」的名稱源自一則流傳已久的典故,記載於唐代文人劉禹錫編纂的【嘉話錄】之中。

書中描繪了在荊州的山區,生長著一種葉片寬大、莖稈粗壯、根部形似大蘿蔔的野生蔬菜,當地人透過蒸煮其葉來充饑,因其能有效抵抗饑餓,故將其命名為「諸葛菜」。據說,當年諸葛亮率軍南征時,特意命令士兵沿途種植蕪菁,並充分利用這種植物作為軍隊的應急糧食。

原因在於蕪菁具有多重優點:一是剛出土的嫩芽可以直接生吃;二是葉片舒展後可供烹煮食用;三是生命力旺盛,易於繁殖;四是即使臨時離開,丟棄也不覺可惜;五是返回時容易找到並采集;六是冬季仍能挖掘其根部食用。

相比其他蔬菜,蕪菁的優勢不可小覷。因此,在蜀漢時期,諸葛亮不僅讓軍隊攜帶蕪菁行軍,還將其種植技術傳授給了當地百姓,由此,「諸葛菜」之稱便流傳開來,並且在古代中國,蕪菁因其實用性,常常被當作軍隊遠征途中的重要食物來源。

盤菜不僅在歷史上作為軍隊的糧食補給,還在饑荒時期扮演過救急食物的角色。例如,在公元154年,面對嚴重的蝗災導致農田受損、糧食歉收、民眾儲備匱乏的情況,漢桓帝下令受災地區廣泛種植蕪箐(即盤菜),以補充人們的口糧。這表明,早在三國時代之前,盤菜在中國的種植就已經相當普遍,其栽培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上。

盡管盤菜在中國擁有悠久的種植史,但在現代社會,許多人未曾品嘗過其新鮮形態,並非由於其口感不佳,實際上恰恰相反,新鮮盤菜的美味程度甚至超越了蘿蔔,既可烹飪熟食,亦可直接生食,口感爽脆,甘甜多汁。

之所以許多人未有機會享用新鮮盤菜,原因之一在於當今市場上蔬菜種類繁多,而盤菜更多地被用於加工成榨菜。想必許多人都熟悉並喜愛那種微辣中帶有絲絲甜意的榨菜,其實,這種廣受歡迎的佐餐佳品,其主要原料正是盤菜。

盤菜不僅因其美味而受人喜愛,更因其富含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食療效果而備受推崇。在古代文獻【廣群芳譜·蔬譜】中有記載:「人久食蔬,無谷氣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獨否。四時皆有,四時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謂之台;秋食莖;秋冬食根。數口之家,能蒔百本,亦可終歲足蔬」。此處所述的蔓菁,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盤菜。

透過這段描述,您是否對盤菜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呢?時至今日,盤菜已悄然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盡管看似平凡,卻擁有不可小覷的價值。正值盤菜上市之際,對於那些鐘愛榨菜口味的朋友來說,何不嘗試親手制作一份新鮮的盤菜榨菜呢?

親愛的朋友們,不知您們對盤菜有多少了解呢?在此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您的見解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