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集體化還是單幹?那一種才能有效解決中國農業問題!

2024-02-24鄉墅

點選 上面 農民手冊」 免費學習種植技巧,了解最新三農政策!

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古國。據有關考證,世界水稻的原產地在中國,己有萬余年的歷史,至漢唐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具和成熟的栽培技術,如曲轅犁、耙、耖,耕地,插秧,中耕除草,收割等,以至到民國並現在我們部份的地方還在使用。農業技術,無疑我們是一直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的。

不改變現狀態,不足以圖生存,看來是大家的共識 ,不論右派還是左派,上面的官方還是下面的民間。但如何改變,其思路和方式就大相徑庭了, 主要是二種思路。一是在單幹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形成規模經營;二是重新組織起來,形成組合體。到底那一種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請大家分析評判

一,「土地流轉」,這幾年來實際己在實行 。順著單幹的思路,透過政府出面,用簽約的方式,把分散的土地租賃過來,集中經營,也稱「集約化」。因它符合現在改革的思路,所以頗受政府的支持。但透過這幾年的實踐,顯然效果不理想,原因前面已談到,更有代表性的是小崗村,流轉的土地已是幾千畝,可沒有一棵莊稼,都荒在那。

在「集約化」基礎上再進一步的,就是現少數專家們說的「農莊化」,即變租為買,向美國等學習。公開地賣買,政府當然不會明確表態,但現在農村實施的不動產登記,應有暗中支持之意。可因前面說到的原因,是難以實作的,至少在近年內是做不到的,如非要人為地很快促成,那離第二次革命怕也不遠了。

不論「集約化」,還是「農莊化」,實際都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上面也應是知道的,所以有兩手準備。 一實施補貼,即農補,該法實際已從0五年開始,可實踐證明,效果不佳 。有關資料顯示,去年農補已到5200多億,每年大概一二百個億的振幅增長。

主要兩種方式補岀,一按耕種面積,實際沒有耕種的也享受了,因錢是國家的,村裏幹部誰也不想得失人,最後都是按表造冊,所以實際等於大家平分;二是按計畫,也可說是計畫獎勵,這就有講究了,你再是種田能手,上面沒有關系,也是爭不到的,因有的計畫者已到如此程度,自己出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資,並負責耕種和收割等各項工作,田主只負責看水,但收獲的糧食是田主的,政府的各項補助或獎勵,計畫者去領。這就不清楚是獎勵數額特別大,還是這中間有什麽貓膩,反正吃虧的事是不會有人做的。特種農業就更需要關系了,因大多是開個頭就沒有下文了,而國家動不動就是補或獎幾十萬甚至更多。

筆者親眼所見的就有三四家,什麽山茶籽種植,蔬菜種植,牲豬養殖基地等。要不是草沒了,就是只剩幾個棚架,更有意思的牲豬達到500頭規模,政府就獎勵五十萬,為了對付驗收,計畫者把周邊散戶的豬都集中過來,檢查走了再送回去,爾後給人家點補助。筆者所在縣就沒有聽說哪裏真的搞成了什麽基地的,這樣的補貼或獎勵,能有作用嗎?錢是越補越多,可我們的農業是越來越萎縮,農村是越來越敗落。

說明一個道理,一個產業,尤其是農業,不是靠錢能夠買來的,在私有條件下更是如此,你有張良計,他有過墻梯,最後白花錢。

另一後續措施,就是透過科技手段,降低產品成本 。它的做法是對生物的基因作某些改變,所以也叫「基因改造」,實際就是把自然生物變成人工產品,據說它最大的特點是抗蟲抗病,從而可省去農藥和噴灑農藥的人工成本。但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巴西,阿根庭等國家的人民群眾,逰行集會反對基因改造,許多科學家紛紛撰文,用充分事實論證它的危害性,

去年二十幾個國家的專家,在北京開會,發表了【北京宣言】,反對「基因改造」的研發和套用,現歐洲,俄羅斯,日本,南韓等國堅決拒絕,尤其早兩月前,全世界氣候大會,作出了要起訴美國基因改造孟都山公司的決議,國內凡比較知情的人們,都表示堅決的反對,包括網上發文,新聞調查,及到國家農業部機關前靜坐等。他們共同擔心的是,蟲子都不吃,人能吃?據說含一種叫草甘磷的物質,正是一種長效劇毒的農藥;打亂了自然秘碼,會不會影響人的生育,據說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斷鏈式的災難,由此秘蜂協會早向國家上交了請求停止基因改造實驗的報告。

然而上面看到的大概是糧食的緊迫性,所以作出了「積極研發,慎重套用」的指示,可是到下面大概就只有「積極」二字了。實際排開毒性等不講,也不會起實質性作用的。一是不增產,我們地少人多,不增產有意義麽?再是我們用此法降低成本,別人不會?,而且就是從別人那裏引來的。從更高意義上來說,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人工,為了吃到放心的糧食,還怕花工麽?!

二,重新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 。就是人們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合起來經營,獨立面對社會和市場,就如股份制企業,只是以一定區域內人們為單位,但它相於一般企業又有著明顯的優勢。

人多力量大,又各類人員齊全,適當安排,可以相應降低成本,更主要的土地是自己的,既省了糧食規模耕種的租賃成本,又為工業等非農計畫的實施提供了發展空間,並可以做到通盤考慮,統籌規劃,使單項投資多方收益,尤其農、林、牧、副、漁及農產品的深加工,更有利於配合和資源互用,如牲豬養殖,沼氣,居民生活,農業用肥的鏈條式作業等,從而提高農業投資的效率。在人員組織上,可做到強弱,長短搭配,各自得到相應的工作,使每個人的有效勞動時間得以延長。

總之,既擴大力量,又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農、林、牧、副、漁,必定得到全面發展,繼而「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正因有如此功能,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好些大隊(現在為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企業,到九十年代初,有的已是好幾個,並紅紅火火,但因為改革的需要,都改制賣給了私人。

只極少的堅持,既沒有分田,也沒有賣廠,加上後來又合起來的,不少成了聞名遐邇的名星村(實際有的成了鎮),如華西,南街,劉莊,竹林等,他們的資產己達到幾十個億,甚至上百億。現全國堅持集體的,仍有近二千個村莊,他們的收入早在一二年就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這樣的組合群體,首先考慮的,會是自己糧食的安全,所以他們的原則是:最大限度的保護耕地;最大面積和最高產量的種植,如南街村,劉莊等,不會讓它出現一寸荒地;如國家征收價格確實低於成本價時,自己會從工業等方面收益予以彌補,不一定需要國家補貼。

其實此點也基本不存在,農田基本建設或水利設施已完備,耕種成本只負責基本物耗和耕種者薪資,會是遠低於國家收購價的,如現在南街村、劉莊的現實情況,都是有一定利潤的。放到成本價,那還有什麽進口低價不能銷納的,即便國家要補貼,也完全可以按實畝計算,真正起到補貼的作用。

集體化實際等於把糧食問題,從現在少數專家學者的手上,交回到組織起來的,又能解決問題的人民群眾手裏,變國家一個積極性為多個積極性 。組織起來的人民群眾,透過自己其組合的功能,加上市場競爭的機制,必定能創造出一切前所未有的人間奇跡,昨日的改造山河,今天的華西南街等現象,已充分說明。

中國農業,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地多,面對經濟全球化,單相農業是無法與之抗衡的,以國家形式直接補貼,情況太復雜,無法做到有效,或許說起不到補貼的作用。基因改造改變自然,顯然不是正道。唯有組織起來,使其內在的各要素相互配合,並揚長避短,發揮出最佳的效益,方能使我們有著幾千年傳統優勢的水稻和農業,不至於同蹈「東北大豆」的覆轍。

人多地少,實際也不止我們一家,只是他們都不是很大面積的國家,或人口比較少,所差的糧食只要多出點錢,就不難滿足,更重要的不需要爭當什麽政治大國的地位,甚至有無尊嚴都無所謂,夾縫中求個生存是絕對沒有問題。

當然也不盡如此, 如德國和以色列,他們早就是依據自己的特點,實施合作社制,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集體化,日本則是比較松散一點的合作,但始終堅持生態農業,總的他們不盲目跟隨「大勢」 ,所以他們都有些自己的性格。而我們就不同了,本就是區域和人口大國,誰也供不起,況且我們還有「夢」,所以我們必須得走自己的路

學習 農業技術 /掌握 種植 技巧

農技推廣站,10萬農人都在看

若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 左下角 分享 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