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陳
在農村,從單幹模式向集體經濟的轉變引發了廣泛討論。這種轉變並非易事,它不僅涉及思想觀念的更新,更關乎幾十年來形成的生產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可以自主決策生產活動。這一制度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單幹模式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個人主義盛行、社會關系冷漠、集體觀念淡薄等。
近年來,隨著對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視,一些地區開始探索集體經濟的新路徑。2024年6月28日的立法,被視為集體經濟組織合法化的訊號。集體經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能夠集中資源、統一規劃、提高效率等。但對於已經習慣了單幹40多年的老農民來說,重新適應集體生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渡期。
以某生產隊為例,分田單幹初期,28戶農民都是以種地為生。條件艱苦,缺乏基礎設施和機械化裝置,生產效率低下。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農民自身的努力,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農業設施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方式,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
集體經濟的復興,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如何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如何避免形式主義,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集體經濟也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透過合理利用集體資源,可以更好地進行產業規劃、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建設等,促進農村經濟的永續發展。
集體經濟的復興,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這一過程需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意願和需求,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農民的創造性。
同時,應加強引導和支持,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圖片來源攝圖網,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作為學習參考使用,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選上方卡片關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