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波波以參與 FOSSAsia 為例,寫了一篇文章描述參與海外社群型活動的一些常識,啟發很多。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容易理解且門檻不高的小 tips,但我們往往會意識不到,也做得並不好。
我在4月中旬有幸參與了國際軟體工程會議 ICSE,是軟工領域的學術頂會,相比於社群型開源活動,學術圈其實也是一個以 ACM/IEEE 為核心構築起的 Community (學術共同體),而學術會議和社群型活動的風格有其相通和不同的部份。我也整理了這次參會的所見所聞,希望能夠提供參與學術會議正確姿勢的一些視角。
學術會議的形式相比於充滿活力的社群活動,風格會相對傳統。正式的會議以全天候的議程為主,這些議程也就是為論文被接受的學者們(以博士生為主,也會有產業合作者)提供口頭報告的機會,而 unconference 更多出現在茶歇、午餐、晚宴時候大家自發的 social(這些時刻往往大牛出沒,非常值得把握!)。當然,也不要把它想的很嚴肅,譬如說這次的晚宴形式就是一個 totally 學術蹦迪時刻😆。
口頭報告
學術蹦迪
對於這樣一場頂尖的學術會議來講,前後會有形式非常多樣的 co-located 活動。下圖是這次會議的完整日程,藍色部份是 ICSE 主會的日程,橙色部份是共同舉辦的其他學術會議,紅色部份是各類 workshop。所有會議和活動都圍繞著軟工這個領域,而 軟工和開源天然密不可分 - 開源可以提供倉庫挖掘、協同工作、社會計算等方向的開放數據,也是這類研究問題最合適的場景。
另外,和很多海外的開源活動或技術活動一樣,這類學術會議也非常關註 DEI(多樣,平等與包容)並重視參會者在這方面的體驗。會議設有專門的 LGBTQ 午餐會、女性學者午餐會,以及和 DEI 交流相關的咖啡時間。下一年在渥太華的 ICSE 還會增加 Child Care 服務,讓奶爸奶媽們無憂帶娃參會。
大會的企業贊助露出形式也是展位為主。對於企業來說,贊助學術會議最大的價值是招募人才,塑造雇主品牌。
我總結了大家參加學術會議時的幾類目的,不一定全面,但具備代表性:
展示我們在該領域下的成果;
關註領域內同行的最新進展;
結識同領域的大牛和同行;
發現該領域下的人才。
不同的目的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我的幾點參會建議更多從我個人視角的出發,但希望能夠管中窺豹,給大家輸入一些參與學術會議的有效資訊。這次參會,除了做口頭報告之外,我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是結識讀博期間仰慕已久地大牛們,向他們介紹我的工作,並了解對方的風格與訴求,因此如何更好的 social 可能會占更大比重。
做好 Agenda 的功課。 議程安排一般是非常緊湊的,取決於是長文還是短文,時間分布5分鐘到15分鐘之間,歸類到不同的主題下平行進行,主持人通常會將時間控制得非常精準。所以,專業的參會姿勢是把 Agenda 先盤一遍,mark 所有想聽的議程。我在現場的觀察是,每一個議程結束都會有一場無聲的遷徙,大家默契地在不同房間中穿梭,盡量不錯過所有感興趣的工作。作為一個開源人,我會關註所有標題中有 「open source」 的成果,在穿行過程中也會不斷遇到熟悉的面孔。
在議程進行時認真聽會,在茶歇進行時認真 social。 Social 有兩種:有目的的認識你想結識的大牛,和隨機的聊天。無論哪一種,其實都不需要過多猶豫,要相信大牛們其實在等待著你去自我介紹。例如,下一屆的主席 David Lo 是超級受歡迎的教授,我想去打招呼時發現旁邊居然有兩位同學在排隊了。當然,如果希望有更深度的交流,還是另外約1:1的時間比較合適。而隨機的聊天更加不需要有心理負擔,一位 SMU 的同學也給了我很多啟發, 她會在吃飯時刻意選擇和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 ,來結交更多朋友。
胸牌非常重要。 我指的不是沒有胸牌可能被當成會蟲被誌願者攔在場外(雖然這個也會發生)。胸牌上有醒目的名字和機構,是一個無聲的自我介紹。我是依靠胸牌才能將很多早已耳聞的教授和真人對應起來,然後上前大膽 say hi,舉起我的胸牌進行自我介紹。一位我曾經線上發過信件但沒得到回復的 CMU 教授在看到我胸牌的那一刻立即說:I own you an email, right?
會前、會中和會後的 Twitter 使用姿勢。 從論文收到接收通知的那一刻,你就可以加上 hashtag 宣布好訊息了,呼籲大家期待在會議上的分享。正式大會這幾天,一般是大家發推和互動最頻繁的時刻,不要錯過這個時機,帶上 hashtag 分享感受、轉發推特、或者介紹自己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搖到很多人,漲粉也最快。會中能有一些合照就更好啦,這樣可以在會議結束後做一個 wrap up,@照片裏的夥伴,進一步加深感情。
重視工作的展示。 首先,你可能會在 social 時不斷被問到這次接收的成果是什麽,如何用幾句話講清楚你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會收獲: 我對它有印象,或:我一定會去聽你的分享; 第二,要相信你的學術 peers 也都是認真做過議程功課的,所以台下聽的一定是對這個工作感興趣的同領域的人,他們甚至可能做過取舍,放棄了同時間的其他議程。例如,這次我們的工作 [1],前後被 co-author 的教授過了三遍 PPT,不斷修改,足以說明重視程度。在展示上,可以考慮用一張圖介紹研究工作的問題、方法和結果,以加深聽眾的理解。
利用好會前和會後的小活動。 除了主議程外,大會前後協同組織的各類活動往往是大牛密集出沒的場子,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reach 大牛(這時候他們可能也會相對空閑);而正式的會議的 session 往往以博士生為主,是 reach 人才的好機會。但無論何時,泡在會場總能發現驚喜,enjoy!
線下交談的五分鐘勝過線上信件的50次來回。 AI+xR 給我們提供了未來遠端互動的想象力,但在當下這個階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還是透過物理的接觸更容易建立。
對學術界來說,企業是業務方,提供場景、數據,以及 funding。 學者們會對大廠格外關註,一是因為大廠往往有更優質的數據,也更有可能提供直接的支持——錢;二是學者們也一直面臨研究不夠落地的困境,大廠的場景是非常好的成果價值背書。
反過來,企業可以從學術界得到的是專業(論文)背書,解決方案,還有什麽呢? 我覺得是影響力。高校除了做研究外,往往還代表著人才儲備,這些人才可能是企業未來的雇員,未來的使用者,或是形成企業品牌心智的口耳相傳的一部份。無論哪一點,他們都很重要。
最後當然是附上我們本次被 ICSE 及系列會議 ICPC 所接收的三篇工作了,OpenRank、HyperCRX 和 OpenGalaxy 是我們圍繞著開源協作數位生態提出的一系列度量演算法、洞察工具和遊戲化探索平台,更多的介紹和體驗地址也附在拓展閱讀中,歡迎大家持續關註我們的工作。
拓展閱讀:
[1] OpenRank Leaderboard: Motivating Open Source Collaborations Through Social Network Evaluation in Alibaba
[2] Hypercrx: A browser extension for insights into GitHub projects and developers
[3] OpenGalaxy: An interactive exploration platform for a visualized GitHub Full Domain collaboration network
[4] HyperCRX 原始碼:https://github.com/hypertrons/hypertrons-crx
[5] HyperCRX 功能演示視訊:https://youtu.be/_zm3FfpnZ28
[6] OpenGalaxy 原始碼:https://github.com/X-lab2017/open-galaxy
[7] OpenGalaxy 功能演示視訊:https://open-galaxy.x-lab.info/
關於作者: 夏小雅是開源社正式成員, X-lab 開放實驗室的核心成員,華東師範大學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開源軟體社群數位化治理
作者丨夏小雅
編輯丨張可芯
相關閱讀 | Related Reading
開源社簡介
開源社(英文名稱為「KAIYUANSHE」)成立於 2014 年,是由誌願貢獻於開源事業的個人誌願者,依 「貢獻、共識、共治」 原則 所組成的開源社群。開源社始終維持 「廠商中立、公益、非營利」 的 理念 ,以 「立足中國、貢獻全球,推動開源成為新時代的生活方式」 為 願景 ,以 「開源治理、國際接軌、社群發展、計畫孵化」 為 使命 ,旨在共創健康永續發展的開源生態體系。
開源社積極與支持開源的社群、高校、企業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緊密合作,同時也是全球開源協定認證組織 - OSI 在中國的第一個成員。
自2016年起連續舉辦中國開源年會(COSCon),持續釋出【中國開源年度報告】,聯合發起了「中國開源先鋒榜」、「中國開源碼力榜」等,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