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 拾遺 將開啟一場直播帶貨,屆時我們將有限量搶購、超值折扣,還有各種禮物送送送!
歡迎大家 預約 領取驚喜 👇
不要踮起腳,
把孩子養成「假富人」 。
01
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這句話現在又有了新的解讀。
02
高考剛結束不久,
壓抑了三年的學子們終於解放,
有人通宵打遊戲,
有人約上好友唱K。
更有人學會了如何「消費」。
小紅書上最近有一則熱帖:
「高考完2天花完我媽3個月薪資」。
博主高考結束,媽媽為了犒勞她,
拿出2萬塊,相當於3個月的薪資獎勵。
博主也是個行動派,
火速給自己安排了「蘋果三件套」,
剩下的就是一些化妝品、護膚品,
七七八八算下來,2萬塊還剩35元。
掙錢跑斷腿,
花錢就是動動手指的事。
03
無獨有偶, 網上還有很多類似的貼文,
都是高考剛結束,
孩子們迫切地想進行大額消費。
有的家長答應了,最終騎虎難下。
重慶楊女士高考前就允諾了兒子,
高考之後給他買電腦、手機,
結果孩子開口就要最新款,
加起來1.62萬,
孩子說同學都是買的最新款,
自己不想丟人。
有的家長是半推半就。
譚先生說 女兒高考結束後列了一個清單,
手機、電腦、耳機、美容、旅遊……
總金額4萬多,
譚先生只是普通上班族,
這個支出讓他十分吃力,
但又不想掃了女兒的興,
經過溝通,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還是花了2.5萬,為女兒的快樂買單。
而一位剛高考結束的網友發帖,
父母答應給她2000元買手機,
但她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絕。
她氣憤地在網上質問:
「你養不起就不要生小孩,
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諸於孩子身上,
6000塊錢沒了真的吃不起飯嗎?」
另一位網友也有這種煩惱,
她弟弟考完也在家鬧,
開口就要兩三萬,不給就看誰都不順眼,
他們家簡直是焦頭爛額。
04
高考後, 小米線下門店擠滿了家長、學生
「後高考經濟」刺激了消費,
也在無形中刺激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
在這類貼文下面,
只要有人說出父母也不容易,
就有很多「典之又典」的評論:
「沒錢就別生孩子」;
「孩子不是來世間受苦的」。
說這些話的,很多也都是學生。
類似的評論看得我很無力。
只是結束個高考,
怎麽搞得像位列仙班?
很多父母一輩子也沒出去旅遊過,
卻要為孩子上萬的旅遊經費買單;
很多父母自己用著最破舊的手機,
卻被要求著給孩子買最新款的手機。
有錢也就罷了,
但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
根本撐不起孩子如此揮霍。
不給就鬧, 就掛到網上,
讓所有人批判父母不合格,
拾遺君也替這些父母感到憋屈。
我記得我高考結束,成績還沒出來,
因為不知道考得怎麽樣,
那段時間連呼吸都小心翼翼,
更別提跟父母提諸多要求,
甚至還想著要去打暑假工,
替父母減輕負擔。
高考結束,不意味著投資結束,
還有大學四年,
動不動大幾千,甚至好幾萬的支出,
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講,
並不是一個小數位,
很多家庭難以承擔。
05
明明家庭收入撐不起高額消費,
為什麽很多孩子卻眼也不眨地要錢?
歸根結底,
現在社會的「窮人家富二代」太多了!
什麽叫「窮人家富二代」?
顧名思義就是家境一般甚至貧窮的父母,
子女卻過著類似「富二代」的生活。
有些父母寧願吃得差穿得差,
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窮人的家底,富二代的生活。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
孩子對父母付出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對金錢失去概念。
他們知道錢的妙處,卻不知賺錢的苦楚。
經濟學家楊長江說過:
「很多中國孩子壓根就沒有金錢意識,
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裏來的。
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
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
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有一個詞正好形容這種情況:
貧家嬌兒。
06
「窮家富養」的父母,
往往在教育上有一種補償心理:
我吃過的苦,孩子不能再吃;
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哪怕自己不吃不喝,
也要盡全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央廣網報道過一則新聞:
青海農民陳邦順賣血供兒子上大學。
兒子平常不聯系父母,
一聯系就是要錢,
一封封來信,就是父母的賣血通知書:
「買衣服花了200,重修花了500」
「體育考試沒達標,要給體育老師送禮」
「3000元的生活費很緊張,不要少寄」
「偷接了走廊的電,被學校罰三千,趕緊湊錢」
實際上,這些錢他都是在學校揮霍,
穿著體面,到處跟同學吹噓父親是包工頭,
他拿著父母的血汗錢,
去旅遊,去大吃大喝,
甚至連女朋友過生日都要父母打錢。
父母七八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
卻生怕他在學校受委屈,
甚至賣血供他。
而最終荒廢學業的兒子,
掛科太多,大學畢業證都沒拿到。
一個苦哈哈的家庭出來的孩子,
本該承載著全家向上的希望,
克服一切苦難去翻身,賺錢,
結果卻成了個眼高手低的廢柴。
很多低認知的父母,
明明家裏沒有錢,明明家境一般,
卻因為自己童年時吃過很多物質上的苦,
因為自己曾經吃不飽穿不暖,
沒有玩具,也沒有娛樂,
就想著在物質上補償孩子,
最後導致了「窮家富養」的悲劇。
07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可現在有種非常奇怪的現象:
窮人家庭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吃苦,
而富人家的孩子卻越來越能吃苦。
有個朋友家上大學的兒子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暑期開始了,
他每天早上六點半開始鍛煉,
之後就坐公交輾轉各地上家教賺錢。
晚上他還在小區的跳蚤市場支個小攤,
賣一些網上淘來的小玩意。
我去過他的攤位,
他會很熱情地推薦,也會幫人搭配,
所以他的小攤生意很不錯。
每天支攤、收攤都是他一個人,
他也怡然自得。
他學習很拼,成績也很好,讀著名牌大學。
如果不是認識他父親,
根本不知道他家庭條件優渥,住著別墅。
他家雖然有錢,但一直有著憂患意識,
父親一直都在有意培養他各種能力。
不僅僅是他們,
我發現有很多富人
都在培養自己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
他兒子曹暉十幾歲就在車間工作。
開始是幹點雜活,打掃車間等等,
然後幹技術活,
切片、洗滌、垂直爐、掰大片……
霍啟剛和郭晶晶,
在他們孩子剛滿5歲的時候,
就拉著他在烈日的暴曬之下,插秧種田。
體操明星田亮的女兒森碟為了學習網球,
腳上面有很多繭,關節甚至都有點變形。
我們以為富人或精英家庭的孩子,
從小錦衣玉食,不能吃苦,
而實際上那些富豪家庭的孩子,
吃苦能力還有情商、資源調動能力,
全方位降維打擊「窮人家富二代」孩子,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麽來的。
08
那麽,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應該怎麽辦?
首先坦然告知孩子家裏的情況。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裏不富裕?」
我很認同傅首爾的觀點:
「應該告訴孩子家裏不富裕,
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費,
不要做欲望的奴役。」
窮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粉飾太平,
反而正確的引導和坦誠,
會讓孩子感覺被信任,從而理解父母。
知乎作者@有夢想的小鹹魚分享過一個故事。
從小學開始,老媽每月發了薪資,
都會用張紙寫著:
菜錢××元、水電××元……儲蓄××元……
如果有剩余的,就會分給我一點,
如果沒有,那就會跟我說:
沒錢了,這月沒得你的。
有時實在想買什麽東西,
老媽就會拿出那張紙算算,
能從別的計畫擠點出來就買,
沒有就不買了。
後來媽媽收入漸長,也從未瞞過她,
給的零花錢也多了。
她會羨慕同學有好吃好玩的,
但從卻不 強求 ,更不 攀 比 。
因為她知道媽媽工作有多辛苦,
家庭一個月的開銷和存款也一清二楚。
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家庭成員,
讓她全程參與到家庭事務中,
不是以一種供養者的姿態,
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09
其次,放棄對孩子的補償心理。
很多次在網上看到孩子類別似言論:
我想出國,爸媽要給我掏錢;
我要結婚,爸媽該給我準備彩禮婚房;
我生孩子,爸媽不幫忙帶,我不養老。
孩子這種「應該」的心態,
就是父母長期對他們的虧欠心理,
讓他們習慣了對父母予取予求。
久而久之,當你給不起的時候,
孩子就產生了怨懟。
父母與孩子,本就兩不相欠。
正如紀伯倫詩裏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而你因為他們,獲得了成為父母的機會,
你們之間只有感激與恩情,
不該有索取和捆綁。
為人父母必須明白,
我們終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
他們要的未來,必須自己去創造。
在他們童稚時護其周全,
羽翼未豐時助其成長,
就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孩子想過得舒服,
這樣的初衷能理解,
但應該他們自己去創造,
而不是透過啃噬或者壓榨父母。
6月27日 拾遺將開啟一場直播帶貨,屆時我們將有限量搶購、超值折扣,還有各種禮物送送送!
歡迎大家 預約 領取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