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孔子識人三法:行為、動機、誌趣

2024-07-20職場

【呂氏春秋】中 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 楚昭王想聘 孔子, 然後 孔子帶領眾弟子前往楚國答謝楚王好意。在路過陳、蔡兩小國時,受小人挑唆,被困 於此處 很快,他們 身上所帶的糧食都吃光了,七天七夜都沒吃到 米飯,僅靠野萊充饑。

顏回心疼師傅,想讓師傅吃上米飯,這日行至 處,見到前方炊煙裊裊,顏回便讓眾弟子和師傅先歇息一會,自己去找百姓乞討 百姓可憐他們的遭遇,給了他一些米,顏回帶回討來的米,趕緊拾柴燃火,準備煮給師傅吃。

飯快熟時,從鍋裏飄出陣陣香氣,孔子躺在馬車上,聞到了飯香味,稍稍有了點精神,便起身朝鍋邊望了一眼,這一望又讓孔子的心涼了半截,因為他看見最喜愛的弟子顏回抓起一把米飯正在往嘴裏塞。孔子假裝沒看見,繼續躺下。但是他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他非常鄙視顏回。這是他的弟子嗎?這還是仁義賢良的顏回嗎?

飯熟後,顏回首先盛起一碗,恭恭敬敬地端給師傅,然後將剩下的飯分給眾弟子,自己卻不吃,坐在一邊。孔子心想:是不是他自己提前吃飽了,然後裝高尚。

孔子不好當眾點破他,便找了個借口對顏回說: 「剛剛在睡夢中,我夢見了我的父親,我想拿這碗飯祭祀一下先人。顏回忙阻攔道:師傅不可,飯已動過,不能祭祀先人。剛才煮飯時有煙塵落在了飯裏面,丟掉實在太可惜了,我便抓出來自己吃了,動過的飯怎能祭祀先人呢?

孔子聽後才知道自己誤會顏回了,很是愧疚。孔子 於是 將眾弟子召集起來對他們說: 「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晴,但即使親眼見到的也不能全信,還要調查研究,才能夠弄清楚事情的全貌;人所依靠的是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麽不容易呀

俗話說 :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自古以來, 真正 認識一個人 往往是非常 不容易 的,尤其是陌生人。 進入 工業化社會 後,如何看人 辨人 觀人, 成了 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能力。

對於怎樣 「識人」,孔子總結 個方 叫做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

透過這三個步驟,我們可以對一個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一步:視其所以,看他做過的事;

第二步:觀其所由,觀察他做事的原因;

第三步:察其所安,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所在,安於什麽。

第一步是觀其行為和方法。如果一個人看起來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表面裝誠懇而又不講信用。對於這種人,孔子也不知道該怎麽相處,唯一的方法就是馬上遠離。

第二步 看他做事的動機。外表花言巧語,工於辭令,說的 往往 天花亂墜 對於這種人, 他的動機 往往就 是錯的、虛的, 因此 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與之相反,那些語言質樸、說話不多、言出必行,從內心出發、真誠做事的的人,往往才是仁。 我們與人相處,首重 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

第三步是看他的內心。也就是看這個人做什麽事最安寧、最舒坦,這隱射的往往也是一個人真實的價值觀。只有真實認清勒這個人,你再來決定要不要交往。

孔子教會我們的識人三步走就是,觀其行、洞其由、察其安,即由外到內地獲得對方的行為、動機、價值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