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三伏天最好的養生:宜三樣,忌三事,順三時

2024-07-16生活

文 | 有書唐適願&馬超 · 主播 | 賞新晴

唐代學者張守節說: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每到農歷六月中旬前後,就進入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悶熱潮濕的日子,也是疾病的爆發期。

保養不當,就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腸胃問題,還會給之後埋下隱患。

所以,三伏天就成了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養生階段,講究「三宜三忌三順序」。

宜三樣

【黃帝內經】有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時節,正是陽氣生發的時候;

而三伏時節,又是天地間陽氣最為旺盛的時期。

因此,三伏天,就成了養陽氣的是最佳時期,更是養生的黃金期。

三伏天養生,有「三宜」。

1.宜曬背踩地

【黃帝內經】中講:

「夏三月,此為蕃秀。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意思是說,這個時節天氣雖然炎熱,但不能躲著太陽,反而還要向太陽「借」一份能量。

「借能量」的最好方式,就是曬背。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

背部是人體的陽經,總管身體裏的陽氣。

夏日曬背,可以起到補陽的作用。

同時,還可以進行地灸,也就是赤腳踩地。

頭為諸陽之會,腳為陰中之根。

三伏天赤腳踩地,陽氣更容易進入人體,從而促進腳部血液迴圈,達到驅除寒涼的效果。

2.宜泡腳

中醫理論認為:

「精從足底生。」

一個人的健康,與雙腳有著極大的關系。

所以,平時必須做好腿部和足部的保養。

很多人認為夏天氣候濕熱,不宜泡腳。

其實不然。

中醫古籍有註:

春天泡腳,升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濕除暑;

秋天泡腳,潤肺濡腸;

冬天泡腳,丹田溫灼。」

三伏天泡腳,不僅可以化寒除濕,更能達到防暑的效果。

而且,這也是冬病夏治最為日常的方法。

但要註意,三伏天泡腳,水溫不能過高,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適得其反。

3.宜午睡

【黃帝內經】中有言: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是說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睡,陽氣盛則醒。

子時 (晚上11點至淩晨1點) 是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

午時 (中午11點至下午1點) 則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弱的時候。

這兩個時間段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合陽」的時候。

此時睡覺,有利於人體「養陰」「養陽」。

因此,中醫提倡睡「子午覺」。

三伏時節天氣炎熱,夜晚的睡眠容易受到影響。

很多人會出現睡不著、頻繁驚醒、起夜的情況,直接導致第二天精神狀態不佳。

適當的午休 (30分鐘左右為最佳) 能夠達到補充精力的效果。

同時,午時也是心經循行的時間。

把午覺睡好,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情況。

忌三事

「六月連三伏,人間似焰爐。」

三伏時節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

很多人為了消暑,過度貪涼,埋下了病根。

三伏天是養生的好時節,當註意三大忌諱。

1.忌貪涼

夏季炎熱,很多人喜歡透過吃冷飲、吹空調、洗涼水澡來防暑納涼。

這樣的做法雖然能獲得一時的涼爽,卻不能真正達到消暑降溫的效果,還會傷及身體。

古醫書有言:

「病起於過用,需防因暑取涼。」

三伏時期,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的陽氣較為虛弱。

一味貪涼,會導致中氣內虛,讓濕氣侵入人體,濕邪趁虛而入,損傷體內陽氣。

一旦脾臟陽氣受損,就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滿腹脹等情況。

2.忌情緒過激

在中醫學上,人體五臟對應五時,與夏季相對的,便是「心」。

中醫所講的「心」不單指心臟,而是「主神」的所有系統,比如心情、心態,還有情緒。

【靈樞·百病始生】曰:

「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如果情緒太過激烈,便容易傷到心神,甚至影響其他器官,引起脾胃虛弱、胃痛胃脹等病癥。

【淮南子】也有言:

「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

由此看來,無論大喜還是大怒,只要情緒過激,都會傷及身體。

而夏季又極易出現心律不整、血壓升高等疾病,如果不對情緒加以克制,很容易對心腦血管造成損傷,從而引發急癥。

3.忌食辣

中醫學上講:

「夏屬火,宜清補。」

是說夏季應當多吃清淡食物,盡量避免油膩、火大的東西。

而且,三伏天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相對加快,消化系統比較薄弱。

此時如果再食用辛辣,不僅會加重體內火氣和毒素,導致腸胃受損;

還會耗傷陰液,出現熱感冒、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並行癥。

同時,辛辣的食物具有發散性質,三伏天食用,會加重耗損體內陽氣。

陽氣不足,人體就容易遭受風寒邪氣的侵擾,造成頭痛、咳嗽、腹瀉等情況。

順三時

三伏分為「頭伏」「中伏」「末伏」三個階段。

今年三個階段的時間分別是:

7月15日入頭伏,7月25日中伏,8月14日末伏。

三伏天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養生重點。

1.頭伏清內熱

進入炎夏,往往會出現心煩不寧、口幹舌燥、口腔潰瘍等情況。

這其實都是內熱引發的典型癥狀。

頭伏前後,就是清內熱的好時機。

我們可以透過食療的方法,養陰清熱、滋陰降火。

【本草綱目】有記載,西瓜具有去暑降溫、清涼解毒的功效,非常適合夏季食用。

瓜瓤可以直接食用,瓜皮可以做菜,瓜籽也可以泡茶。

都能起到清熱解暑的效果。

此外,像甜瓜、香瓜、冬瓜等瓜類,也同樣具備解毒利尿、清熱祛濕的功用。

頭伏時節還可以食用草莓、獼猴桃、檸檬等性涼性寒的食物,以改善內熱癥狀。

但脾胃虛弱、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要盡量少吃。

2.中伏健脾祛濕

民間有一個說法:

「中伏天,濕氣重,脾氣虛。」

進入中伏之後,濕氣更為旺盛,而脾臟喜燥厭濕。

所以,中伏很容易出現脾氣虛弱、不思飲食的情況。

同時還伴有身體乏力、倦怠,面色枯黃沒有光澤的癥狀。

因此,中伏時期,就要註意健脾祛濕,雙管齊下。

平時可以多吃紅豆、薏米、山藥等,這些都是排濕氣的好食材。

睡前泡腳,刺激足部經絡,按摩足三裏穴,也同樣能夠起到健脾祛濕、緩解疲勞的作用。

3.末伏排寒補陽

進入末伏,酷暑漸歇,伏天接近末尾,也是滋補陽氣的最後時節。

所以,末伏最應排寒補陽。

民間俗語有雲:

「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夏天吃伏羊的飲食習慣,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

‌古人認為,伏天吃羊肉,可以驅濕氣,‌補元陽。

【本草綱目】記載:

「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三伏濕熱,人體經常出汗,極易導致身體透支,因此,吃羊肉就成為了進補的最好方式。

而且,羊肉是溫性食物,末伏吃羊肉,有助於祛除身體寒涼,驅散體內毒素。

特別是腎虛胃寒、寒涼體質的人群,適當進食羊肉,可以暖胃生津,補充陽氣。

古人有雲:

「順四時而適寒暑。」

最好的養生,莫過於順應時節,讓自己的生活方式,順應時節的變化。

養生之道,並不復雜。

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順應四時,就能保障身心通暢,身體健康。

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亦是一種順其自然的養生理念。

點個 在看 ,願健康常伴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