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文娛

結束娛樂圈8年,她一回歸又爆了

2024-06-20文娛

國產劇【玫瑰的故事】臨近結局。

引發的諸多爭議還未平息。

話題已經蔓延到了戲外。

劉亦菲的身材都被放大審判。

不少人扒玫瑰的原型,質疑她是否能稱得上獨立女性。

誰能想到,2024年了,內娛的熱度居然還靠師太亦舒。

自從2016年, 亦舒推出自己的第300部小說後,已經有快8年沒有她的訊息。

然而,最近幾年,亦舒的多部作品陸續被內娛影視化,幾乎部部都是話題制造機。

【玫瑰的故事】中一女四男的感情經歷引發熱議,女性相關話題也層出不窮。

【我的前半生】【喜寶】,也都因為大膽的感情線,沒少被罵三觀不正。

不過,了解亦舒的人都知道,相比原作,拍出來的都只是小風小浪。

而且,對她來說,能寫出如此恣情縱欲的故事並不奇怪。

她私生活的「炸裂」程度可不亞於小說,放在今天估計分分鐘被罵到退圈。

今天,不妨借著熱度,扒一扒 亦舒的傳奇人生

看看為何亦舒熱還能延續至今,反復攪動輿論。

最近,不少人稱【玫瑰的故事】原型是亦舒本人。

書中,出身優渥,天資聰穎又美麗非凡的玫瑰,有數段難忘的感情經歷。

轟轟烈烈的初戀、平庸的「老實人」、有藝術氣息的靈魂伴侶……

現實中,亦舒也曾以「玫瑰」為筆名。

雖不至於像玫瑰那般貌美驚人,但也是出身香江名門、外貌俏麗的千金,成名後,亦是被眾星捧月,受他人仰慕。

她的情感之路也像玫瑰一樣一波三折。

17歲,與才氣過人的畫家蔡浩泉墜入愛河、未婚先孕。

後又與邵氏風頭無兩的男明星嶽華同居。

最後靠相親結識了大學教授,婚後移居海外,過上了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其實,遠不止這一部。

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

亦舒年少出名,14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很快便在香港文藝界獲得一席之地。

17歲在金庸創辦的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明報】任職,寫專欄,也跑新聞。

擔任電影雜誌編輯,采訪明星、寫人物專訪,不時抖點風流韻事,一度做到了香港的頂級娛記,結識了不少娛樂圈明星。

所以她才能和演員嶽華戀愛,還因此登上【明報周刊】封面,成了全港矚目的明星人物。

而她在圈內所目睹的一切,上到達官雅士,下到販夫走卒,也都被寫進了書裏。

一本【她比煙花寂寞】,更是直接以一線女明星為主角,道盡娛樂圈光鮮背後的枯寂。

因而,猜想她書中風華絕代的女性以現實中哪個女星為藍本,也成了讀者的一大樂趣。

據傳,【她的二三事】影射章子怡,【花解語】寫黎姿,【喜寶】是梁洛施,【眾裏尋他】寫的是鄧文迪……

1988年 電影【流金歲月】

也像她筆下永不滿足的女主角,27歲已名聲在外的亦舒又奔赴英國留學,攻讀酒店管理。

學成歸來後像【承歡記】中的麥承歡一樣,在豪 華酒店腳踏實地工作,一步步做至領班,接觸大量吃穿考究的富商。

而後賺足了錢,做膩了這一行,又拾起老本行,隱居海外,回歸家庭的溫柔鄉。

當然,原型的說法並不妥當,但凡 作家就少不了從個人經驗取材,處處糅合、平衡虛構和現實。

而且,再深入了解就會發現,撇開表面的情節,其實 亦舒本人和她筆下推崇的女性角色有極大反差

亦舒反復推舉的女性形象,大都獨立清醒,優雅自持,進退有知。

雖也會陷入愛戀,但不沈溺於無望的感情,也不懼斬斷不健康的關系。

不論處在什麽狀況, 「做人最要緊姿態要好看」。

但在她自己呢,至少在外人眼裏,姿態並不好看。

論事業,她毫不掩飾對名利的渴求。

曾向金庸再三要求漲薪,不願做清貧的文人,才選擇轉行做酒店管理。

曾被批評過於高產品質參差,她還坦然央求讀者允許自己多賺點錢。

不同於瓊瑤看重對自己的作品改編,親自參與其中,她只要版權費到手,其他一概不管。

私生活更是留下一堆黑料。

年少倒追畫家蔡浩泉,相戀後不顧父母的反對,為結婚攪得天翻地覆。

婚後又指責對方性格差,離婚後將孩子留給前夫,不僅沒盡到撫養義務,甚至拒絕與兒子相見。

後來,又插足閨蜜鄭佩佩和嶽華的感情。

如願和嶽華戀愛後,表現得好妒多疑。

只因鄭佩佩寄給嶽華一封信,哪怕當時她已有家室,信中只是吐露生活煩惱,沒有任何出軌的跡象。

卻惹得亦舒大發脾氣,撕碎衣服,拿刀插在嶽華衣服的胸口處,還 把信向娛樂雜誌公開

嶽華忍無可忍提出分手後,她又跪地求復合。

在很多業內同行眼中,她全無亦舒式女子的優雅,反而尖酸刻薄。

當時有「台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的說法,亦舒公開表示不滿——

「那個瓊瑤,寫的東西都是小女生看的,提了都多余。」

聽說演員張艾嘉轉型做導演,亦舒說:

「女明星有兩大通病:第一總以為青春永駐,第二老想假裝有學問。」

張愛玲晚年出新書,她也冷言嘲諷:

「也是上了年紀的人,究竟是為什麽……

世界原是屬於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這是不變的定律。」

最有名的是她對李嘉欣的那句毒評:

「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她的侄子倪震看不下去,也曾對她反唇相譏,還曝出她因懷才不遇,對家人動手泄憤。

如此種種,可以說很不「亦舒」。

亦舒的作品也受到很多爭議。

尤其是名門落難、一見鐘情、天降霸總、突降遺產等瑪麗蘇套路。

今天再讀,對女性「姿態」和生活品味的倚重背後,也透出對女性的客體化傾向及慕強心理。

那為什麽亦舒能爆火至此,收獲廣大讀者,被尊稱一聲「師太」?

這就不得不回到當時香港的社會環境。

70、80年代亦舒創作高峰期,正值香港經濟騰飛,社會價值觀念更新時期。

她筆下都市女性的情感和事業、困惑與向往,精準戳中了當時很多女性的心理。

她們向往你儂我儂的愛情,但又不願在婚姻中過多犧牲。

她們想過富足閑逸的生活,但不願依賴他人,渴望經濟獨立。

她們眷戀家庭的溫暖,但又不願受傳統家庭束縛,希冀個體自由。

而在種種掙紮與成長中,亦舒早已看出,這個社會留給女性的路太少、太窄。

她便將女性獨立看作第一要事,用很多性格鮮明、殺伐果斷的女性形象表明態度。

當時香港的離婚率還十分低的情況下,用縱情恣欲的戀愛故事,舉起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大旗。

1989年金曲頒獎禮上, 亦舒公開表示,她寫愛情,但寫的更是自由,是對獨裁和封建家長制的反叛。

時隔多年,內地女性意識萌發,也不奇怪亦舒的作品成國產劇翻拍熱門。

平衡職場和家庭的大女主故事、千人千面的女性群像、令人動容的女性友誼、與原生家庭的相愛相殺,全然契合當前影視市場對女性故事的需求。

因為這些劇,很多人又回過頭去看亦舒的書,又不斷獲得新的體悟。

也證明了,半個世紀過去,亦舒作品依然有極強的生命力。

不過,亦舒的作品熱歸熱。

有目共睹的是, 影視化總不盡如人意

單看內地的改編,口碑集體撲街,豆瓣平均分不及格。

【喜寶】全無愛情、物欲和自我的張力,成了獵奇的忘年戀故事。

【我的前半生】大爆,但更像是狗血劇的勝利。

【玫瑰的故事】熱播,焦點全在劉亦菲的顏值上。

這是為什麽?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首先,亦舒文風的特殊性。

講故事常模糊景別,塑造人物筆法寫意。

又以細膩、疏離的心理描寫,簡約卻尖刻的語言見長。

影視化後,既要用精準的演技傳達復雜的心理活動,還需用直觀的視覺內容將故事落在實處。

稍失分寸,就成了俗套狗血的戀愛故事。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異。

小說在內地影視化後,香港改為北京或上海,時間也挪到千禧年。

亦舒小說中,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香港常常是角色最重要的根基。

如此一改,故事失去了原有的社會深度和文化意味,也就完全變了味。

像書中行事幹練、穿著考究、思想開放的職場女性,更容易聯想到港劇中的形象。

放在千禧年的北京,就顯得有幾分格格不入。

此外, 市場化的考量,也很容易損傷原作的價值內核

為吸引觀眾,劇作改編會在情節和人物設定上會有意 增強戲劇性、 迎合流行的話題元素。

如【玫瑰的故事】中,為了讓蘇更生的堅韌有跡可循,給她增加被繼父性侵的情節。

還有,玫瑰的丈夫方協文只是一個平庸的男人。

他老實、勤懇,也懶惰、乏味,玫瑰覺得婚後生活過於沈悶,才選擇離婚。

但劇中卻將矛盾外化,將其塑造為一個處處操控玫瑰,逼她生兒子的渣男。

將真實的人物標簽化,真實的情感關系特殊化。

恰如很多人所說,今天不適合把亦舒的作品搬上熒屏、銀幕。

但不是因為亦舒的作品過時,反而是因為今天影視環境 太保守。

曾有評論家稱, 亦舒寫的不是言情,是世情。

她的筆下有傳統的、現代的,以及困在兩者之間的種種不同女性形象。

呈現開放的愛情觀、不婚主義、婚外戀等多樣化的情感,大膽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規範。

展示諸多人性復雜面,也道盡女性的普遍性困境。

其中的復雜性和尖銳性,今天本就難以被充分展現。

非黑即白的輿論環境又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結果就只能是魔改。

反倒常剔除最有價值的內容,保留了慕強、懸浮的糟粕部份。

【承歡記】中,女主如何沖破家庭桎梏的部份被和稀泥,天降遺產、與霸總相戀則被大書特書。

【玫瑰的故事】中,為符合「三觀」,極力美化女主形象。

把一個真實的、充滿瑕疵的女性形象,改為完美的大女主, 反而迎合了社會對女性的規訓。

如果要說,什麽樣的影視改編最能接近 亦舒小說 的味道。

魚叔自己能想到的 ,是張艾嘉1986年自編自導自演 的【最愛】。

電影將一個與閨蜜搶男友的三角戀故事刻畫得細膩雋永,不避諱任何欲望和私心。

兩個女人在情愛裏費勁心神兜了一大圈後發現,這社會根本以男人為中心,不存在什麽真正的愛情。

女性的攻守與失衡,在二十年後的黃昏釋然,昭示了女性成長的艱難,觸及女性 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甚至品味不俗的配飾穿著,也有股濃濃的亦舒味。

今天很多人嘲諷亦舒。

認為她沒有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只能在書裏做夢。

但其實,亦舒早已玩夠愛夠,樂於回歸凡塵生活。

雖從公眾視野消失,但一直沒有停止創作,70歲還推出新作。

並不像很多人說的只會寫瑪麗蘇,風格同質化。

她也寫了科幻等其他型別的作品,敘事上也不斷創新,最新作品還融入家暴等很多社會熱點話題。

只是已經無人在意。

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面臨的處境一樣,雖被激烈地討論, 但人人都不過是在自說自話。

鮮有人真正進入亦舒的世界。

我們的法力隨青春逝去,之後就是一個普通人了,誰還在乎我們會否受傷,有無喜樂,現在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裏,做錯事要承受後果,我們已經成年,被貶落凡間在紅塵中打滾。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