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追求長生不死,現代人更牛,轟轟烈烈地搞起了賽博「復活」。
前 段時間,多位已經 去世的明星,被 神奇地「復活 」了。 天後李玟突然在短視訊平 台親切地和大家打招呼,粉絲們頓時淚流滿面。
這猶如開啟了潘朵拉的魔盒。緊接著,高以翔、喬任梁、張國榮等知名藝人紛紛在網上向公眾問好。 不得不承認,乍一看場面確實很溫情,但卻又令人細思極恐。 「復活」他們,究竟是誰同意的?
以前老祖宗們吃仙丹,做法事,統統被嘲封建迷信。現在講究的是科學,AI 「復活」聽起來就高端多了。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當代招魂術?只不過各路大師神婆,變成了前沿科技的代表 AI 。
一場「 AI 復活熱」悄然展開,各路牛鬼蛇神悉數登場……
AI 復活熱來了
最開始,「復活」僅僅是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橋段。 還記得在【流浪地球 2】裏,科學家圖恒宇「復活」了在車禍中去世的女兒。
沒想到這麽快,科幻就照進了現實。 同樣是出於父親對女兒的思念,著名音樂人包小柏成了現實中的「圖恒宇」。
2021 年, 包小柏 的女兒因病去世,為了走出痛失愛女的陰影,他苦心鉆研 AI 技術,還讀了個相關專業的博士。
經過反復地嘗試訓練後,今年 2 月,他終於用 AI 復刻出了「數位女兒」,瞬間引發軒然大波。
一時間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成為「
技術
療愈人心
」的正面教材。
無獨有偶,在商湯科技年會上,創始人湯曉鷗的數位人現身,一開口就引來現場無數的掌聲和淚水。
他看起來還和生前一樣,能說能笑,能跟大家插科打諢……
之後,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AI 復活」的案例層出不窮。有人看到的是感動,有人看到的生意。特別是今年清明節期間,用 AI 「復活」親人仿佛成了一種新的「潮流」。
化悲痛為生意?
有需求便有市場,各大電商平台都相繼推出了 AI 「復活」服務。
他們以「復活去世親人」為噱頭,有的甚至直接用包小柏「數位女兒」的圖片,給店鋪打廣告。
只需要花上 10 塊錢,就可以重新看到逝去親人的音容笑貌,已經有 2000 多人下單了。
不過,這些收費便宜的店鋪只能做到「讓照片動起來」、「照片開口說話」等簡單服務。效果粗糙,動作振幅很小,基本上「一眼AI」, 甚至有點尷尬。
如果想實作聊天功能,看起來栩栩如生,還得找專業團隊進行一對一客製服務。這就需要建立面部模型,用大量聲音樣本進行模擬訓練等,才能讓死者「活過來」。
南京有一個「超級頭腦」團隊,他們從 2022 開始涉足「AI 復活」領域。因需求火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650 多個訂單,每單平均收費幾千到一萬元不等,大約一周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在短視訊和二手交易平台,也出現了相關業務,甚至有些成立了專業團隊,大張旗鼓地招學徒、招代理……
他們自稱科技暖人心,實則做著「黑心」的買賣,往往利用 AI 換臉逝世明星來引流,然後再收費、割韭菜。
「代理 199 元,半價拿貨;收徒 399 元,包技術指導,免費派單。」
這也是為什麽一時間有那麽多明星被集體「復活」,千篇一律的問候語,無不透露出流水線的生產模式。
幾分真心未可知,但熱搜卻很紮心。 喬任梁的父親站出來,表示未經授權,不能接受。 這不是在懷念,而是揭他們傷疤,希望對方盡快下架。
高以翔家人也喊話要求下架有關視訊。讓逝者至親再度陷入悲傷的漩渦,這樣的「人血饅頭」好吃嗎?
AI 復活逐漸跑偏
隨著 AI 復活的火熱,肖像權侵犯、私密數據保護、詐騙等諸多法律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盡管很多店鋪都一再強調:「 只幫助緬懷親人,不做人臉辨識,也不做違法的內容。 」
但如何斷定被復活的「人」只是用於緬懷,而不是幹別的?這個問題即便是專業團隊,也只能憑直覺去判斷。
在過去的一年裏,AI 換臉詐騙層出不窮,有人甚至在短短 10 分鐘就被騙數百萬元。
為了更逼真的「復活」,就需要盡可能多的提供死者的照片、視訊或者語音樣本,這也就不可避免造成私密的泄露。
1993 年,英國發生了一樁震驚全球的兒童殺人案。有個叫詹姆士的兩歲幼兒被殘忍虐殺,而犯罪者卻是兩個十來歲的男孩。
如今 30 年過去,熱度不減當年,有些網友為了繼續收割流量,開始熱衷於AI 「復活」詹姆士。
無孔不入地收集受害者的私密資訊,好借他之口去還原當初的案情經過。詹姆士的母親因此深受打擊,不得不出面在推特上強烈譴責。
這些所謂的 AI 「數位人」,傷害的不僅是逝者的家屬,還有更多普通大眾。
一位油管小博主發視訊控訴,中國有人把她複制了。原來,某制作團隊利用她的形象,透過 AI 技術建立了「數位人」,憑借定居中國的俄羅斯美女人設迅速吸粉。粉絲比本體還多,足足有 20 多萬,並定期直播帶貨。
事實上,中文互聯網上這樣的「外國美女」,還有一大堆。她們無一例外,都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自稱在中國生活多年,賣著「本國」的特色產品,專門收割中老年人。
此外,數位生命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直面,那就是倫理問題。
一個人死後,他的數位遺產便能任由其他人支配?他同意別人復活自己嗎?
透過 AI 復活的,還可以稱之為「人」嗎?萬一這個「親人」出現與真人不相符的行為模式,能不能接受?
美劇【黑鏡】裏有這樣一個故事。男友車禍死後,女孩利用他在社群網路上留下的大量數據,制作出了一個仿生機器人男友。
聲音和外表都一模一樣,女孩起初欣喜不已。但很快發現不對勁,這個機器人男友雖然比真人更完美,但只不過是在呆板地按照命令列事。
他不用睡覺,也不會受傷,沒有喜怒哀樂……故事的最後,她不得不選擇將機器人鎖在閣樓上。
親近的人逝去,一時難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復制一個同樣的人,每天沈迷和逝者交流,真有助於從痛苦中解脫嗎?
如果是「過渡期」,尚可借助 AI 暫時緩解悲痛。但就怕有人走不出來了,一直活在過去中。所以, 哈 利波特在去禁 林赴 死前,最終還是把復活石扔在地上了。
數位生命何去何從
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 面對失去,有人選擇坦然接受,有人假裝「失而復得」。
其實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不如先學會珍惜當下。很多人就算想要復活親人,卻發現連一張能餵給 AI 的照片也沒有。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多陪陪他們,比什麽都強。
如今 AI 復活這門生意,顯然已經開始跑偏了,一開始我們希望它能夠安慰生者,而現在更多的是在消費死者。
現在還只是開口說話的視訊,未來可能是無限接近於人的「類人」,直到他們擁有了自我意識。有時候比科技更先撞到南墻的,是人類的想象力。以前我們只是擔心 AI 取代工作,以後可能還要擔心 AI 取代自己。
很多世界級富豪還活著呢,就開始忙著復制自己,搭建數位永生庫。 說不定這可能將會變成一種標準服務,就和打印照片一樣簡單。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看起來都和魔法無疑,如今高速發展的 AI 就是一個無法再放回瓶中的精靈,不要輕易許願,因為真會實作。
「技術先行,監管滯後」,人工智慧領域也是一樣。AI 復活帶來的麻煩越來越多,單靠從業者的自律顯然不夠,還必須得監管到位才行。
一時間,我們還分不清是那些被復活的數位人是褻瀆,還是救贖。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
參考資料:
南風窗:知名藝人被AI「復活」,家人稱「不能接受」
科技君:元宇宙的清明節,用AI「復活」親人?
酷玩實驗室:AI下一站:從"復活"明星到數位永生?
電商頭條:清明節,有人用AI「復活」親人
法制日報:AI「復活」未獲逝者家屬同意 目的是為推銷相關課程
編輯: 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