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用AI填報誌願,靠譜嗎?

2024-06-29資訊

◎ 科技 日報記者 張蓋倫 實習生 於曦樂

最近,各地區的高考分數已經出爐,考生和家長正在面對一個新課題——填誌願。

「去哪所城市讀大學?」「什麽專業好就業?」「中檔分數究竟該怎麽報?」……這些問題,讓來自新疆的園園和她的家人感到頭疼。園園媽媽在高考出分之前,就未雨綢繆找到了專業的誌願填報服務機構,花6000元購買了服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對方甩給她一個連結——這個系統很好用,靠它就能解決大部份問題。

原來,系統號稱使用AI(人工智慧)技術,為孩子進行精準匹配,「一分都不浪費」。

填誌願,靠這類「高科技」工具管用嗎?記者在手機內建的「軟體商店」與微信搜尋入口輸入「AI智慧填報」,按照推薦順序下載和試用了十幾款相關套用。 記者發現, 盡管標榜「有內部數據」,有「資深專家」坐鎮,一些誌願填報建議還是顯得有些草率。

「沖、穩、保」有些亂 個人化仍不足

這些套用的操作流程十分相似,使用者只需註冊後輸入分數、地區和考試科目,系統便能迅速生成一套不同梯次的「沖(沖刺)、穩(穩妥)、保(保底)」誌願順序。

不過,大部份軟體在免費試用階段僅展示有限學校資訊, 想要解鎖全部內容,需支付199至1100元不等的會員費。

然而,即使付費成為會員,也不意味著就能完全信任系統給出的結果。

記者使用同一套考生資訊測試多款系統,結果卻大相徑庭。

在不同的套用中,同樣的大學,一個認為它是考生的「保底」選項,錄取率高達八成以上;另一個則將它列入考生的「沖刺」院校,錄取率不足百分之一。

同一軟體內部,「沖、穩、保」的分類也很難看清其中邏輯。記者使用某一誌願App發現,該軟體總體以2023年的數據為參考,但將當年錄取分數較低的學校作為「沖刺」院校,將錄取分數較高的學校作為「保底」選項。

值得註意的是,一些軟體還在高校梯次上出現了混亂——將「985」院校列為「保底」,並無明顯專業優勢的院校卻需要「沖刺」。

不少套用在誌願填報考量因素上設定得過於簡單,對考生興趣、個人規劃這類關鍵因素「避而不談」。 而且,它們大多只針對普通高考生,很少考慮少數民族單列招生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國家專項計劃等特殊招生計劃。

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款高考資訊服務產品,至少應該具備下列要素。

首先,必須要有準確的分數數據、高校和專業數據,這些都是基礎數據。很多數據並不好找,不一定能夠完全靠自動化手段抓取,需要人工尋找,並進行二次校正。有些機構對數據把關不嚴,對缺失的數據可能就會胡編亂造。

同時,要讓考生和家長能夠方便地利用這套數據。不同的機構其實有不同的規則和偏好。如何呈現結果、如何排序,就跟每家機構對填誌願的理解程度有關。

另外,這類套用中也應該有專家的專業指導,有更個人化的內容,幫助考生了解職業,了解專業,也了解自己。

需加強對誌願填報服務機構監管

然而,對焦急地要為未來作出決定的考生和家長來說,很難有精力在諸多誌願填報套用中進行甄別。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研究員裴雲龍表示,隨著AI在誌願填報中的套用越來越廣泛,一方面,需要加強對AI的科普,告訴大家無論是多麽酷炫的技術,它都可能犯錯,其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類似套用的監管,設立一定準入門檻。 比如,要求提供誌願資訊服務的廠商需具備一定資質,引導行業有序發展;同時還要嚴禁對AI作用誇大宣傳,以免使用者輕信,造成損失。

高考政策解讀專家婁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AI在誌願填報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數據收集員、數據分析員和報考參謀員。 「AI工具應該是幫助我們去梳理填報誌願的邏輯,讓我們知道這件事應該怎麽去做。」

婁雷強調,誌願填報應該未雨綢繆,在出分之前,甚至可能在高中階段,考生就要對升學政策進行適當了解,對自己的未來著手謀劃。誌願填報,也應該由家長和考生自己來做出最終決定。「很多問題關乎一個家庭價值觀,比如我們究竟先選大學還是先選專業,選綜合性大學還是專業類大學,什麽叫價效比高的選擇……」婁雷說,很多家長寄希望於高考成績揭曉那一刻,透過尋求短平快的方式得到一個答案。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機構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

教育部也再三提醒,填報誌願的過程,本身也是考生認識自我、規劃未來的重要一步。 考生應依據自身的高考成績、興趣誌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報,規劃好個人未來學業和職業發展之路,切莫簡單交付於某個機構或個人。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稽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