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对不起,我先是自己,其次才是妈妈」

2024-05-11情感

明天是母亲节。

所有人都会在这一天,向母亲真诚地表达感恩、感谢。

诚然,母亲的付出需要被看到、被铭记、被感恩。

可是赞美一旦变了味道,就会显得「别有用心」。

前几天,十点君看到一条新闻,很生气。

某品牌的母亲节营销,引起了广泛争议。

「让妈妈洗衣更轻松、更省力、更省心。」

洗衣礼盒包装的文案:

「妈妈,您先用。」

海报的背景则是母亲独自育儿、做家务的场景。

请问,收到这样的礼物,妈妈真的笑得出来吗?

这就好比,别人向妈妈表达感谢,你喊妈妈在这天记得干活。

广告简单粗暴地将洗衣等家务刻板地塑造成妈妈的专属家务。

既规训了妈妈,也冒犯了所有女性。

别以为这只是单一案例,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比比皆是。

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中,这样的语言陷阱实在太多,看似一句句体恤,实则是一种隐藏绑架。

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个女孩在网上吐槽母亲:

忙着追星,对自己的关心不够。

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以及高中最艰难的时候,都忽略了她。

在得知母亲偶像翻车之后,她幸灾乐祸,不断发消息刺激着母亲。

这条视频的评论里,不乏认同者:

「有这样的妈各位也是很可怜了。还是我妈好,心思全在我们家人身上。」

「真是追星追得没脸没皮了。」

似乎年轻人追星就理所应当,妈妈追星就是大不韪。

这恐怕是典型的「双标」吧。

在他们里,「妈妈」就是照顾家人、为家人付出的角色,需要时刻表现一种「利他性」。

在成为母亲之后,女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服务于家庭。

一旦表现出「自我」的一面,不仅不被社会所允许,甚至会遭到最亲近的人关于「完美妈妈」的审判。

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一样逃脱不了「母职绑架」。

网红Papi酱生完孩子之后,参加过一个采访。

采访中,有人询问她的育儿心得。

她提到已经把1岁零3个月的儿子送到了托管班。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选择自己带孩子,要么得牺牲夫妻双方其中一人的事业,要么需要双方老人帮忙带娃。

这两个选项她都不想,那就只剩下:

请保姆或送托管。

请一个陌生的阿姨来带孩子,他们又不太放心。

所以最终选择了专业的托管机构。

他们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是去托儿所的,也是这样长大的。

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权衡之下,夫妻双方一致决定将孩子送去托管机构。

采访一经播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开始对她进行「母职审判」:

孩子这么小,你就送托管班,你没有尽到身为人母的责任;

3岁之前的孩子,需要母亲的陪伴,才能建立安全感,你这是失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

Papi酱自己就是在托管班长大的孩子,亲身体验告诉她这种育儿方式是可行的;

其次,孩子确实需要陪伴,但妈妈也同样想要拥有自我。

在母亲这个「桂冠」之下,她们本就不断割让着自己的兴趣、职业和人生。

还要不断接受一些近乎教条的母职绑架:

生子必须要顺产,否则孩子就不够聪明,

必须要母乳喂养,否则孩子营养不够均衡;

如果孩子生病了,还会面临问责「你怎么当妈的,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

整个社会对「妈妈」这个角色的期待之高,导致只要没有达到「高付出、高牺牲」的标准。

你就不是个世俗眼里的「好妈妈」。

这个时候,如果整个社会补偿她们的方式,仅仅是一剂歌颂与赞美的精神药丸。

那背后妻子们的负重人生以及丈夫们的逃避缺位,就会被一次次掩盖和漠视。

最近,万字长文【吾妻之死】在网上爆火,令人窒息。

故事中的丈夫,表面上对妻子的离世无限惋惜。

可当逐渐了解这位妻子在婚姻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才明白:

所谓的褒扬,只是一种虚伪和假面。

妻子名叫张敏,去世时年仅37岁。

她曾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雅思9分,毕业于美国杜兰商学院。

毕业之后的张敏,原本有一个灿烂的前途,但为了和丈夫一起生活,她毅然回到国内。

7年内生了3个孩子,2个女孩一个男孩。

为了能生第3个孩子,他们甚至举家搬到加拿大。

在这个过程中,丈夫因为没驾照、英语不好,找不到工作,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家庭主夫」。

而这并不意味着「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分工。

实际上,妻子不仅要一边读书、一边上班赚钱,还要做兼职补贴家用。

同时,还要给家里做饭、修草坪、铲雪、种蔬菜……

而丈夫由于既没有驾照,也不会英语,日常交流都需要别人帮助。

有一次儿子发烧,他甚至无法独自带儿子去看医生,需要大女儿一直陪同当翻译。

虽说在家里带孩子,却只会烧三个菜,所以做饭也主要都是靠妻子。

看到这,我不敢想象张敏活着的时候,到底过得是怎样奔波劳累的日子。

张敏的离世突然且迅速:

17日确诊患癌,30日便不幸离世。

仿佛是不堪生活的疲累,终于得以好好休息。

妻子去世之后,这位丈夫开始给妻子写悼文、开追悼会,褒扬妻子生前的付出,为自己立「爱妻人设」。

可生前没有被好好爱护,死后再歌功颂德又有何用。

但凡他在妻子生前多分担家庭责任,妻子可能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累到撒手人寰。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母亲冠以「伟大」之名,然而这些「伟大」背后,却是巨大付出和自我牺牲。

我们要警惕这种语言的糖衣炮弹。

看似优美的赞扬,实则是黑暗的陷阱。

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和身体构造的天然优势,现实中的妈妈确实承担了大量家庭内部的工作。

但随着经济发展,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升,育儿逐渐变成一件男女共同参与的家庭责任。

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认为,男性是一种不擅长育儿的物种,实际上:

只要用心,即使不擅长也一样能做好。

育儿博主@曹琦 发过一段老公带娃的视频。

自从老婆生产之后,老公主动承担起育儿的工作。

为了让她能睡个整觉,老公没有选择母乳喂养,而是每天半夜起来给孩子泡奶粉喂奶;

怀孕之后老婆一直腰疼,为了让她能够好好恢复,弯腰换尿布的工作,可以是老公也可以是月嫂,但绝不会是老婆;

很多女性坐月子因为抱孩子喂奶会胳膊疼,他干脆将抱孩子的工作也包揽了过来,空出来时间就让媳妇多保养身体。

几个月下来,媳妇很快恢复到孕前的身材,丈夫却患上所谓的月子病:头疼、腰疼、胳膊疼。

你看,并不是丈夫不会照顾孩子,只是愿不愿意而已。

很多人经常用家庭分工、养家糊口为由,逃避应当承担的育儿责任。

结果导致不少妻子花费很多时间来料理家庭,而当这些琐碎占据了她们的主要精力后,也限制了她们职业向前一步的可能。

可是,成为母亲,不该总是她们人生的一种限制。

她们应该在家庭分工中,找到实现人生的可能。

电影【大巴上的女孩】讲述了几位职业女性的故事。

格蕾丝是一位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记者,长期的行业积累让她处于行业顶尖的地位。

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工作的忙碌极大地压缩了母女之间相处的时间,两人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交流。

即便如此,格蕾丝也经常错过女儿的电话。

有时电话刚刚接通,格蕾丝因突发状况不得不中断通话。

女儿抱怨母亲,总是爸爸带她去芭蕾课、带她修积分、送她学车。

爸爸甚至还帮她买过卫生棉条。

面对女儿的质问,格蕾丝的回答十分清醒:

「你想要一个全职妈妈吗?

我忙着赚钱,花大半成年时间打造作品集,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我是妈妈。

我带着团队拿过3次普利策奖,我的事业会是我讣闻的开头。

亲爱的,你的生命属于你自己,你不必满足我的期待。」

成为母亲之前,妈妈们首先是自己。

电影中,格蕾丝的确不是一位完美的妈妈。

但成为妈妈并不意味着交付全部的自己。

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父母,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和鼓舞。

人们歌颂母爱的伟大,但伟大的母爱绝不能反向成为绑架母亲的枷锁;

她们为爱才甘心羁绊,但所有人不该认为母亲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应当。

身为母亲,她们可以选择在房子里为爱的人烹制餐饭,也有权利在广阔的天地里拥有自己的人生。

关键是,她们是自己愿意,而不是被道德绑架。

明天母亲节,提前祝所有妈妈节日快乐。

也希望所有妈妈不被道德绑架,不必担负沉重的枷锁,在「母亲」的角色之外,过自在自由的人生。

点个 【在看】 ,看见妈妈、理解妈妈、帮助妈妈。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