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一天,杨绛突然接到钱钟书的弟弟打来的电话。
弟弟殷切地问杨绛:「你的百岁寿诞快到了,准备怎么办呢?」
杨绛望着客厅墙上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微笑着淡淡回答:「各自在家为我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彼时的杨绛,独居在三里河那栋被她称为「人间的客栈」的老房子里,早已闭门谢客。
回望过去的岁月,杨绛总是淡定地说:
世间留我一日,我便认真生活一日,绝不辜负光阴。
在这人世间,杨绛笑过、爱过也悲伤过,可无论何时,她都认真地生活着。
也正是这份认真,让杨绛的人生变得无比丰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如果你要给予爱,你的内心定先有着足够的爱。
幸运的是,杨绛从小就享有充盈的爱。
杨绛出生时,只有小小的一团,长大后也是姐妹中最矮小的一个。
母亲精心呵护着她,父亲更是称:「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可见父母对她的偏爱。
4岁那年,父亲调到北京担任高等审判厅厅长,杨绛本可留在无锡老家,但父母坚持将她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杨绛的父母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刚毅又不失慈爱,母亲温柔端庄,他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在杨绛的记忆里,父母从未有过吵架拌嘴,有的只是对彼此的体谅和关爱。
杨绛的母亲平时有记账的习惯,她会将家中的收支一笔笔记下来。
可有时,有些支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看到母亲为此苦思冥想,父亲便会轻轻地拿过账本,写上「糊涂账」三个字,免得母亲继续劳神。
每当这时,杨绛都会看见父母眼里流动着温柔的爱意。
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了杨绛关于爱的最初印象。
然而,幸福的童年,也会有阴霾。
父亲曾留过学,对西医深信不疑。
一次,父亲患了伤寒病,便只准西医为他医治。
可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西医束手无策,在父亲奄奄一息之际,母亲悄悄请来一位中医。
即使已病入膏肓,父亲依然对中医有着深深的排斥。
为了让父亲吃下中药,母亲想方设法将中药研磨成粉,悉心地装入被倒空的西药胶囊中,温柔地哄骗父亲服下。
亲眼看着面如枯槁的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一点点康复,杨绛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原来爱,才是治愈一切疾病的良药。
生长在溢满爱的家庭,杨绛何其幸运。
如果一个人从小被爱包裹,那么她长大后也会懂得如何去爱。
心中拥有丰沛的爱,人的内心才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不会因为爱的匮乏而盲目地去索求爱。
因为爱的真谛,从来不是索求,而是付出。
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人的内心又会进一步获得满足和成长。
也正因如此,爱才能支撑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无畏前行。
一个人的嘴巴或许会骗人,但心不会。
无论何时何事,只有忠于你的内心,你才会感到心安而无遗憾。
杨绛16岁那年,学校同学组织上街演讲。
杨绛不愿意去,因为担心街上的人对女学生无礼。
一开始,杨绛怕得罪同学,不愿意直说,她请求父亲去为自己请假。
可父亲告诉杨绛:「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
正是父亲的鼓励,让杨绛在日后的岁月中,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也正是听从内心的指引,才成就了她和钱钟书的完美姻缘。
杨绛和钱钟书第一次见面时,两人就对彼此有了好感。
当钱钟书写信约她见面时,杨绛选择欣然赴约。
不过在此之前,杨绛听朋友说,钱钟书的家里已为他订了一位小姐为妻。
杨绛心中虽有疑虑,但她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承想,钱钟书见了杨绛后,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有订婚。」
原来,钱钟书家人看上的女孩,钱钟书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过。
听了钱钟书真诚的解释,杨绛心中释然,随即答道:「我也没有男朋友。」
事后,杨绛回忆说,幸好她当时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否则她和钱钟书将会彼此错过。
多年以后,也是因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38岁的杨绛又一次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
那年,由于战乱,苏州很多人都躲到了上海的租界。
一日,苏州振华女校的校长找到杨绛,希望她能在上海帮着筹建振华女校的分校,让流散在上海的学生能继续学业。
面对校长的恳求,杨绛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只因她不忍看到孩子们因为战乱而中断学业。
选校址、找老师、做预算、定课表……经过一年的艰苦筹备,振华女校上海分校终于成立。
然而,当学校步入正轨后,杨绛却坚定地辞去了所有职务。
因为她发现,忙碌的工作已让她无暇照顾陪伴家人。
杨绛说,当初选择重建女校,只是一心想为那些流散的学生做一点事。
如今女校已步入正轨,她愿再次顺从自己的心,回归家庭,一辈子相夫教女,专心做学问。
无论接受筹建任务还是放弃所有职务,都是杨绛发自内心的选择。
对于自己的选择,杨绛从未后悔过。
人生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选择和取舍,让你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繁华抑或宁静,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不妨停下脚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有句诗说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如果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哪怕穿着草鞋也会无怨无悔地全力奔赴。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憾。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皆是经历。
1938年,当听说祖国战乱四起时,原本在国外留学的杨绛和钱钟书,立即放弃了法国安稳的生活,回到了家人身边。
后来,香港大学和英国的高校都曾邀请杨绛和钱钟书去任教,然而,他们拒绝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杨绛不仅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还要为生计而奔波。
她做过小学教员,当过家教,也写文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后来,杨绛因为留过学,又教授英语,故而被认为是「毒瘤」。
她曾被人剃掉了半边头发;
也曾被安排打扫女厕所;
年近60的杨绛甚至被派去看守菜园,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要守在菜地边。
爱干净的她,曾两个月不洗澡,手背比手心还干净……
种种经历,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堪回首。
有人问杨绛:是否后悔当初没有离开?
不承想,杨绛淡定地回答:
「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人生无非是一场经历,苦难也好,挫折也罢,既来之,则安之。
杨绛86岁,唯一的女儿钱媛因脊椎癌去世。
痛苦中,她迅速调整过来,去照顾躺在病床上的丈 夫。
没想到,第二年钱钟书亦撒手人寰。
面对沉重的打击,杨绛心中释然:
如果我走在前面,钱媛和钟书定会受不了,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此后,杨绛闭门谢客,静心整理丈夫的遗稿,出版了【钱钟书手稿集】。
九十二岁,杨绛用朴实的文字,写下回忆录【我们仨】。
九十六岁,杨绛将自己对命运、生死等问题的感悟,写成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
她在书中写道:「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愈是历经磨难,杨绛对待人生的态度愈显淡定。
人生在世,幸福安稳固然是好,可当不幸来临,与其慌张躲避,不如平静承受。
正如苏轼的诗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懂得在不幸中保持冷静,才能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安静笃定地往前走。
这种历经磨难后的安静笃定,才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优雅。
2016年,105岁的杨绛,静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这位百岁老人,给世界留下了一个优雅而永恒的背影。
她这一生,被宠爱着长大,在安静中离开。
虽有挫折悲痛,亦被她用淡定一一化解。
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场历练,心若淡定,便是优雅。
作者 | 旧雨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