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特朗普遇刺:通往胜选的一枪?

2024-07-14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美国东部时间7月13日傍晚,正在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竞选集会的特朗普遭遇枪击,右耳受伤但并无生命危险。袭击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定性为「刺杀未遂」事件,枪手据悉是一名20岁的宾州当地白人男子。目前距离美国大选仅有四个月,遇袭事件将成为特朗普选战的又一颗砝码吗?



记者 | 程靖

编辑|徐菁菁

事件始末

当地时间7月13日傍晚6时左右,在美国乡村歌手李·格林伍德的爱国歌曲【上帝保佑美国】的旋律下,特朗普走进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的一座农场,向早已等候在此的支持者们挥拳致意。支持者们或头戴「让美国再次伟大」字样的鸭舌帽,或身穿红色的T恤,手举支持特朗普或反对拜登的标语。在特朗普走向演讲台时,人群高喊着「美国、美国」(USA、USA)。

用嘲笑拜登的段子开场后,特朗普开始他的例行演讲。6时12分左右,他谈到移民问题。他指着一份图表说,拜登上任前的那个月里,入境美国的非法移民数量是史上最低的,「然后‘史上最糟糕的总统’接管了美国,……看看美国发生了什么,2000万(非法移民)来了!」

正当特朗普要给人们介绍近期数据时,现场响起「砰、砰、砰」几次枪声。特朗普旋即捂住右耳,蹲下寻求演讲台的掩护。几秒钟后,几名安保人员上前,用身体护住了特朗普并检查他的伤势。特朗普身后的部分观众也已经蹲下,人群中传来持续的尖叫声。集会现场有一名1名观众死亡,2名观众受重伤。

全副武装的特勤人员走上演讲台,以高度戒备的姿态持枪观察四周。在一群身着黑西装的安保人员的簇拥中,特朗普重新站了起来。他望着台下的人群,突然高举右手,握紧拳头,高呼:「战斗!战斗!战斗!」。台下的支持者又激动起来,纷纷大喊:「美国!美国!美国!」

随后,特朗普被转移到一辆商务车中离开了现场。当晚8时42分,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TruthSocial上发帖称,他的右耳上部被「刺穿」。「当时我立刻意识到出事了,因为我听到了嗖嗖的声音,还有枪声,然后立刻感觉到子弹穿过了皮肤。大量出血。」特朗普写道。据美联社报道,枪击发生后,特朗普前往宾州一家医院,随后乘坐私人飞机飞往新泽西州,次日凌晨抵达了纽瓦克机场。特朗普竞选助手发布的一条视频显示,他在特勤局(FBI)特工和反击队成员的保护下走下飞机,尽管他平时很少在公众面前展示其安保团队的实力。其竞选团队表示,特朗普没有大碍,已经出院,并仍将出席15日举行的共和党党代会。

保镖第一时间向前掩护,特朗普在保护中振臂高呼

由于事发突然,加上特朗普作为前总统、现总统候选人的特殊身份,围绕事件的各种阴谋论很快在美国内外的社交媒体上疯传,内容包括枪手身份、动机和行动是否有预谋等等。13日至14日间,推特(「X」)上「蓄意」这一标签的热度上升很快,一度是继「特朗普」后第二热门的话题;有帖子称枪手是极左翼反法西斯组织Antifa的成员;美国右翼小报【纽约邮报】起先称枪手是一名「华人」 (Chinese) ,但很快修改了其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14日早晨,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确认了枪手的身份。枪手是来自宾州的一名20岁男子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 (Thomas Matthew Crooks) ,其家乡位于匹兹堡市郊的贝塞尔帕克 (Bethel Park) ,距离举行集会的巴特勒仅有1小时车程。克鲁克斯是一名登记在册的共和党党员,但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的记录显示,他曾在2021年1月向一个民主党的组织捐款15美元。

克鲁克斯使用一把AR-15型半自动步枪,从距离特朗普集会场地约150米外的一座建筑屋顶上开枪。事发之前,在集会现场,已经有一些观众发现克鲁克斯携带枪支爬向屋顶,通知了现场的警卫人员,当由于该建筑物屋顶的角度问题,警卫人员没有能够迅速确认克鲁克斯的位置。很快,枪声就响了起来。

在射出5发子弹后,克鲁克斯被安全部门的狙击手击毙。一段社交媒体视频显示,一名身穿灰色迷彩服的尸体,一动不动地躺在特朗普集会场地北侧一栋建筑的屋顶上。FBI还表示,当时克鲁克斯身上未带任何能够证明身份的物品,FBI通过生物检测手段和照片比对等方式确认了他的身份。FBI还表示,由于调查还处在早期阶段,尚无法确定枪手是否还有同伙,也无法确认他的动机。

通往胜利的一枪?

生此次袭击事件的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大选的7个摇摆州之一。在历次美国大选中,关键摇摆州的选情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宾夕法尼亚州打破了多年的民主党投票模式,选择了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但在2020年又转而支持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事实上,拜登就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克兰顿 (Scranton)

但这并不意味着,拜登此次在宾州也握有优势。宾州的经济状况复杂。历史上,是美国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在钢铁和煤炭行业。这些传统产业经历了严重衰退,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同时,宾州也在努力发展包括高科技、医疗和教育在内的新兴产业。费城和匹兹堡这样的城市地区拥有强大的服务业和科技产业,而农村地区则更多依赖于农业和传统制造业。 这种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选民有不同经济诉求和政治倾向。

此次竞选中,拜登的竞选团队在宾州开设了24个竞选办公室。他和他的竞选团队也频繁造访费城和匹兹堡,宣传起经济政策和劳工政策。但目前的民调显示,竞选双方的选情胶着。根据美国民调网站「真实政治」 (RealClearPolitics) 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特朗普的支持率略微领先,平均为44.4%,而拜登的支持率为41.6%。另一些民调显示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小 。

2024 RCP Electoral College Map

这次袭击并没有打乱特朗普的竞选节奏。自特朗普宣布「参选2024」以来,他的民调一直在共和党内领先。特朗普在共和党内最有力的对手是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利 (Nikki Haley) 。今年3月,她在党内初选中遭遇惨败后宣布退选。一周后,特朗普就获得了超过成为党候选人所需的1215票。截至7月14日,特朗普已获得共和党内2429名代表中的2243票,以绝对优势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刺杀事件后,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 (RNC) 表示,原定于7月15日举行的全国大会不受影响,特朗普的提名亦然。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者孙成昊通过电话告诉本刊, 对特朗普与共和党来说,遇刺未遂事件会形成某种「集聚效应」,而7月15日即将举行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也将成为一场该党的「团结大会」。 他提到,原本在共和党党内有不少反对特朗普主张和路线的建制派人士,在他们眼里,特朗普2020年大选后从未承认败选结果、其支持者还携带武装冲击国会大厦,如此行为威胁到了「美式民主」的根基;他们和特朗普在种族、边境管控等问题上的政策也存在一些分歧。「但此次事件后,共和党内对具体问题的争论会被政治暴力的阴影掩盖,「短期内大家都会团结在特朗普周围,更多地去谴责这起事件,而不是讨论政治上的分歧。」

民主党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表明立场。13日晚,拜登在特拉华州举行紧急记者会时指责枪手的行为是「病态的、令人发指的」,「美国容不下这种暴力,……每个人都必须谴责它。」现副总统哈里斯说:「我们正在为他(特朗普)、他的家人,以及所有在这起毫无意义的枪击事件中受伤和受到影响的人祈祷。」来自民主党的前总统奥巴马也表示,「美国的民主制度中绝对没有政治暴力的容身之地……我们都应该为前总统特朗普没有受到严重伤害而感到宽慰。」

拜登在紧急记者会时指责枪手的行为是「病态的、令人发指的」(图 NBC NEWS)

除了紧急表态,拜登竞选团队还暂时撤下了所有的电视竞选广告。

如何处理这起刺杀事件,对拜登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此前,拜登已经在6月27日第一场辩论中表现不佳。在辩论开始的几分钟后,拜登就开始在回答问题是失去了思路,屡屡犯错并纠正自己。在特朗普遇刺的一天前,【纽约时报】的一份报道详细统计了民主党内对拜登是否应该撤选的态度,尽管反对拜登的声量仍然不及支持者, 但从6月底至今,呼吁拜登「交棒」的声音开始出现彼消此长的趋势,批评的声音主要关注拜登的健康状况和他挑战特朗普的能力。

居住在美国加州、长期观察美国政坛的政治法律学者张军认为,拜登的年龄和近期选前辩论的糟糕表现,都让近期的民主党处在混乱的状态。但特朗普遇刺事件对民主党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民主党是否会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危机、「痛定思痛」从而撤换总统候选人,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拜登常年是民主党理所当然的候选人,党内中生代的政客们很难有机会崭露头角,因此现在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但若有机会调整候选人,现副总统哈里斯、加州州长纽森和宾州州长夏皮罗 (Josh Shapiro) 都将是有力人选。」

不管民主党和拜登想要采取什么行动,对手攻击都已经迅速就位。美国保守派评论员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ck Erickson) 发推指责民主党控制的媒体长期煽动对特朗普的仇恨,「MSNBC 每天都告诉观众,特朗普是对民主的威胁,是一个潜在的独裁者,如果没有人阻止他,他就会成为独裁者。他们认为会发生什么?」

拜登此前在竞选演讲中称,特朗普是美国的威胁

孙成昊认为,民主党此前竞选广告中攻击特朗普的言论,被共和党视为暴力行为的煽动因素,这让拜登团队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被动。未来,特朗普阵营还会利用此事去攻击拜登。

而特朗普的反对者认为,特朗普作为前总统,在枪支管控问题上态度相当宽松、政治造势行动中常年充斥着排外与仇恨元素,甚至鼓动支持者在败选后冲击国会大厦。这次遇刺事件只是历史的回旋镖。孙成昊则指出,在目前枪手动机不明的情况下,无法将事件归因于某个阵营的煽动。「对特朗普不满的人太多了:人们或对他的移民政策、族裔政策或经济政策不满,或是对整个民主制度不满。他们或许认为选出特朗普,会将美国带上错误的道路,但他们更不寄希望于通过大选来解决问题,才会铤而走险,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张军对本刊分析称, 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也是过去10年中美国政治极化现象的集中爆发,「左右两翼在堕胎、种族、移民、环境等问题上,变得没有任何共识,也不存在交流的空间。」 张军提到,纵观美国历史,每当政坛出现两极分化时,就为政治暴力事件提供了土壤,1963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因民权问题的进步立场遇刺就是一个例子。

(图|视觉中国)

孙成昊认为,刺杀事件背后社会心理因素是美国选民在生活中「获得感的丧失」:「尽管没有彻底地不好,但人们不满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是新一代人没有像老一代一样享受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红利的焦虑与疲惫。许多人将矛头指向外来移民与非白人少数族裔,反映的核心问题仍是经济问题。」经济社会议题叠加在一起,都让一部分人对体制一点一点失去信心,「因为选来选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