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最近,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他的现任:「我觉得她总是在思考一些我不感兴趣也理解不了的东西,感觉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我走不进去,她也不愿意出来。」
这个吐槽我听着非常熟悉,仔细回想一下,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同样是这个朋友,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吐槽着他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如今的前任。
我觉得很奇怪,明明你总是吐槽这类型的女生,为什么会反复跟这种人恋爱?朋友也开始反思,不仅是这两任,他几乎每一任女友,都差不多是这样的人。
她们身上有一些共性,比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问题会很深入、甚至会钻牛角尖,不太愿意和外界沟通、妥协等等。最后分手都是差不多的原因:「聊不到一块去」。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 人真的会不自觉地跟某一类相似的人在一起吗 ?
图片来源:【甄嬛传】
人类确实会
重复选择类似的伴侣
为了研究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否真的会下意识的跟相似的人在一起,科学家进行了一项为期八年的纵向实验 [1] 。
在这八年里,研究人员每一年都会收集参与者和伴侣的大五人格数据,为了避免实验者的主观意愿所造成的干扰,关于伴侣的测试全部由伴侣本人亲自回答。在随后的实验里,假如实验者更换了新的伴侣,新伴侣也被要求做同样的测试。
在实验人员最终分析数据的时候发现, 同一个人的不同伴侣在人格特质上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由于测试是由伴侣本人亲自填写,表明这种相似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实验者之前的伴侣是一个神经质程度较低而宜人性程度较高的人,那么ta接下来的伴侣也有可能具备了类似的个性特征。
这充分说明, 在我们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 往往是有一个潜在伴侣的标准,并且这样的标准通常比较稳定 。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聊起感情话题时,通常会问别人「你的理想型是什么?」,而所谓的理想型,就是那些拥有相似的特点,并总让我们心动的人。
图片来源:
【破产姐妹】
我的初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的每一任都有他的影子。性格、外貌、某个微表情,只要有一个相似点,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对这个男生产生好奇,想要接近他。
——月亮河
但实验中也存在一个例外,开放程度较高的被试者的伴侣相似性并不高 。
研究者认为,开放性高的人,ta们通常非常乐意尝试不同的体验,因此不会把自己的浪漫对象束缚在单一的类型里,倾向于拥有更广泛和多样的浪漫关系。
我交往过的人有的温柔,有的霸道,有的欢脱,有的憨厚,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寡言,每个都不一样,分手的原因也不一样。
——小海棠
我曾认真分析过自己的历任ex,但是他们真的没有什么共同点,从年龄区间到性格、再到职业和特长,可能是因为思想成长和变化了太多导致的。 ——Cynthia
为什么我们做出这种选择?
尽管以上的实验直观地展示了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我们总是和性格相似的人走到一起,但实验人员没有给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实, 这既是我们「自主作出的选择」,也是「经历所赋予我们的印记」 。
1. 我们自己所选择的环境
一个人自身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了ta倾向于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爱运动的人会选择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ta也会更有可能在这些地方遇到自己的约会对象,并且由于大家都热爱运动,这些约会对象的身上往往具有某些相似的性格特征。
2. 我们本身的特性会吸引特定的人
有时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了相似的人,而是那些相似的人选择了我们。
比如说,你是一个比较随和,没有强烈主见的人,对大多数别人的安排都乐于接受。那么你就有可能吸引到控制欲较强的人来接近你,因为ta们认为跟你相处非常的轻松,不会爆发太多的冲突,并且也可以满足ta们自身的需求。
我们总能从一类人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经常陷入危险关系的人,可能是因为在平淡的生活里,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心跳和激情,足以抵抗自己内心的空虚。
就好像【欲望都市】中的Carrie,与Mr.big分分合合,正是因为她需要的就是这种不可控的刺激和神秘。
图片来源:【欲望都市】
除去我们自身的选择外,总是和类似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是生命中遇到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痕迹。
3. 初恋/第一个性伴侣
我们之所以会对类似的人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其实是一种 条件反射 。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雌性老鼠身上的香味和雄性老鼠的性奖励配对在一起,导致了雄性老鼠在最后一闻到香味就知道会有性奖励,也因此比起无香味的雌性老鼠,更偏爱有香味的雌性 [2] 。
老鼠发生性关系的方式与我们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会对相似的人无端产生好感或者性唤起。
可能是因为在早期的人生里,我们将初恋对象,或者说第一个性伴侣身上的某种特征或行为,和我们当时对ta所产生的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们碰到和ta相似的人,会激发类似的反应。
比如初恋曾经有蹲下给你系鞋带的习惯,而现在遇到一个同样会为你做这件事的人,你便不由自主地心动并产生好感,但实际上这只是触发了你与初恋互动的回忆,此时你喜欢上的并不是这个人本身。
图片来源:【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4. 异性长辈对自身的影响
没想到吧,原生家庭的影响同样功不可没。
女孩对于原生家庭中的男性印象,是对于异性的最初认知。而父亲便是我们认识并相处最多的第一位异性,他承担着帮助女孩完成性心理认同的功能,同时对择偶行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孩通过体验和父亲之间的亲子依恋,来建立和男性之间的关系模板 。
一项有关父亲和女儿的伴侣之间关联的研究里发现,女儿的伴侣和父亲之间的面部特征有显著相似之处。并且 与父亲拥有更积极的情感互动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与父亲相似的伴侣 [3] 。
她们或许认为,选择与父亲有类似特质的异性,会在之后的人生里,延续并重复自己在原生家庭所感受到的幸福感。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那些在择偶中尽量避免和自己父亲相似的女性而言,她们也许是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关爱与支持。
生活中的情况远比这些情景复杂,所以更有可能是4种因素互相综合,构成了我们对伴侣的偏好,导致相似的人总是重复出现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比如【老友记】中的女性角色莫妮卡,交往过的两任男友(理查德和钱德勒)都很风趣幽默。
图片来源:【老友记】
总而言之,是我们自身性格和经历相互影响,最终让我们和相似的人发展出了相似的故事。
但并非所有相似的吸引都会走向幸福,尤其是当你的过往创伤陷入 强迫性重复 。
所谓强迫性重复,即 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情后,会在日后 不自觉地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体验同样的情感 。
这种重复通常会导致不正常的相处模式,而双方都会因此受到伤害,最后走向一段关系的终结。
如果我想结束这个循环
该怎么做?
我们不得不承认,喜欢的人身上有相似的特质,是件合理的事情。但有时它也会产生困扰,就如开头提及的我的朋友,拥有相似的伴侣意味着每次感情都要走向相似的终点,在一句句「我们不适合」中周而复始地经历分手的痛苦。
图片来源
:
【
天佑鲍比】
这也挺搞心态的,对吧。
如果你也想结束被不适合的人吸引的循环,去靠近不一样的人,可以尝试这么做 ——
1. 检查过往关系的起承转合,寻找相似性
想想自己被吸引过的人身上,都有哪些相似的特质?而其中令你痛苦/想更改/回避的部分又是什么?这么做是为了对过往的经历进行「修正」,比如遭受过的过度控制、情感忽视等等。
2. 弄清自己最 需要什么,然后尝试自我满足
人确实会因为自己缺失某种东西,就对某一类能提供这种东西的人感到着迷。
但你要明白, 这种靠近是出于「需要」,而不一定是「喜欢」 。一旦真的在一起后,那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能力,所附带的东西,往往会让你觉得无法承受。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需要安全感的人和一个非常黏人的人在一起后,慢慢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太多限制、要求,严重者,甚至后者感觉到被控制。
所以,如果能先用自己的能力去满足自己所需,充盈那片不完满的洼地,体察曾经被压抑的需求,也许,才能不受干扰地,真正去靠近那个自己纯粹喜欢的人。
图片来源:【梦境】
3. 改变你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前文提到,总是和类似的人在一起,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长期呆在类似的环境里,做类似的事情,拥有类似的生活状态,所以,你的生活半径里,就永远都是类似的人。
因此,你可以 尝试进入新的环境、培养新的兴趣 ,比如如果你经常在酒吧里、演唱会上认识一些热爱夜生活的文艺青年,或许你可以试试去运动场上认识热爱运动、作息规律的白袜子体育生。
4. 不要过于迷信「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们认为,一见钟情往往与个体的自恋有关 [4] ,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 投射自身的需求,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 。
而你眼中那个闪闪发光的TA,有可能也只是你的 错误知觉 。【亲密关系】中提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把TA刻画成类似于自己的精神配偶)—— 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误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 [5] 。
这既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就是理想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总是同一种类型的人会让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
当随着接触的加深,真正了解彼此后,我们感受到原来对方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甚至拥有自己无法接受的缺点,也无法让我们接近理想中的自己时,一见钟情的魔法就会消失。
在做了这么多分析以后,你是否想起了自己身边的某位朋友,或者,某位朋友就是你自己?
「总是和相似的人在一起」,这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课题。你大可开心地接受它,如果你现在就在这样一段关系里,你甚至可以从中反推一下,审视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经历。
当你感到痛苦时,你也可以选择摆脱它 。当你开始要努力时,这份动力不仅会让你的感情生活发生改变,也会让你的整个生活状态,都有所变化。
无论如何,都祝你可以和真正喜欢的人相爱, 转发 收获幸福~
今日互动
你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人?
References:
[1] Park, Y., & MacDonald, G. (2019).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6), 12793–12797.
[2] Quintana, G. R., Guizar, A., Rassi, S., & Pfaus, J. G. (2018). First sexual experiences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onditioned ejaculatory preference in male rats. Learning & Memory, 25(10), 522–532.
[3] 安叶青, 七十三, 曾小叶. (2023). 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的影响:母亲态度的调节作用. 应用心理学, 29(03): 208-215.
[4] Barelds,D.P.H. & Barelds-Dijkstra, P.B.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479-496.
[5] Montoya, R. M., & Horton, R. S. (2004). On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5), 696–712.
本文关键词:理想型、相似的伴侣、一见钟情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Lena、卢舫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排版 / 香芋球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 ,走出错误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