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断亲」盛行:拉黑爸妈,独居15平米公寓,十分快乐

2024-04-03情感

马思纯在出演开年热播剧【烟火人家】时,绝对想不到自己一段歇斯底里的表演,会成为全网刷屏的所在。

剧中她所饰演的女儿李衣锦,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而被当众掌掴,多年积压的情绪一瞬间爆发出来。

「你放过我吧,我这辈子都没有办法让你开心,我变不了了,我让你失望了,行吗?」

「我求你了,咱们就放过彼此吧,好吗。」

极具张力的断亲戏码,是当代某种集体情绪的集中呈现,任何与李衣锦有过相同窒息感受的人,都会对恳求母亲放过的她感同身受。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断亲」不断成为热搜上的话题。

断亲,顾名思义就是断绝和亲人的往来。

在过去同亲人相处时的各种冲突,往往止于一句「他们是亲人,我也没办法」的慨叹。

而如今越来越多人发现,并非是亲人就一定要彼此忍受,只要不被亲情绑架,就能活得轻松。

不过对于曾被视作大逆不道的断亲,当下的主流声音给予了相当的理解。

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说: 「断亲,是为了保护下一代中国孩子。」

社会思潮的转变,允许我们以更为平静的态度看待断亲,而其背后源自家庭、亲情关系的种种问题和困局,则是每个人绕不过去的课题。

今年31岁的网友@梦露,在正月初二那天退出了包括父母、叔伯、姑姑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等20多人的家族群。

在她退群的那一刻,群里还在迅速滚动关于她至今单身的讨论,导成聊天记录,足有14页。

其实微信界面早就跳出她退出群聊的提示,只是大家浑然不觉,直到妈妈艾特她让她表态,才发现自己过去几分钟都在教空气做人。

没有走心的慰藉,只有居高临下的训诫;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有「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施压,每次相处最后都沦为一种消耗。

在这种控制欲拉满和边界感匮乏的亲人面前,某一瞬间涌现心底的想要逃离的冲动,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下「断亲潮」的内核。

人们越来越觉得,既然一个人活得很好,何必因血缘而跟许多人强行绑定—— 相互忍受,不如彼此放过。

豆瓣上有个「不想回家/不想过节联盟」,创建以来已有接近3万名组员。

在这些组员中,有些属于「轻度断亲」,例如退出家族群,或者搬出父母的房子,在外一个人租房生活。

他们并非和亲人完全断绝往来,更多的是通过保持「安全距离」,找到一种相处的平衡。

由于人生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代际差异,频繁交往会让他们和亲人到达一个「相看两厌」的临界点。


反倒是一段时间的疏远,使得逢年过节的相处有了未曾有过的温馨。

正如一个断亲组的组员所说:「我记得我决定一个人到大城市生活时爸爸那张盛怒的脸庞,可当我过年拉着行李箱回家,却听到他欣慰的跟亲戚说,孩子长大了。」

有「轻度断亲」,自然也会有「重度断亲」。

有人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就连过年也不回家。

有人和男友靠自己的积蓄,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子。

多年来不仅不跟家里往来,甚至还将91平米的房子改装成一室一厅,营造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小世界。

不是谁的下一代,只是自己的最后一代。

在以宗族为单位的东亚文化圈中,每个人一出生就或多或少被裹挟于亲缘属性的关系之中。

但在趋于原子化的当代社会架构里,当人们不愿在被迫联结的关系中接受定义,「断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当「断亲」成为热搜话题的同时,争议不可避免随之而来。

在许多人眼里,断亲者是自私、是冷漠,是只顾自己高兴而不负责。

可对他们的过往抽丝剥茧,会发现对家庭失望的人都曾有过希望,希望能从家庭和亲人那里得到尊重、公平和爱。

借用一位网友的表述—— 「在亲情中找不到爱,只能到别处找寻。」

B站UP主@陈年起司作为家里第二女儿,刚出生就被送去了外婆家里,而在她被送走的当年,爸妈就又生了一个儿子。

直到要读小学,她才被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突然成了这个家里多余的累赘。

想让爸妈买东西,姐姐和弟弟总能得偿所愿,她只能收到一顿痛骂。姐姐和弟弟一起欺负她,大人们哪怕看到了,也总视而不见。

用博主自己的话来说,「过去三十年,我受了好多好多委屈,身边却没有人站在我这边说话。」

2020年夏天,博主刚从韩国旅行回来,弟弟就打碎了她在当地买的眼镜。

弟弟不仅没道歉,反而指责她「公主病」,不该在妈妈面前哭,甚至伸手掐住她的脖子,让她差点窒息。

事后博主拉黑了弟弟的微信,本来她不想因为和弟弟的矛盾,影响自己和其他亲人的关系。

但让她绝望的是,所有亲戚都指责她太过较劲,妈妈甚至直接骂她是白眼狼。

尽管如此,博主还是在母亲节当天给妈妈转去520的节日红包,结果却收到聊天框里的一段系统回复: 请确认你和她的好友关系是否正常。

被妈妈拉黑的理由,是她拒绝在自己的婚礼上邀请弟弟。

博主自述的视频,随着「断亲」的话题不断被顶上热搜。

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博主的支持,有些网友也主动分享了自己断亲的经历和缘由。

嗜赌成性的母亲不断折磨自己,删除一切联系方式后才不再感到痛苦;

父亲始终反对自己的专业选择,索性拉上行李箱,独自前往想去的城市。

针对这些现象,杜素娟教授说:

家庭不跟着年轻人进步,年轻人就会感到很痛,而年轻人恰好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宰权。

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家庭,只能采用最悲壮的一种方式,就是「断掉」。

刻意的偏袒、无端的打压、不被看到的情绪持续堆积,亲情的港湾最终成为煎熬的所在。

每个在亲近和疏远中选择后者的人,都是抱着不再受伤的期许,在亲缘关系以外寻找平替。

在他们心中,「任何让自己难受的关系,都可以斩草除根,这一点都不丢人。」

对于独自留学的小兰,生活中最纠结的时候,莫过于开口向父母要钱的时候。

两年前,因为不接受父母在老家安排的工作,她一气之下申请了澳大利亚的学校。

本以为靠着奖学金和兼职,就能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但当地的消费水平还是远超预期。

而当父母听说情况,二话不说就给她转钱时,她陷入极度矛盾的状态:

她能看出父母确实关心自己,不由为当初一心逃离他们而自责,但又实在难以忍受,他们那种想要你的生活完全在他们掌控之中的窒息感。

她的矛盾,折射出「断亲一代」的挣扎,希求精神上断亲,又每每在经济上认亲。

现代社会个人空间的扩大,不意味着个人压力的减小。

当断亲后的自由让步于住房、医疗、职场内卷等方面的挑战,很少有人能独自将生活过得行云流水。

26岁那年,香港90后女孩艾米拉着一只28寸的行李箱,离开了父亲酗酒、母亲不定期情绪失控的家。

拮据的经济状况,迫使她在各种昏暗逼仄的房间里,忍受各种处不来的合租对象。

离家后的短短一年,艾米搬了5次家。

期间她因为压力太大,患上甲状腺亢进,晚上辗转反侧,白天嗜睡不醒。

直到在大角咀租到一间15平米的独居房,断亲生活才算安定下来。而每月6500港币的房租,也让她除去吃住的花销,几乎存不下钱。

不仅如此,房子常年晒不到太阳,床边时常会有一窜而过的蟑螂,因为是跟相连用户共用水电,常常会有深夜办公时突然跳闸,或是洗澡时卫生间地板上粪污倒灌的情况。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艾米逐渐拥有了一个人把生活过好的能力。

没有充裕的存款,就自学换锁、上漆,给小家装修。

捏着鼻子疏通下水道,还通过搜索网上攻略,尝试了各种抵御蟑螂的窍门。

空闲时弹着小小的数码钢琴,或者看书写作,屏蔽了各种外界的嘈杂,狭小的房间里也能活出一种悠然的辽阔感。

后来她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90后女生的蜗居之道】,圆了儿时的作家梦。

离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很害怕别人在她面前提到父母。

如今当别人问她有什么想对父母说时,她会很坦然地回答: 「我很好,不用担心我。」

生活,不会因为一个选择,就自动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人们谈论那些断亲的「人生赢家」,常常忘记的是他们并非因为断亲才过得很好,而是他们早就拥有把生活过好的能力。

作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选择的初衷都是为了摆脱受伤的环境,进而好好爱自己。

从这个层面上讲,相比断亲的决心,好好爱自己的能力,才是一个人自我幸福的底色。

一位姓何的网友,某天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跟她年龄相仿的女孩,被一家人围坐在中间,在她面前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

屏幕中生日蜡烛被吹灭的瞬间,屏幕外离家多年的小何泪流满面。

她说:「我从没像这样被一家人爱着。」

大多数人心里都保留着对亲人陪伴的向往,但和世上任何关系一样,亲缘关系也需要经营。

坐在一起吹蜡烛的家人,在蜡烛被吹灭后或许也有道不尽的龃龉。

世上没有完美的关系,却有幸福的关系。

「断亲潮」的兴起提供了一种选择,但不代表面对充满瑕疵的亲情关系,我们只能在融入和断舍之间非此即彼。

有时进行一次深入且真诚的交谈,就会发现亲人并非不支持你,只是不理解你;或是暂时远离,专注自己的事情,不让亲情中的琐碎成为一种内耗……

正如黑与白之间有着许多光谱,当你对亲情关系有了更多审慎的思考,就会发现「去」和「留」之间也夹存了诸多选项。

关键是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远离了充满问题的亲人,也会立刻在这世上更加盘根错节的社交关系中精疲力竭,毕竟没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面对断亲这一命题最好的态度,不是对逃离和断舍表现出偏执的渴望,也不是在血缘的枷锁中一生渴求亲情的给予。

而是任何时候都有勇气坚持价值上的自我认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是无论去留,都有不被定义的自由。

作者 | 姜榆木 ,十点读书会(ID:sd class)。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