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这首【短歌行】,作于年过五旬之时。在兵祸连结、瘟疫流行的东汉末年,五十岁已是高寿,生命的黄昏正不可阻遏地降临。饶是壮怀激烈如曹丞相也难免神伤,举起酒杯,感慨人生苦短。「何以解忧?」曹丞相自问自答:「唯有杜康!」一千多年后,罗贯中把这场景挪移到赤壁大战前,演绎成「横槊赋诗」的短剧。酒消解了中年大叔的愁绪,又点燃了落寞诗人的性情。
从王羲之的兰亭,到欧阳修的醉翁亭;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苏轼把酒问青天,再到今天最热门的创作形式之一——影像,当时文化的精粹在岁月流传中,定格成经典,不断被流传。浸透灵性和美感的文人笔墨,流淌着诗情画意的影像,记录和传承着传统文化的DNA。
从魏晋到唐宋,
传统在笔尖、在杯中凝聚
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离不开诗与酒。杜康造酒固然是渺远的传说,但考古学家的确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发现了酒的痕迹。那是八个小口尖底瓶,经过化验分析,它们底部的残留物正是以粟、黍、稻等为原料制作的酒。这表明上古时代,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就达到了一定水平,都有富余的粮食酿酒了。
小口尖底瓶,1972年陕西临潼姜寨出土
古人酿酒,除了自己喝,更主要的目的是祭祀。【礼记·郊特性】认为,馥郁的酒香会把祖先和神灵召唤过来,享用人们精心准备的贡品。这无疑给酒染上了神秘的「通灵」色彩。当酒水入喉,润过心田,人的意识越来越轻盈,似乎摆脱了肉身的束缚,驰骋于天地之间,与万物交游。
这不正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境界吗?难怪古往今来,文化史的重要场景上,每每闪现着酒的身影,这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因片段。
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4月),王羲之与好友相聚在会稽山兰亭,饮酒赋诗。事后王羲之将诗文辑为一集,并借助酒兴,挥毫写下【兰亭集序】。这篇字字精妙、遒劲与华美兼具的短文,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元代赵孟頫摹本)
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继承了老爸的潇洒。一次夜降大雪,王子猷兴致勃勃地饮酒赏雪,忽然想起好朋友戴安道,立刻登舟拜访。船行一夜,才到门前,他却调头回去了。人问其故,王子猷说:「我乘着酒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主打一个任性。
无独有偶,左思、嵇康、阮籍、陶渊明……魏晋士人多爱饮酒。带着或浓或淡的醉意,他们在诗词歌赋中注入酒,让酒香弥散了古典文学的天空。
随着酿造工艺的提高,酒体愈加醇厚,层次也更为丰富,进一步激发了文人雅士的创造欲。「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是引燃李白诗情的火折子,也是他成仙的阶梯,他吟诵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酒之于杜甫,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是家国复宁的喜悦。欧阳修自号「醉翁」,遭贬斥后常招友人共饮。酒量有限的他,在意的,是来自同温层的慰藉。而苏东坡,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丰盈的灵魂,用酒勾连今与昔、串连亲情和爱情,挥洒对生命的热爱,开启对宇宙的沉思,他把酒文化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数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以酒寄情
从魏晋风度到唐宋风韵,从米酒、果酒到黄酒、白酒,一杯杯停不下的美酒,是士大夫表达情感和追求自由的媒介。酒犹如催化剂,激发出灵性与创造,让传统文化的血脉汩汩涌动、源远流长。
一种有节制的享用,
映射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欧洲有所谓「酒神精神」,其源自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祭祀仪式上,人们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进入一种自由狂热的状态。古希腊人认为,暂时从道德伦理、社会习俗中挣脱出来,彻底释放天性,将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璀璨的古希腊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酒神精神塑造的。
中国也有这样具有酒神精神的人。魏晋名士刘伶,整日纵情饮酒,放浪形骸。有时候喝爽了,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呆在屋里,被人发现后还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怎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
唐代张旭擅长草书,尤其醉酒之后,常有鬼斧神工之笔,世称「狂草」。至于李白嗜酒,更是家喻户晓,多少太白粉丝,如明清时期的徐渭、郑板桥,皆以酒傍身,任气使才。
酒,是文人雅士的灵感来源
尽管「酒神」代不乏人,酒神精神却并不是中国酒文化的主流。对讲求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来说,放纵终究是不可取的,感性还要理性来平衡。
在【尚书·酒诰】中,周公通过商亡的故事,告诫周人要引以为戒,「饮惟祀,德将无醉」(祭祀时才能饮酒,而且不要喝醉)。周礼对饮酒的场合、程序及饮用量都有严格规定,这叫「酒以礼成」。
孔子一辈子研究礼、实践礼,深谙礼的幽深微妙之处。史载,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说他酒量很大,可能是「大胃王」吧,酒喝得比一般人多。但孔子精确地拿捏住了分寸:不及乱。他总是适可而止,正与中庸之道相契合。
以孔夫子为榜样,文人雅士多把酒当作修身养性的保健品,增进友谊的利器,抑或艺术灵感的助燃剂,重在营造氛围。唐代大诗人王维好饮酒而不贪杯,以此营建「清静陶然、飘逸恬淡」的人设。「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晚年客居常熟,一边饮酒一边观察湖光山色,于微醺中绘制【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节选)
以中庸之道调和酒神精神,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智慧。它在节制与放纵之间找到平衡,让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共生。在中国,酒不是单纯的麻醉剂或社交工具,而是连接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纽带。它是物质载体,也是精神财富,流淌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哲学——不排斥感性的欢愉,也不放弃理性的控制,而是游走于两者的重合线上,达到和谐。
一次与光影的对话,
传统重新迸发生命力
这种以中庸之道调和酒神精神的做法,同样体现在酿酒工艺上。
元代以前,中国主要采用发酵法,即把谷物、水果等进行发酵,酿制成酒。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发酵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著作。发酵酒杂质多,度数低,不易喝醉。或许正因如此,唐宋士人往往给后世留下「千杯不倒」的印象。
及至元代,中国的酿酒工艺完成了从发酵法到蒸馏法的跃迁。用蒸馏法酿制的酒,口感更醇厚,酒精含量也更高。自此,以烧酒(即白酒)为代表的烈性酒登堂入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茅台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作为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酒之一,茅台独创的「回沙」工艺,确保其酒质纯净、酒体丰满,味道则醇厚细腻,入口顺滑,回味悠长。这里体现的,正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分寸感。人们常说喝茅台「不上头」,奥秘即在于此。
据考证,「回沙」工艺始创于明代,经过一代代工匠的继承与发扬,水平不断提升,充分体现了茅台「坚守品质、工艺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理念。
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守护者,茅台一直扮演催化剂角色,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演进。在古代,茅台激荡文人雅士的灵感,创作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一曲曲雅乐。而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影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表露观念的载体,茅台自然与时俱进。
2024春节,茅台携手华为鲸鸿动能生态举办「新春影像大赛」,征集龙年影像,将传统文化与影像艺术结合,展现当代中国人的高品质生活。
历经数月评选,「新春影像大赛」涌现出众多优质作品,将传统文化中在灵性与理智之间寻找平衡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这幅【璀璨铁花年味浓】,铁花灿烂夺目,而以古朴雄浑的东方建筑作背景,调和了情绪与色彩。
【龙年,人间星辰闪烁】同样是花火绽放,视觉重心却落在一个男孩的背影上,让人想起辛弃疾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幸福那瞬间】【新年里的人们】等作品,用清爽的白色调配高饱和度的红色,在呈现喜庆气氛的同时,呈现了一种有节制的欢乐。
而【春意浓时梅香起,林鹿映壁贺新禧】则运用光影,让「四君子」之一的梅在墙壁上显出林鹿的形状,巧思之余,散发着古典士大夫的精致飘逸。
6月15-17日,【与光影对话,与美好交杯——茅台「新春影像大赛」】在北京798悦·美术馆、上海采艺术空间、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同步启动,三天三城联展,彰显了茅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滑动查看更多
茅台「新春影像大赛」京沪深三地 线下活动
茅台不仅在产品工艺上精益求精,也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自2017年起,茅台已连续举行了七次「端午祭麦」活动,以「麦」相承,以「酒」为敬,感恩天地惠泽、继承先辈遗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恩大典落地贵阳孔学堂,因地制宜地以儒家文化作为底色,赓续厚重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茅台文化融合酿造,传承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精粹;围绕生肖文化、福文化、喜文化、家文化、友文化等中国文化元素,开发系列文化产品……茅台不断通过创新合作,保留文化的原始魅力,又给予艺术表达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岁月流传中,定格为经典;承载传统文化的精选影像作品,在光影变换中,将传统定格成永恒。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仍将持续与光影对话,与传统交杯,将日常生活串联成一帧帧美好画面,让今天的不凡化为明天的经典。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监制丨 路瑞海
微信编辑丨 方禾
作者丨 抱乾
设计排版丨 cc
图片来源丨 茅台、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