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河南终于下雨了。
一位河南大妈激动得在湿润的土地上打滚,笑着笑着就哭了。
屏幕前的无数人,看着看着也哭了。
河南这一场大旱,真的持续太久了。
从5月份以来,整个河南的降雨量就比往常少了70%以上。
本该积水肥沃的农田,如今大面积干裂。
几十年不见底的深河,干了坑,鱼也晒成了干。
在河南气象发布的一张地图上。
近半城市达到了特旱等级,并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更令人心酸难受的是,正值秋种时节,但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一辈子耕地为生的农民,不得不顶着40度的高温,想尽办法抗击着这场50年一遇的旱灾。
因为不断抽水,有些农村家里20米深的井,已经抽不出水。
没有水源,他们只能一桶一桶,把家里的水运到地里。
前面浇着,后面已经晒干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浇到头。
虽然之前的夏季,也经常干旱。
但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天气越来越诡异。
一边是北方高温和干旱,双重袭来;一边是南方的暴雨不断。
就拿广东来说,两个月有50天在下雨。
从4月份开始,整个广东省下的雨就比往年多了将近一倍。
其中,韶关的降雨量更是达到了757.3毫米,出现了「百年一遇」的超级大洪水。
4月27日,广州市白云区还惊现一场陌生而凶狠的龙卷风。
天空一秒变黑,被掀飞的铁皮屋顶,在阴暗朦胧的空中快速飞旋几十米,向毫无准备的人们袭来。
短短的几分钟,就造成了5人死亡,33人受伤,141家厂房受损。
其中部分地区,还下起直径超过5厘米的冰雹。
只见拳头大的冰雹从空中急速砸下,在屋顶、汽车顶盖上炸开。
场面触目惊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几天,受强降雨影响,广东梅州市多个乡镇又出现特大暴雨。
街道被淹,桥梁垮塌,大坝漫顶。
截至到6月17日,梅州暴雨已致5死15失联。
回想去年,我国多个城市才刚遭受暴雨、洪涝等灾害,被淹了个底朝天。
今年雨季将至,广东又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开了个头。
再往前,3月31日,江西南昌强对流大风造成了四死十余伤的惨剧。
如此天气乱象,让人仿佛来到了世界末日的边缘。
遭遇极端天气的不止是国内,国外也未能幸免。
4月29日,一场持续的暴雨以「迅雷」之势,袭击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
大河决堤,桥梁被冲毁,水深七八米,随处可以听到呼救声。
截止6月1日上午,已导致致171人死亡、806人受伤,仍有43人失踪。
与此同时,北半球的印度也迎来了大麻烦。
这几天,连续极端高温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
炎热,已经远远超出了让人汗流浃背的程度。
截至当地时间6月10日,印度因炎热死亡人数上升至211人。
而这一切,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过去50年,极端天气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
气候专家丁一汇在采访中表示,
「我们已经进入了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发生时期,在未来10年、20年、30年,我们都是这样的天气过程。」
不管我们想不想接受,极端天气频发可能是未来的新常态了。
而这一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最熟知的四个字: 全球变暖。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约升高1.45℃。
要知道,即使在自然状态下的最快速度,1000 年也才能升高1.5℃。
而我们现在,一百多年就增加了1.45℃。
这种变暖,看似微小,却引发了很多灾难性后果。
例如,这几年的极端暴雨,便是由此催生。
持续变暖的大气层像海绵一样吸收更多的水分,空气中的水分越多,下暴雨的概率和频率就越大。
其次,就是摆在眼前的高温。
也许你每天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喝着饮料,对外界的温度毫无感觉。
但对于户外作业人群来说,却没这么幸运。
持续高温导致的热射病是致命的。
每年因为高温热浪致死的人数,正在快速上升。
即使人能挺住或者躲避高温,但自然界可不一定。
森林失火、农作物减产、冰川融化、古细菌复苏等恶性反馈,一个接着一个。
4月3日,津巴布韦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
因为干旱,津巴布韦粮食大面积减产,全国超270万人面临缺粮问题。
5月13日,加拿大西部再现野火,目前已经失去控制。
根据预测,到2050年底全球极端火灾数量还会增加30%,在本世纪末将会增加50%。
伴随着全球变暖,永久冻土里冰封的潘多拉魔盒,也正在被打开。
2021年,北极的冻土层发现1.8万年前的小狗。
再往前,2018年,科学家史前的冻土层发现了史前蠕虫。
经过解冻,沉睡41700年的史前蠕虫竟然活了过来。
如果冻土层的超级病毒重现天日,人类还能再经历第二轮疫情的攻击吗?
你我都明白:
这场灾难背后的推手,其实正是人类自己。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活、工业中的碳排放越来越多,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
再加上,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叠加,进一步放大了极端天气的频数和强度。
(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大范围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
未来,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也许年年都会发生。
2020年,联合国曾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21世纪的前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种风暴增加97%。
而我国,是报告气候灾害次数最多的国家。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南北跨度大,天气也往往更不按常理出牌。
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丧失信心。
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遭遇过类似的极端气候。
根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政和元年冬,太湖被风雪冰冻,冰面坚硬到足以行走马车。
但再看看现在的太湖。
在冬季强冷空气下,出现部分结冰已是罕见,想在上面行走,是万万不能。
由此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还有乾隆八年,山西、山东遭遇极端酷暑,「土石皆焦」「大旱千里」。
根据 法国住京城的一位传教士 测量,当时北京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4度以上。
这可比现在的北京高温,还要凶猛。
但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波动,我们的祖先总能以极强的韧性和非凡的智慧,顺应气候变化,传承华夏文明。
更何况现在的我们,科技发达、社会富裕,必然能找到应对、解决之道。
比如从2020年起,我国就从国家层面完成碳排放的整体调节;
再比如,加强对灾害的及时预警和相应措施,在城市建设上多考虑内涝风险……
但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准备也就更多了。
从短期上来说,首要提升自身防御体系,养成趋利避害的意识。
洪涝、雷暴、冰雹、龙卷风是会随机出现在某一座城市。
所以在出门前,一定要多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
暴雨天尽量远离公共交通,不去低洼、山区、河谷等地质灾害隐患区。
在判断出现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立即前往坚固的高处进行避险。
若已被困,寻找一切漂浮物(木板,泡沫,塑料空瓶)进行自救,或和周围的社群待在一起。
互相守护,生存几率更高。
接下来酷暑将至,极端高温也愈发频繁。
尽量不在高温时间出门,不长期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谨防中暑,热射病。
如果出现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的情况,马上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用冷毛巾擦拭降温,适量喝一些清凉的饮料。
情况严重的话,一定要及时就医。
面对越来越剧烈的天气变化,除了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政策,也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践行节约,节能减排。
我知道,每次提到这个,绝大多数人是不在乎的。
「为什么有钱人的浪费,要我来节约」
「跟我3500的工资没半毛钱关系」
「就算关心了又能做些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也就当饭后新闻看看罢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才想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
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是微小的,但当每个人都因此为借口,那么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先是一次暴雨洪水,一次高温,一场大火,一次旱灾。
然后是粮食减产、停电停水、山火蔓延,动物灭绝。
直到最后,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所以,清醒一点吧,别再置身事外。
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举动,就可以让碳排放减少10%。
空调少开一点时间,灯少开一会,一次性筷子少用一点,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
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减少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尽量可持续、安全地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空间。
或许是我们从这场危机中,可以学到最宝贵的教训。
地球已经在宇宙存在46亿年,而人类才存在10万年。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人,我们要拯救的从来只有自己。
点个 【在看】+【分享】 朋友圈,
相信积少成多的力量,人类未来的命运,全在我们自己手里。
作者 | 小嗲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