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生紧绷的东亚人,正在努力模仿「松弛感」

2024-06-29情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好紧绷的松弛感。」

在一个「上海Citywalk卷成这样了」的热帖底下,有这么一个回复收获了超过3万个点赞。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矛盾修辞,却正是当下社会的奇观: 「松弛感」原本应该是最随性、最不刻意的,现在却有许多人下足了工夫去获得这种感受,因为这能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当然,这也不是现在才有。 之前有一阵曾流行「抱树解压」,按说这不图什么,就是放松,但当它发展到拍照发社交媒体时,就难免带上了一点「表演」的色彩,即便未必寻求多少关注,至少也是在有意无意地模仿,本质上是另一种「打卡」行为。

还有「摆烂式徒步」。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觉得这好玩,专门去拗个造型的,其实趴石头上,太久了也不见得舒服吧?想想看,一个人徒步的时候,还拍摄了自己在石头上躺平的照片——那至少得两个人,另一个人如果也摆烂,就得需要第三个人帮他俩拍照,但难道不是说好了一起摆烂的吗?何况,都摆烂了还拍什么照?!除非是:「为了拍照,我才赶来摆烂的啊!」

当「松弛感」渐渐烂大街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群嘲它的行列,装出来的松弛感还是松弛感吗?又或者,只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紧绷的松弛感」?为什么竟然有这么多人想要有松弛感?

罗方丹在一篇【东亚人模仿出来的松弛感,让人好紧张】里说,这让「松弛感」变成了一个「新赛道」: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描绘旷野,旷野也就细化成了轨道。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比拼松弛,紧张也就开始绵延。」

【装腔启示录】剧照

在她看来,松弛感其实是一种消费文化:「松弛感的奥义,实则是不用努力的闲适,需要不必努力的资本。也就是说,真正的松弛,是因为主角大概率只进行消费,不进行产出。当这种松弛、优雅的中产模板进入内地,并非‘有闲阶层’的人们,只能通过一种艰苦的内容生产进行模仿。」

然而,事情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松弛感」之所以获得这么多人的追捧,并不只是闲得没事才去做的做作模仿之举,而是因为它迎合了无数年轻人内在的渴求:在压力爆棚的困苦、焦虑中,人们需要有一种轻松的方式纾解压力,让自己获得情感濡养,至少是一种「我能换个活法」的感觉。

一辈子操劳至死的老一辈,是没有这种念想的。 毛姆【在中国的屏风上】曾恰如其分地刻画过这种人生:「被生活损耗、折磨,然后迅速走完生命历程,根本得不到休息——这不是很可怜吗?苦苦地干,没个完了,然后还没活到享受劳动果实的日子,就疲惫地突然逝去,也不知道会落个什么归宿——这能够不令人悲哀吗?」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年轻时没有「松弛感」一说,能安度晚年就很好了,到了坟墓里反正你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更有甚者,在一个信奉「天道酬勤」的社会里,「松弛感」是没有容身之地的——还「松弛感」?那不就是懒散嘛!

【亲爱的,热爱的】剧照

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成都所吸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安逸。 有朋友说,她在老城玉林路的街边,看到三轮车夫盖着草帽,问他要不要走,没想到他答:「你找别人吧,我要午休。」这倒是确实够松弛:他不想挣多少钱,随你怎样也不在意,然而换作二十年前,连成都人都在声讨这种懒散、缓慢、悠闲的生活态度,没有奋斗精神,【四川日报】上还有读者来信在对比了深圳的热火朝天之后说:「待在这里,常让我担忧:这样下去,会不会使我的意志消沉?」

公平地说,以前把这看作是「落后」,也并非无缘无故,因为这种不紧不慢的态度,确实是前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 有一位白人曾在西非因误机而暴怒不已,当地航空公司的一个职员安慰他:「我不明白你干嘛那么烦恼,三天后不是还有一班飞机吗?」

上海流行的街头brunch(图源网络)

可想而知,这种没有时间观念的社会势必是低效率的,「松弛感」本身其实是反效率的,而现在之所以如此流行,正是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紧赶慢赶出活的快节奏生活,所以才怀念起「从前慢」,终于想到了它的好。 前现代的「懒散」摇身一变,以「松弛感」名义再现于后现代社会,而这一次它被视为一种奢侈的特权、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情调。

仅仅将之视为做作,那就误会了它的意义。不管怎样,这确实是对内卷、过劳文化的反叛,也不失为一种社会压力的减压阀。 当然,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时,肯定会有人效仿,因为那看起来显得很酷,然而,这不是为了松弛感,而是为了获得优越感,凸显自己的格调,但刻意的效仿却恰恰事与愿违。 正如【格调】一书所言:「如今,只有把帽子当作无足轻重的饰物,才能赋予它等级的意味。严肃地看待戴帽一事,只会使自己的身份降低。」

【黑暗荣耀】剧照

有一种盛行的看法认为,松弛感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和特权,因为只有他们不需要努力劳作,才能松弛下来。 勇气的确需要底气,你「手里有粮」,才能「心里不慌」,有足够的安全感;然而,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线性关系,就像成都的三轮车夫也可以很松弛。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和目标要完成,焦虑在所难免,但如果你无欲无求,那生活就简单多了——一定要赚足财务自由的钱,你才能休息吗?

松弛感固然需要物质条件、社会保障这些外部条件,但真正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力量。那意味着要放下欲望,甚至不抱无谓的希望。 王朔曾在人到中年时回顾说:「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三十而已】剧照

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活到这份上,已经不执着了,都能放下了。 就此而言,真正的松弛感是装不出来的,甚至是学不来的,因为这需要人格的成熟带来的内在自足与平和,也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也不用发照片到社交媒体上去自我标榜—— 那不是「演」给人看的,而是你自己感受的。

有必要澄清的是,这不是什么都不在乎、完全放弃的消极无为,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不勉强自己去做并不喜欢的事。查理·卓别林曾说:「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警告我:我的生活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确实如此,「松弛感」只有在顺从本心时才能获得。

【凪的新生活】剧照

那也许听起来不太酷,更不容易速成,倒是需要艰难的自省和精神蜕变,当然更不只是休闲消费这种有闲阶级的游戏,相反,那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创造,去生活。 至于这够不够松弛,无所谓;是不是叫松弛感,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做到了。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