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 」
主笔|苗千
李政道,对于如今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正在逐渐走进历史的名字,毕竟这位98岁的老人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太久。即便是对于一些大致了解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人,所热衷谈论的大约也只是一些细节不明的名词或事件碎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称不守恒、与同样有名的合作者之间著名的决裂……
在这样类似于对名人的标签与轶事的谈论中,李政道本人鲜活的个性和传奇性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被隐去了; 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众多中国学生打开一扇留学之门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这个天才,曾为其他更多的天才,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扇门
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真正的李政道,难免会发问: 为什么是这个从少年时代起就远离父母,多年来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屡经危难的青年学生,在30岁出头的年纪便做出了震惊世界的物理学发现,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为什么是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生活安稳富足的中年物理学家,宁愿牺牲自己大量的研究时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让近千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
为什么偏偏是李政道?带着这个问题,以青年李政道为原点,观察他身边的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火种的传递有着怎样的穿透历史的能量。即便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各所大学,如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物理系里,依然有束星北、吴大猷、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饶毓泰、张文裕等一众名师,这些人大多由欧美留学归来,带回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当时在欧洲,「第二次物理学革命」尚未结束,全新的思想不断迸发出来,让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年轻学者有机会和欧美学者站在同样的高度。虽然在战乱中无法开展研究工作,这些学者依然把自己作为火炬,点燃天才的火种,为更有前途的青年学子照亮一条通往未来之路。在众多学子当中,李政道无疑是极其突出的一个。他不仅在国内就得到了多位名师的赏识和照顾,更是在刚刚完成大学二年级学业时,就跟随吴大猷访学美国,得以开拓眼界,施展天赋。
1979 年,李政道(右一)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们亲切交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供图)
从他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可以看出,李政道确实是世所罕见的物理学天才。 通过解答难题以获得智力上的乐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爱好。根据李政道中国事务的负责人王垂林介绍,李政道在退休之后,还经常重读自己年轻时代的论文以作消遣。后来他逐渐难以理解自己的旧作,便改为阅读大学物理教科书,并仍然以解答其中的习题为乐事。对于解决物理学难题如此痴迷,让人们难免要感叹这样的天才头脑确实与众不同。李政道的大儿子李中清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有一天父亲李政道问他:「你通常会做梦吗?」李中清回答说自己有时会做噩梦。李政道则说,自己一生中从未做过有情节的梦,只会在梦境中看到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赴美留学之后,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大师恩利克·费米。李政道和导师费米一样,都习惯自学,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成果,而是用自己的方法从零开始,构建起整个知识体系。作为导师,费米在理论和实验操作方面能力都极强,对待学生也极有耐心,循循善诱,最终将李政道塑造为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 李政道在31岁的年纪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成为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95 年,朱光亚在北京办公室。1946 年他和李政道一起,跟随吴大猷去美国学习(陆中秋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名扬天下、生活安稳富裕的李政道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经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担忧涌上他的心头。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虑。
他决定亲自回国授课。 1979年5月到7月,连续七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挤满了关心物理学前沿进展的人们。从院士、研究员、高校教师到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听物理学家李政道讲课的。李政道为这场讲座费尽心思。他要讲的是两门课,「粒子物理和场论」和「统计力学」。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可能快地走到国际前沿,他将原来应该用一到两年讲授的课程内容集中在两个月内讲完。许多前沿研究中的术语没有对应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绞尽脑汁翻译,还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语术语。既要讲得快,又要讲得充分,还要讲得明白,李政道为此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短期授课还远远不够。这样一位拥有巨大影响力、善于说服别人,且心思缜密的物理学家,在特殊的年代协调中美两国高层,反复游走于中美各所大学之间,最终促成了CUSPEA项目,让900多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 在长久的隔绝之后,中美两国的留学渠道由此重新开启。 40多年后回看,李政道推开的这扇门依然影响深远。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能力和影响力,又愿意担此重任者,唯有李政道。这个天才,为其他更多的天才,打开了一扇门。
1985 年,李政道(左三)专程到洛杉矶参加 CUSPEA 代表团总结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供图)
李政道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前主任诺曼·克里斯特(Norman Christ)认为,在如此年轻的阶段获得诺贝尔奖,让李政道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对很多事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说,他很注重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也因此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正面作用。他建立了CUSPEA项目,使很多中国学生有机会来到美国学习,然后其中的很多学生又回到中国,成为重要的物理学家,对中国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的观察,李政道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仿佛有种洞察人心的能力,「主要是能把握对方真正的想法,对方背后的担心和深层感受。这是非常微妙的,很难直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李政道有这种能力,听完对方的一句话,立刻明白他实际的意思,并在回答时按照对方的希望来表达。他不仅知道对方背后的担忧,还能知道他为何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
李政道偏偏又有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性格,不愿将自己置于人们关注的中心。 即便是对那些经他努力得以赴美留学的学子们,李政道也不愿与之有过多的个人交往。我们在采访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即便是与李政道有过多年交往的人,其实对于其个人生活和现状也都了解甚少。
记者肖楚舟几乎问过她的每一位采访对象:李政道是一位如此杰出、热爱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为何愿意为CUSPEA这样一个非科研项目耗费如此之多的心力?
1983 年3月9日 ,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王新庆 摄 / 新华社 供图)
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的回答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这跟父亲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有关」。在西南联大,他遇到束星北、吴大猷这样的老师破格收他上课。在美国,他又遇到破格录取他的芝加哥大学。 他的一生之中,无数愿意为年轻人另辟一条蹊径的人,共同缔造了一个奇迹。李政道愿意把这个奇迹回赠给更多年轻人。 用他写在自己60岁生日时的话说:
「40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驾驭的。尽管成功的机遇不可预定,但它的概率却可以大大增加。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歌德在名著【浮士德】中曾经写到「太初有为」,英国作家瑞·蒙克在【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中曾引用这句话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提名。无论是「太初有为」,还是瑞·蒙克那本传记的书名「天才之为责任」,都可以恰当地形容李政道的一生。李政道的一生之辉煌,不只在于其天才的迸发,领悟宇宙之道;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之有为。 他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是关于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 」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苗千)
李政道与CUSPEA:希望机遇光顾更多年轻人(肖楚舟)
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成长之路(苗千)
他想通过自己去理解一切 (苗千)
| 社会 |
时事:致命的「忽视」:美国未成年枪手的父母获刑(吴淑斌 覃思)
调查:立金集团涉嫌非吸:一场面向农村老人的狩猎(彭丽 韩东 )
| 文化 |
专访:我用叙述的权力抹去我自己(孙若茜)
话题:舞出卡夫卡(蒲实)
文史:严查【九十九筹】(卜键)
书评:世世代代的鸟儿全都被海水冲逝(云也退)
| 专栏 |
邢海洋:火车票改签成了技术活儿
袁越:盐和糖的替代品
张斌:11年760亿美元,NBA的新富贵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
本周新刊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 」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