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林彪是我军的名帅,但也有「指挥不动下级」的时候。
刘伯承号称「军神」、「当代孙武」,军中声望甚高,可是在淮海战役中,还指挥不动配属的华野部队。林彪是最强大的第四野战军「101」,人称「韩信」,但是在进军中南两广过程中,和二野陈赓发生了多次分歧,最终主席支持了陈赓。
刘伯承、林彪权威不够,还是能力欠缺?其实故事的背后还有玄机。
刘邓首长在淮海战役中
一、刘伯承致电粟裕:等中野打光了再上吗?
刘伯承「指挥不动」陈士榘的故事发生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抗战胜利后,刘伯承晋冀鲁豫野战军有正规军30万、民兵42万,在七大解放区中实力最强。但是1947年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改变了攻守形势但损失很大。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野15万部队虽然围住了美械装备的黄维12万大军,但在黄淮平原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人海」战术对「火海」战术明显不占优势。陈赓四兵团提出「土工作业」取得重大进展,但到了双堆集攻坚阶段,进攻受阻再次僵持下来。
粟裕命华野参谋长 陈士榘 率3个纵队和特种兵炮兵一部紧急驰援,可 陈士榘 迟迟没有投入战斗,刘伯承致电粟裕:「陈士榘按兵不动,难道要等中野打光再上吗?」
实际情况是:陈士榘旁观者清,把华野3个纵队分到中野起不到大的效果,如果疲劳的中野撤出一个位置,华野集中突击效果会更好。打红了眼的中野一线指战员,自然谁也不愿意退出来,刘伯承亲自协调六纵王近山配属给陈士榘指挥参加总攻。
在陈士榘生力军和大炮加持下,黄维第十二兵团仅仅4天就灰飞烟灭了。
围歼黄维
二、南下西进,林彪、陈赓意见不一
林彪与陈赓战术多次分歧的故事,发生在南下两广过程中。
1949年4月,刘伯承二野28万大军为西路,粟裕三野65万大军为中路、东路,汤恩伯苦心经营的千里长江防线很快土崩瓦解。林彪、邓子恢、谭政、肖克也率领四野机关到达郑州,【大公报】等不断有「刘伯承林彪剑指广州」的消息。
为了围歼实力尚存的白崇禧,我第二、四野战军交叉南下,让蒋总裁、白崇禧看得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白崇禧选择「金蝉脱壳」,在张珍起义后放弃武汉退守湖南,表面上要和四野硬碰硬,实际做好准备随时逃跑。林彪太想全歼白崇禧,准备在长沙与衡阳一线决战。所以一面集结四野重兵,一面令陈赓四兵团西渡赣江进入湖南合围白崇禧。
7月初,林彪电令陈赓第四兵团跨过赣江西进湖南,合围白崇禧。
陈赓与郭天民研究后,认为4兵团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兼程西进,也只能赶上白崇禧的尾巴,对战局影响不大。倒不如「釜底抽薪」南下两广,截断白崇禧的退路。陈赓致电总部陈述理由,并报林彪和刘邓,末尾说明随时听从四野的命令。
7月16日,主席回电同意陈赓意见,陈赓、邓华直取广州。
渡江战役形势
三、南下两广,陈赓、林彪再起分歧
南下两广途中,林彪、陈赓在战术上又发生了三次分歧。
第一次是10月9日,4兵团攻占英德直指广州,林彪电令停止南进,改由曲江、英德入桂,协助四野主力合围白崇禧。10日23时,主席复电同意林彪方案。
陈赓、郭天民研究后,仍然坚持四兵团先取广州再取南宁更符合大迂回方针,转道山高路远的桂林不但丧失歼灭余汉谋机会,也不如四野就近阻击好。请示华南分局叶剑英后,陈赓致电林彪并总部陈述理由,同时表示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四野命令。
主席看到电报认为符合实际,10月12日电告林彪,同意陈赓的意见。
第二次是10月15日夜,在第四兵团、十五兵团威胁下,余汉谋弃守广州西逃,追击的陈赓又收到林彪电报:如追不上敌人则停止,待调整后再统一行动。16日,陈赓、郭天民分歧敌情后,决定「先斩后奏」先追击歼敌,然后再向林彪、刘邓和总部报告。
10月17日22时,陈赓在曲江收到主席回电:四兵团乘胜追击,直至占高要、德庆、云浮、罗定等县。这与陈赓、郭天民不谋而合,二人舒了一口气。
第三次是11月10日,二野杨勇五兵团解放贵阳,无法西逃的白崇禧向南发动攻势,企图打通雷州半岛和越南通路。22日13时,林彪电示4兵团北上围歼鲁道源,留一个师阻击。陈赓担心1个师顶不住再次请示主席并四野和刘邓,主席回电赞同陈赓。
林彪与白崇禧
四、风格不同,为了胜利异曲同工
人民军队讲究军事民主,出现争执非常正常,大多与个人恩怨无关。
从这一点看,我军将帅之间出现各种沟通方式,比敌人貌似「坚决执行」更有效。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等悍将也发牢骚:「你们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可当兵的是两条腿。」但牢骚归牢骚,该执行的,许和尚从来不打折扣。
淮海战役刘伯承「指挥不动」 陈士榘 ,两广战役陈赓多次「抗命」林彪,一方面反映出军事民主,作战方案反复沟通不断完善。另一方面,粟裕、刘伯承与林彪截然不同的指挥风格,对与友军协同作战的融合也有差别。
粟裕喜欢实事求是,1947年两次「斗胆直言」不下江南,留在根据地大量歼敌。林彪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指挥到军一级。刘伯承则喜欢出题目让下属发挥,「集中指挥打死猪,分散指挥打野猪」。加上陈士榘、陈赓的个性,有故事也就不足为奇。
遇到个性战将,刘伯承心胸博大,很好地协调友军争议,从而打通胜利环节。而林彪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对陈赓多次「越级上报」并没有表现出过多介意。
陈士榘与陈赓
五、山不转水转,刘、陈南京再相见
随着新中国建立,解放战争落下帷幕,但故事远没有结束。
渡江战役后,二野陈赓四兵团南下太快到了南昌,原定接收南京的任务就给了三野陈士榘八兵团,任南京警备司令。陈士榘一直问刘伯承陈赓什么时候到南京,自己好到前线。刘伯承乐了:「你这次可走不掉了,过些日子还要给你加担子。」
1950年10月,刘伯承主动请缨组建陆军大学,鉴于陈士榘在华野、三野参谋长位置上有出色表现,「独眼军神」点将他到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教育长。
刘伯承与陈士榘共事2年,直到陈士榘出任工程兵司令员。
1959年9月,林彪后出任防长,副总长陈赓又成了他的下级,但这次合作只有短短1个月,陈赓去职。1961年3月,陈赓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副总理兼防长林彪主祭,罗瑞卿大将致悼词,与众多老帅一起送别这位名将。
【免责声明】: 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