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太子还没有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就不幸沦为他人的绊脚石了,但是大明王朝第一位太子的地位却是坚如磐石,没人能够撼动,也没人敢惦记。这位太子爷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
朱标虽然身为太子,但他长期监国,干的可都是皇帝的工作。朱元璋虽然在位31年,但实际上从洪武十年开始,他就做甩手掌柜了,除了重大事件做个决策之外,整个王朝的运转其实都是太子朱标来掌控。
因为朱元璋真心看好这个儿子,一早就给他配备了豪华太子天团,所以朱标的权力自开始就被无限放大,远远超出了太子的范畴,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发妻马氏。咱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草根出身,身世特别悲惨,直到后来他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郭子兴,这不但工作有着落了,参加了郭子兴的反抗元朝的红巾军队伍,而且人家郭子兴还把自己年轻貌美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马氏为人胆大心细,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贤内助,夫妻俩人恩爱有加,共同度过了很多的难关,所以在乱世当中的这份温暖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公元1355年,马氏生下了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长子朱标,当时这朱元璋的事业刚有起色,正好在外边带兵打仗呢。当他听说儿子出生了,高兴得不得了。
朱标的出生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朱标给了老朱新的生命,从此呢,他的内心就不再孤独了。有了儿子,朱元璋的事业干得更起劲儿了,他立志要闯出一番成就,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呀,等于说这朱标就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强心剂。
1364年,朱元璋终于迎来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巅峰,他在南京称吴王了,就在当天,他迫不及待的立朱标为世子,而当时这朱标也只有九岁。三年之后,朱元璋相继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政权,统一江南。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然后他也是在第一时间册立发妻马氏为皇后,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从此,这13岁的朱标就开始进入了储君培训班。他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和考验,以备将来继承大业。
并且朱元璋还把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都安排到太子府任职,这文有宋濂、李善长,武有徐达、常与春等,除了这几位元勋领军人物,还有一大批人都被安排到太子府任职,甚至还给刘伯温、文原吉等人都安排了课时,得空了就得给太子讲讲课。
其实呢,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想让朱标羽翼逐渐丰满,未来顺利接班坐稳皇位。另外呢,他还想警告自己的其他儿子们——你们的大哥朱标是唯一的太子人选,我没有换人的打算,你们也就别动什么心思了,都洗洗睡吧。
同时呢,朱元璋还想提前让朱标进入角色,他不惜让功臣们都成为朱标的人。
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他就把好哥们儿常遇春的女儿嫁给朱标成为太子妃了,一来是显示自己厚待功臣的决心,二来也是在收买人心,给朱标的团队加加砝码。没过多久啊,这常氏就给朱标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这下子朱标的太子地位就更加稳固了,这帮皇子们根本就没有人敢觊觎太子之位。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里,朱标嫡长子的身份是封建社会家族的希望,并且朱标也有了嫡长子,于是朱标大明唯一合法的继承人的身份那就是天塌下来了也变不了的。当然了,人家朱标自己也争气,虽然是在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下长大的,但他可不是传说中的高分低能,性格懦弱的无能之辈。
朱标身上几乎有着温文儒雅、仁慈宽厚、聪明谨慎、勤奋好学这些所有的优秀品质,包括对上孝顺父母,对下兄友弟恭,和这帮弟弟们相处的也都非诚和谐。
到了洪武十年,朱标22岁,学习也学的差不多了。由于朱元璋经常外出征战或者巡视各地,所以他就开始安排朱标监国,说白了就是让朱标提前先尝尝当皇帝的感觉,当时朱元璋下诏: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后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朱元璋又命群臣 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意思就是 以后这大小事儿都由太子处理,处理完了呢,再跟我说一声就行了。
从此,不到50岁的朱元璋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柜,提前过上退休生活了。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二皇帝的朱标也没得瑟,虽然手里的权力很大,但他从来不挑战父亲的权威,始终对朱元璋保持着敬畏和忠诚,不敢有丝毫的僭越。即便是父子俩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朱标也会以劝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避免和父亲发生争吵。比如在胡惟庸案中,他曾经为一些无辜或者有功之人求情,但遭到朱元璋拒绝的时候呢,他就赶紧收敛自己的言辞,后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再次劝谏父亲不要过分追究胡惟庸案的牵连者,以免伤害忠良之事。
当时朱标的劝谏的确救了很多人的命,因此他的仁慈宽厚的风格也非常符合大臣们的口味,在无形当中呢,就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并且这也证明朱标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懦弱形象,而是有策略,知进退。
除此以外,朱标有着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非常得当,比如弟弟们犯了错,出现纷争,他总会尽力调和并且结果让大家满意。虽然皇家兄弟都会存在勾心斗角,但朱标却能用他的人格魅力处理好这些关系,让弟弟们个个心悦诚服,这点确实厉害。
而朱标的心思不仅仅放在皇家和朝堂,他还非常体恤百姓,在监国执政期间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都得到朱元璋的赞许和百姓的感激。所以朱标在大明王朝上下的威望可想而知,他在大明王朝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不过遗憾的是,人们终究没有等来这个完美的太子继位。这个众望所归的全民偶像朱标突然就死了。
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朱标去陕西出差,一方面呢,是考察这西安适不适合成为新首都,另外一点呢,是为了调查秦王朱慡,因为朱慡犯错被召回了京城。朱元璋想让朱标去查一下到底怎么回事儿。
当时朱标身体本来就不太好,但是他没说,硬是从南方跑到北方,路途遥远不说,工作还是很繁重的,所以返回南京之后,朱标就感染风寒病倒了,后来逐渐陷入昏迷,最终医治无效就去世了,享年38岁。
按理说啊,这一个风寒不是什么大病,虽然在医疗条件差劲的古代也比较危险,但是对于皇室及王公大臣等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病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小病,却要了这位大明朝最有权势的太子之命。
有人说朱标长期在一种高压的环境下工作,权利大,工作量也很大,并且呢,它还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经常因为与父亲朱元璋的意见相左而劳神耗心力,最终是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活活累死的,这个说法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
朱标死后朱元璋自然悲伤不已,老泪纵横,因为他没想到朱标会死这么早,也没准备第二套皇位传递方案呀。在心灰意冷之下,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嫡长子已于公元1382年薨逝,比他爹还早死10年)。
同时,朱元璋心里也清楚,他给朱标准备的一切显然对孙子朱允炆是不合适的。于是呢,朱元璋就开始大开杀戒,把可能威胁朱允炆地位的人全杀了,最典型的就是蓝玉案,被牵连致死的得有15000多人。最终这朱元璋把朱允炆的路都给踏平了,他才走的。
不过可惜完事没有周全,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不久,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大侄子手里抢走了皇位,建立了永乐帝国,并迁都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这朱标的死亡,确实有点太让人意难平了。
完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温馨
提醒
来都来了,点个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