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同性恋不利于生殖繁衍,为何没被自然淘汰?

2024-07-11历史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综合自

zhihu.com/question/20985115/answer

01

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雄性中常有5-10%的个体有同性性行为,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发现。

19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个调查发现:2.4%的男性、1.3%的女性自认为是同性恋,而一生中有过同性间性行为或认知的高达7.1%。

而这一现象之所以能生机勃勃的存在那么久,必然是有其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学家往往将同性恋现象视为一种重要的进化驱动力。

最常见的疑问就是:同性恋不会产生后代,其基因如何得以延续? (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的生育率低,男同的生育率仅为异性恋男子的20%。)

一个必须提到常识就是,与另一个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

比如一个同性恋个体的有3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三个个体生育的每一个后代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

你或许灵光一闪的猜到了,没错,同性恋个体大都产生于多子嗣家庭。

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个体『放弃』自己生育后代,转而通过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的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

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生存策略。

首先,需要抚育的个体数量减少,现有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其次,抚育后代的个体数量增加,食物的采集量及安全保障均会增加。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生存博弈,消耗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抚养携带更多的自己基因的后代,亦或是提高只携带少量自己基因的。

但数量较多的兄弟姐妹的后代的生存几率——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完成延续基因的任务,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难说后者就一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综上,同性恋现象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性取向上的表现,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甚至是必要的一种进化驱动力。

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都曾得益于这一现象,万物也才因此更有生命力的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02

研究发现,一名男孩每多一名同母哥哥,他的同性恋概率就上升3.3%。

数据来源

成为同性恋,对这名男孩本身没有半点好处,但显然有利于他的哥哥。

如果弟弟是同性恋,那对哥哥来说,不仅少了一个竞争异性的家伙;父母的财富更有可能被有孙辈的哥哥继承;只要子女的脸长得像自己,就可以确定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弟弟的……

人们首先从非生物的角度上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是否由于父母抚养方式的差异,或者和哥哥朝夕相处,导致一名有哥哥的弟弟产生更高的同性恋倾向?

03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倾向并非后天导致。

事实上,即使同母的哥哥与弟弟没有被在一起抚养,弟弟的同性恋概率仍然会提高;而如果和自己一起被抚养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的同性恋概率则不会提高。

对此现象的一个最好解释是:男孩胚胎改变了母亲的子宫免疫环境,简单的说,哥哥在子宫中孕育时,它会通过改变母亲的子宫,提高在同一个子宫中后来的弟弟成为同性恋的概率。

当母亲在孕育男孩时,在胚胎形成早期,男孩胚胎就产生会产生一种H-Y抗原,这种抗原会进入母亲的循环系统。

在孕育下一个男孩时,母亲体内针对H-Y抗原的抗体会通过胚胎屏障,进入下一个男孩的大脑,让下一个男孩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

孕育过的男孩越多,母亲循环系统中的H-Y抗原越多,再生一个男孩成为同性恋的概率也越大

这种由同母哥哥数量所导致的同性恋,约占男同性恋总数的七分之一。

对此我的理解是,同性恋,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生物学规律: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样的竞赛从母亲的子宫就开始了。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