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中国在刚成立之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几乎掏空了「家底」,是那些经历过残酷斗争考验的革命干部前仆后继扛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在他们的领导之下积极发展地方建设,中国才逐渐拥有了富足繁荣的今天。这些地方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建设的功臣,然而他们的仕途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起落落,原安徽省委书记袁振的一生就是如此。
袁振是山东人,1917年出生,那时候清朝灭亡、军阀混战、日军又在一旁虎视眈眈,山东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那里频繁出现战争,袁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深知中国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含义。那时候他岁数小却志向大,他看到了百姓在饱受战火的荼毒,下决心长大后要参加革命,1936年时他考上了师范学校,也是在那一年他加入了共产党。
毕业之后袁振到鲁西之地担任教师,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地下党员,他一边教书育人宣传共产党思想、一边秘密发展党员。全面抗战爆发后,袁振率先在当地组建起了游击队与日军作战,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在山东一带创建了很多根据地,之后他负责民运和保卫工作,配合万里同志等人不断发展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振在抗战时期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他先后担任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等职,解放战争爆发后,他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为南下干部支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为挺进大别山做了大量的支前参战工作。袁振的思政工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考验,他的领导才能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建国后他出任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之后参与并指挥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1954年时,袁振被任命鞍山市委第二书记,主抓鞍山钢铁公司的工作,继续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添砖加瓦,他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他不但在这里创立了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还在这里创建了鞍山钢铁学院,使鞍钢的发展呈现蒸蒸日上、后继有人的全新面貌。1964年时,袁振被调到山西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这一年他47岁,离开了工作十年的鞍山。
这对于袁振来说本是一件向上进取、晋升的好事,然而随着特殊年代的到来,他经历了人生中的低谷期。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刘格平从北京开会回来后,在上级领导关锋等人的授意下策划夺权行动,1967年1月刘格平回到山西成立了领导小组,袁振等人都成为了核心成员,之后50岁的袁振参与了这次夺权行动。
当时的环境非常复杂,袁振的工作并不轻松,当山西革命委分成两派后,呈现出内部斗争越演越烈的趋势,最后惊动了中央。中央为解决山西问题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两派之首都遭到了批评。袁振作为核心成员之一也难逃其责,而这次事件也成为了他后来受到迫害的「把柄」,直到山西问题彻底解决,袁振才恢复工作,只是那时他一直要参加思想学习班学习。
特殊年代过去后,袁振的思想才得到解放,1978年他被任命安徽省委常委,等待他的是更为艰巨的工作,那就是实施「包产到户」政策。那时候不允许私人承包土地,所以想要实施「包产到户」政策非常艰难,在袁振的鼓励和支持下,安徽省小岗村的18户村民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签下了承包合同,一年后这次的承包有惊无险并且取得了喜人的大丰收。
之后有了袁振的「前车之鉴」,「包产到户」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可以说袁振是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他为安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82年时,袁振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那一年他刚好65岁,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大力支持改革开放政策,把每一项政策都落实到位,安徽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987年袁振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他在北京养老,每天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没人知道他曾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更没人知道他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一生。2013年袁振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新中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事迹会留名青史,他的奉献与改革精神值得世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