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张学良被囚50多年,死前仍有亿万家财,却为何将遗产全捐给美国?

2024-04-30历史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因病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而就在临终前,张学良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决定把自己的亿万财产全部捐献给美国。这让很多人对此迷惑不解,把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或者捐给自己的祖国都无可厚非,为什么偏偏要捐给美国?

其实,张学良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至于其中的种种原因,今天就带大家细细探究。「不抵抗」政策使张学良臭名昭著张学良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在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子承父业,成为了东北三省的统治者。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在东北疯狂挑衅,张学良担心东北军若抵御不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东北主权将会落入外人手里。于是,张学良急切地想要「背靠大树」,一是为了借助全国的力量抵御外敌,二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结束分权割据的时局。因此,在张学良就职当天,他就致电蒋介石,表示愿意更换旗帜,投靠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政府」。在张学良和蒋介石多次谈判后,最终达成一致,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号令。

然而,令张学良万万没想到的是,出于大局考虑的他,竟会使东北三省陷入了危局。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任凭张学良多次请示蒋介石,请求他下令出兵。可是蒋介石却不为所动,一直以」攘外必先安内」的理由回绝他,甚至还自信满满的告诉他,日军不必由我们亲自动手,到时候国联自会惩治他们。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听从蒋介石的指示,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然而,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东北三省在一夜之间全部沦陷,战火连天,饿殍遍地,人民群众苦不堪言。虽然说不抵抗政策归根到底是因为蒋介石,但张学良有着东北王的身份,尽管他已经依附于蒋介石,但他对于东北三省依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他没有做好决策,听从了蒋介石的话,在敌军践踏他们的土地时,他丝毫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击,这让一直相信他们的东北民众既感到寒心又痛恨,纷纷骂张学良为「不抵抗将军」。

看着那些因他们不作为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父老乡亲们,张学良实在不忍,也对他们深感愧疚,与此同时,也悔不当初听了蒋介石的话。于是,张学良便一直想要寻找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因兵谏而被称作民族英雄日军在东北得势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更变本加厉地加紧侵略进程。国人见此,纷纷呼吁国共两党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然而,蒋介石仍然无动于衷,依然指示张学良去剿共。但此时的张学良因为有了九一八事变的前车之鉴,断不会再像之前那般坐视不理。于是,他决定去找蒋介石,希望能够说服蒋介石放弃剿共,联合共党一致抗日,共同抵御外侵。可蒋介石依然冥顽不灵,任凭张学良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蒋介石都听不进去。情急之下,张学良甚至给蒋介石跪了下去,一边哭诉人民的不幸,一边叙说抗日救亡的意义,但蒋介石是软硬不吃的。

1936年12月9日,大批学生上街游行,借着纪念「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之名,不断向南京政府施压,要求他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致抗日。蒋介石不堪其扰,于是便派遣张学良去镇压学生运动,蒋介石甚至还表示,若口头镇压不成,可以开枪震慑。然而,真正到了那里时,张学良却怎么都下不去手,那些热血满怀,为了祖国的命运而不顾一切的学生,深深地鼓舞了他。自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些惨死的东北人民便一直在张学良心中挥之不去,自己一直对他们心怀愧疚。到了如今,自己怎么又可重蹈覆辙,做出伤害人民的事。于是,张学良当场对游行的群众做出了承诺,表示一周之内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张学良也确实说到做到了,三天之后,张学良便联合有同样想法的杨虎城将军,带兵挟持了蒋介石,以此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蒋介石被迫同意了这个要求后,张学良自知已经达到了目的,于是便全然不顾中央的放蒋条件,自己擅自主张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最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其实,张学良并非有意要不忠于蒋介石,而是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忠义之间,他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对人民有益的一方。当达到了让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时,张学良就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甚至为了保全蒋介石的颜面,还亲自护送老蒋。然而,蒋介石却小肚子鸡肠,对杨虎城和张学良兵谏一事,始终无法释怀。蒋介石先是派人暗杀了杨虎城,又将张学良囚禁了起来。

就在蒋介石想要杀了张学良时,这一消息传到了宋美龄的耳朵里,宋美龄对此是坚决不同意。因为张学良对于宋美龄来说,是蓝颜知己一样的存在,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互相欣赏,是彼此的精神伴侣。宋美龄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杀掉自己的知己。更何况,张学良兵谏不为权也不为利,只是为了国家大义,他的存在完全不会威胁到蒋介石。于是宋美龄就对蒋介石放下狠话说:「如果你对张学良有什么不利的地方,我会立刻离开台湾,还要将你的事情公之于众」,蒋介石听到宋美龄说出这番话后,心中不免有些忌惮,又加上觊觎东北军的厉害,最终并没有把张学良置于死地,而是把张学良幽禁在台湾,而这一幽禁,就是五十多年。爱一人,负一人张学良在被幽禁时,他的发妻于凤至一直陪伴他在身边,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名为赵四小姐的女子也陪伴在侧。

虽然他们一直对外宣称赵四小姐为张学良的私人秘书,但其实不然。当年张学良的婚姻由父亲张作霖一手包办,即便张学良有诸多不满,也难以违抗父亲之意。因此,对于大自己三岁的发妻于凤至,张学良是打心底里不喜欢。但于凤至却对张学良日久生了情,尽管心中明白张学良对自己并无爱意,也始终死心塌地陪伴在张学良身边。而张学良见于凤至温柔端庄,照顾自己尽心尽意,因此和于凤至一直相敬如宾。后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一个宴会上邂逅,两人一见如故,堪称彼此的红粉知己。即便赵四小姐知道张学良已有家室,仍然愿意与张学良长相厮守,于是张学良就她带回了家,为了不落人口舌,只好对外宣称赵四小姐是私人秘书。

于凤至虽有些不满,但也不可奈何,温和宽厚的她便与赵四小姐以姐妹相称,共侍一夫。在赵四小姐生下儿子后,于凤至考虑到孩子尚小,正是母亲在旁照顾的年纪,便说服她回上海悉心照顾儿子。随后,于凤至跟随张学良又辗转多地,继续过着被幽禁的生活。没了赵四小姐的帮助,于凤至独自一人照顾着张学良,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乳房的烂疮日益加重。张学良担心于凤至的病情,就向军统局局长戴笠申请,让于凤至出国治病。于凤至出国治病期间,赵四小姐担心张学良无人照顾,于是就把孩子托付给朋友照看,自己又重新回到张学良身边。在国外,于凤至积极参与治疗,为的是快点痊愈,好回去照顾张学良。然而,当于凤至大病痊愈,准备踏上回国的路时,却收到了张学良的来信。

张学良在信中说:「自己已有赵四小姐在身旁照顾,请大姐不要担心。在国外照顾好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便是对张家最好的恩情」。于凤至见丈夫这样说,只好打消了回国的念头。在国外悉心照顾自己正在求学的儿女们。然而,一向不缺钱的于凤至却在钱上犯了难。她当初来美国治病的时候带了一大笔钱,但由于自己治病已经花了一多半了,况且还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花销也大。如果自己再不想办法挣钱,那么她和孩子们将很难在美国生活下去。于是,于凤至去了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大厅。因为于凤至出生在一个经商的家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于凤至从小就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父亲做生意的方法。于凤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以低价买了一个不被看好的股票,却没想到,这个股价一路飞涨,于凤至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于凤至以她独特的眼光,继续深入投资,又赚了许多钱。于凤至在美国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大富婆,有了钱财,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可以称得上生活无忧,但痴情的她心中依然挂念着张学良。于凤至动用了自己的财力和地位,通过美国政府向蒋介石施压,希望蒋介石能够解除张学良的幽闭生活,还他自由。然而,蒋介石不仅没有因此放过张学良,还因此倒逼张学良和于凤至解除婚姻关系。于凤至担心如果自己不离婚,张学良会因此受牵连,于是便同意了离婚的请求。而他们二人离婚以后,张学良便立即与赵四小姐结了婚。于凤至很心寒,但却依旧无法改变她对张学良一往情深的爱。去世前她一直希望能够和张学良再见一面,可是张学良还一直处在被幽禁当中,最终于凤至也只能抱憾而终。而于凤至将她在美国打拼留下来的亿万财产,全部留给了张学良,只期盼日后能与他葬在一起。

在蒋经国死后,张学良才得以被解除软禁,当他来到于凤至的墓前时,不禁泪流雨下,哽咽着说:「生平无憾事,唯有负一人」。巨额财产全捐美国因为台湾给张学良带来了太多痛苦,所以他们再不愿回到那个伤心之地,最终选择在美国安享晚年,也正因此,对美国的一些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以至于张学良在考虑遗产的安置时,多了一个选择。对于张学良将遗产全部捐给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一事,许多人十分不解。但其实,张学良对此也是一片苦心。因为张学良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并不缺钱,若把财产留给他们,害怕他们会卷入不必要的政治纷争中,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其次,张学良恨透了蒋家王朝,断然再不回把钱捐给那个让他厌恶的地方。

而对于大陆,尽管他已经做出了弥补,但每每想到当初东北人民的惨状,他都感觉愧疚无比。因此,大陆对于他来说是不能提及的痛,他对大陆一直有着逃避的心理。除此之外,虽然张学良已不在被幽禁,但台湾方面却一直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如果自己将遗产捐给大陆,可能会使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嫌隙更深,不利于祖国的和平。更何况,张学良是个心气高的人,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前妻留下来的钱财,以他人之财,慷自己之慨,这对于张学良来说,难过心里上这一关。于是,经过综合考虑,张学良就把遗产全部捐给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那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偏偏是哥伦比亚大学,而不是美国的其他大学?

其实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唯一个设置汉语学科的大学,虽然张学良对大陆有着逃避的心理,但大陆也是他一生的羁绊。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在文物保护方面颇有建树。那么自己珍藏的古董字画,还有一些有历史的书信和日记都会受到较好的保护,以便于后人参考。纵观张学良的一生,功过终究是盖棺犹未定。他曾做错一事,负过一人,但西安事变的功绩却仍值得我们称他「民族的英雄」。【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n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