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8月,黄子澄上疏朱允炆,请他调任李景隆替代耿炳文北征。听闻消息后,朱棣哈哈大笑,对诸将说道:「李景隆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缺乏谋略和勇气,朱允炆将五十万兵马交付于他,完全是坑自己。」不久后,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折损数十万兵马,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在朱棣攻进南京城后,李景隆却摇身一变,成了永乐朝的大功臣,位列第一。那么,李景隆是不是像朱棣所说的那样坑害了朱允炆?他又为何能在朱棣称帝后名列众臣之首呢?作为建文旧臣,在残暴的朱棣面前,他是如何保全余生的呢?
「将门虎子」李景隆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与祖父李贞同时被封「曹国公」。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一家极受宠信。而李景隆虽从小在军伍训练,却始终带有「纨绔子弟」的色彩。李文忠病逝后,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大明开国勋贵中,「六公」之首李善长全家被诛,冯胜被赐死,诸子不能承袭爵位,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因罪废爵,邓愈的儿子邓镇受到李善长牵连被杀。因此,在朱元璋晚年,能与李景隆并列的「将门虎子」,只有徐达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徐辉祖。而李景隆又是朱元璋的外孙,故而朱元璋对他非常重视,大力培养。
朱元璋用培养沐英、蓝玉的方式教导李景隆。屡次派他到湖广、河南练兵,整顿军事。当时,大明与西番的关系趋于紧张,朱元璋就安排李景隆掌管西番茶市、马市,锻炼他与外族沟通的能力。而在朱允炆册封皇太孙后,李景隆加封太子太傅,掌管左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是明朝极为重要的军事府第,分领京城、浙江、山东、辽东,大明五分之一的兵马受到他的节制。可见,朱元璋不仅极为器重李景隆,更将他作为护卫皇权的屏障留给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听信齐泰、黄子澄的劝说,力主削藩。当时,朱元璋在世的儿子中以燕王朱棣年龄最长、实力最强。朱允炆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术,分割、包围、压缩朱棣的势力范围。因此,朱棣的同母弟弟、驻守开封的周王朱橚就成了首个被削藩的对象。作为朱允炆的近臣,李景隆对此事当仁不让。由于李景隆常年在河南练兵,故而再次路过开封时,并未引起周王朱橚的警觉。在包围周王府后,李景隆迅速捉拿周橚,将他贬为庶人,流放云南。李景隆毫不费力地拿掉朱橚,大有当年朱棡擒杀蓝玉党羽的风采。因此,朱允炆对他更为看重,将他比作「定国基石」。
连战连败的大将1399年,朱允炆逼死湘王朱柏后,朱棣终于在北平起兵「靖难」。朱允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杀掉四叔朱棣,如今他谋逆造反,恰好中了他的心意。故而,朱允炆调遣老将耿炳文,北上征讨。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硕果仅存的老将之一,他虽是开国名将,却更擅长防守。耿炳文大军抵达真定后,就遭到了朱棣部下丘福、张玉的轮番进攻,不得不转入守势。耿炳文守住了朱棣的疯狂反扑,却让坐镇京城的朱允炆大为不满。一向寻求速战速决的朱允炆将此次作战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耿炳文的保守,因此他迫切渴望换上一位善于进攻的统帅。当时,名气与实力并存的人选并不多,只有郭英、徐辉祖和李景隆。郭英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并不适合担任大军统帅。徐辉祖虽效忠朱允炆,可他毕竟是朱棣的小舅子,裙带关系扯不清。而李景隆为人忠义,又有练兵经验,且曾兵不血刃地拿掉朱棣的弟弟朱橚。因此在朱允炆看来,李景隆是取代耿炳文的合适人选。
1399年8月,朱允炆极为倚赖的两位文臣黄子澄、齐泰也纷纷上疏,请求他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改变被动防守战略,转而寻求进攻,彻底消灭朱棣叛乱。随后,朱允炆将五十万大军托付给李景隆,命他为大将军,北上平叛。临行时,朱允炆亲自为他送行,以此激励李景隆战场杀敌。然而,听闻李景隆挂帅后,朱棣却哈哈大笑,对诸将说道:「李景隆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不熟悉兵事,骄傲自大且缺乏勇气和谋略,朱允炆将他派上战场,是自坑矣。」朱棣与李景隆同龄,自小一起玩耍,对他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在朱棣眼中,李景隆远不像外表那么强悍,他是典型的「外强中干」。因此,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后,朱棣就一反常态,留下朱高炽防守北平,自己则北上大宁「招兵买马」了。当时,朱棣将北平城内的精锐尽数带走,只留下老弱病残跟随朱高炽守城。李景隆麾下50万大军围攻北平城数天,每次都被朱高炽击退。而都督瞿能费尽全力攻打张掖门,在城破门开之际,李景隆却因嫉妒瞿能的功绩,下令撤兵休整,放弃了突进北平的机会。
围困北平两个月,李景隆始终未能跨越城门一步。在朱棣从大宁招揽八万精骑归来后,李景隆又不顾人马疲惫,执意与朱棣会战郑村坝。然而,大宁精锐骑兵常年在塞外作战,远非李景隆部下能比。经过张玉的连续冲锋后,李景隆大军瞬间崩溃,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此战后,李景隆不仅没有受到惩罚,朱允炆反而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各部节制」,无法完全听命于他。因此,朱允炆又赐李景隆「黄钺弓矢」,专事征伐,并调遣郭英、吴杰等,统兵60万,再战朱棣。然而,白沟河一战,李景隆再次让朱允炆失望了。此战李景隆输得更惨,折损了十几万兵马,单骑逃回德州。李景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战败,致使朱允炆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征讨朱棣,不得不由进攻转而防守。而朱允炆终于看清李景隆「纸上谈兵」的本事,下令将他召回,不再委以军务。
靖难首功之臣回到京城后,李景隆就遭到了朝臣的疯狂攻击。推荐他担任大将军的黄子澄率先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可是,朱允炆并未怪罪于他,反而力排众议,保住了李景隆的爵位和性命。1402年,朱棣打过长江,兵锋直指京城。御史叶希贤、方孝孺等再次上疏,恳请朱允炆杀掉李景隆,给将士一个交代。可朱允炆不仅不许,反而派遣李景隆、茹瑺、王佐三人前往朱棣营中,请求划江而治。五月,朱棣拒绝了朱允炆的请求,对京城发起进攻。一向受到朱允炆信赖的李景隆却联合谷王朱橞秘密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城。随着皇宫大火,朱允炆消失不见,耗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然而,在封赏靖难功臣时,李景隆竟力压丘福、朱能等名将,成为首个封赏的对象。他的爵位不变,加封太子太师、右柱国,俸禄还增加了一千石。而在朱棣称帝后,李景隆在朝堂上也位列第一,俨然已是「靖难首功之臣」。可是,李景隆毕竟是建文旧臣,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而那些浴血拼杀四年才得到封赏的将领又对他极为嫉恨。因此,李景隆的高位坐得并不舒坦。周王朱橚率先诬告李景隆「贪污受贿」,朱能说他「图谋反叛」,郑赐骂他「心怀不轨」。在遭到朝廷重臣的不断攻击后,朱棣也将他踢出「靖难功臣」,罢免了李景隆的右柱国职位。然而,仍以「曹国公」身份在家安享晚年的李景隆并不能让众臣满意。他们仍是不断上疏,将「无君臣之礼」、「密谋造反」等一系列罪名扣在李景隆的身上。最终,朱棣不胜其扰,褫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圈禁在家。1424年,备受欺辱的李景隆也曾做过反击,他绝食十日相抗,可最终没有必死的勇气。不久后,李景隆在负屈衔冤中病逝。李景隆死后,朱棣痛斥道:「懦夫,死了很多次,这一次终于死了。」【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