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宗迪
这些怪物你都在动物园里见过
【山海经】那些所谓怪物指的是什么动物,证明这本书并非怪物志,而是一个博物志。下面我就不用卖关子了,我把左边放文字,右边放图画,大家一看就明白。
▲ 猾褢:狗熊
【南山经】说:「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尧光之山上有种野兽,样子长得像人,长着跟猪一样的鬃毛,住在洞穴里面,冬天要冬眠。这一看就是黑熊。黑熊会像人一样站立,所以说它「其状如人」。东北的狩猎民族鄂伦春、鄂温克等,非常崇拜熊,他们依然把熊想象成人,敬若神明。
▲ 䱱鱼:水獭
再看一种,【中山经】:「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tí)鱼,状如蜼( zhōu wèi )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洛水中有一种鱼叫䱱鱼,长得像猴子(蜼)一样,长着长长的脚指头(长距),脚心是白色的,喜欢把手对一块拍巴掌(足白而对),这就是水獭。水獭不是鱼类,但水獭它生活在水里面,所以古人把它称为鱼。水獭长得确实跟猴子体型、颜色都很像,它的指头非常长,因为它生脚蹼,并起来显得它的指头很长,它的巴掌是白色的,经常双手合十,像是拍巴掌的样子。由此可见,古人的观察是多么细致而准确。我们知道水獭喜欢吃鱼,它捉了鱼吃不了会摆在河岸上,又因为它喜欢双手合十拍巴掌,古人看它经常对着捕获的鱼双手合十,就误认为它在向鱼做礼拜,所以古书中有「獭祭鱼」的说法。小朋友都知道日本非常有名的一个怪物叫河童,河童的脑袋中心不长毛,它喜欢把水边的人或者动物拖到水中去,河童其实就是从水獭演变过来的,最早就记录在【山海经】里面。
▲ 天狗:狗獾或果子狸
日本的很多怪兽都源于【山海经】,日本动漫里还有一种怪兽叫天狗,天狗特别可怕,古代日本天皇每年都要举行仪式祭祀天狗,天狗也是源于【山海经】。【西山经】说:「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这种动物名叫天狗,可能长得跟狗很像,它的脑袋是白色的,很可能是狗獾,狗獾脸上长着白色的毛,四川人就称狗獾为天狗。但书中说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也可能是果子狸,果子狸的脸上也长着白毛,而且长得很像狸猫。不管它像狗獾还是果子狸,天狗肯定是一种现实中的动物。
总而言之,【山海经】这本书根本不是一本怪物志,它里边的那些所谓怪兽,不是古人胡思乱想出来的一些怪兽,这本书是一本地理博物志,真实记载了中国各地山峦河流里面各种各样的野兽、鱼类、鸟类还有植物,它是古人基于实地考察而真实记录、细致描写的一本书,它实际上是一本自然科学书,包含非常丰富的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药物学,还有矿物学甚至天文学知识,堪称华夏民族的一本非常宝贵的科学典籍。我们今天把它看成怪物志,看成神话,其实是把它的价值大大贬低了。【山经】的最后一段结语讲得非常清楚,它就是在做一个国土的自然资源调查报告:「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当时的考察者跋山涉水,一共走过五千三百七十座山,一共走了六万四千五十六里路程,这些地方都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居地),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五种宝藏,大概指金木水火土五类,因为这山上有宝藏所以才被记录下来,而其余的小山还有很多,但没有什么资源,所以就没有必要记了。
它下面接着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天地之东西两万八千里,南北两万六千里,这是他们考察的地域范围,出水之山指在河流上游的山,共分布在八千里范围内,河流下游的山也有八千里,产铜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产铁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古人特别重视铜矿铁矿,因为金属是古人重要的战略资源。【山海经】除了记录铜矿、铁矿之外,还记录了很多金矿、银矿、玉矿、水晶矿、丹砂矿等,所以它是一本非常丰富的地理资源志,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国土资源调查报告。
【山海经】与博物志
我们说【山海经】是博物志,实际上现在也有博物志,现在我们的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博物志,但是现在不叫博物志,而是分门别类了,分别叫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矿物志、中国药物志等。我们既然说【山海经】是博物志,那么,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把【山海经】跟现代博物志对比一下,看它们记录的内容、结构、体例是否有继承关系。实际上,【山海经】的内容结构跟现在的博物志一脉相传,【山海经】虽然简单,只有几万字,现代的动物志、植物志往往都几十卷、上百卷,但是它的内容、结构是一脉相传的。博物志需要具备这样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说明某种事物的名字;其次,分类,因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浩如烟海,为便于掌握,需要把它分门别类;第三,描述,说明这种草、树或野兽长什么样子,就要对其形态、习性进行描述;第四,产地,你要让人知道去什么地方去找这个东西,所以博物志要记录产地;第五,用途,说明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途,比如作为食物、药物、建筑材料等等,博物志无非包括这五类内容,即名称,分类,形态,产地,用途。那么,我们看【山海经】的博物记载体例是否符合这一点,我们以【山海经】第一条为例,「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这是它的地理位置,说明了物产的产地,在靠近西海的招摇之山;「多桂,多金玉」,这座山产桂树、黄金、玉石,桂树、黄金、玉石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一般人都知道,所以这里无需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下面接着具体记载这座山上特有的一些动植物,因为是这座山上特有的,一般人不了解,所以就需要把这种东西的名字、长相、用途一一加以介绍,祝余、迷榖和狌狌就是这山上特有的,「祝余」、「迷榖」、「狌狌」,这是它们的名字。其次看分类,现在的博物志分类非常细致,所以现在的博物学干脆被称为分类学,包括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门、纲、目、科、属、种层层细分,划分非常细致,但是古人的分类很简单,一般分为草、木、鸟、兽、虫、鱼、蛇几类,这条说,「有木焉」、「有草焉」、「有兽焉」,这就是分类,说明这个东西是草类、木类、兽类,其他地方还会说「有鱼焉」「有鸟焉」「有蛇焉」,这都是分类。在这句话之后,【山海经】会描述这种草、木、兽的长相和习性,这就是描述,祝余「其状如韭而青花」,迷榖「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狌狌「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这都是描述。最后是用途,【山海经】记载的各种动植物,几乎全部都是有用的,都说明了用途,祝余「食之不饥」,迷榖「食之不迷」,狌狌「食之善走」,就是用途。总之,我们把【山海经】的记载,按照博物志的体例,可谓面面俱到。【山海经】就是按照博物志的体例,按部就班地记录了480多座山出产的各种动物、植物、矿物,一一说明其名称、类别、形态、用途、产地,就是一部典型的地理博物志。
▲ 【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刘宗迪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山海经】中的药物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山海经】第一条的这几种物产,那么,这一条记载的这几种草、木和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先看祝余草,其状如韭而青花,它的叶子长得像韭菜一样,它的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充饥,这种草是现在中医经常用到的一种草药,叫麦门冬,麦门冬的叶子就像韭菜,它的花是紫色的,古人对颜色的定义跟现在不太一样,紫色跟青色很近,所以书中说它开青花,麦门冬的块根含淀粉量很高,可以煮熟了吃,古代如果遇到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就去挖这个麦门冬的根吃,明代一本书叫【救荒本草】,记录了很多可以用来救荒的野草野菜,其中就有麦门冬。这个草为什么叫祝余?这个名字背后有故事。「祝」就是祝颂、祈祷的意思,向神祈祷叫祝,「余」就是剩余、多余的意思,「祝余」意为祭神的剩余物。麦门冬还有一个名字叫禹余粮,禹就是治水的大禹,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吃带的干粮,干粮的渣渣掉在地里面,后来就变成麦门冬。因为古人觉得麦门冬可以吃了充饥,让人度过荒年不会被饿死,就认为这是大禹爷爷的恩赐,所以就把它称为禹余粮。【山海经】把它称为祝余,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再看【山海经】第一条记的这个树,叫迷榖,「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榖就是构树,迷榖就是构树的一种。构树在中国很常见,南方北方都有,它的叶子阔大,春天开花夏天结果,但一般人往往分不清它的花和果,会把它的果实误解为花朵,构树的果实是橘红色的,果肉像花瓣一样呈球状向四方放射,就像一个小太阳,所以书中所「其华四照」,虽然也把果实误解为花朵了,但说其花四照,花瓣像光芒一样向四方放射,却形容得很到位。
再看它说的那个怪兽,这个怪兽大家也就不用多说了,「狌狌」就是猩猩,「狌」是「猩」的异体字。书中说狌狌「伏行人走」,我们现在把慢走叫走,把跑步叫跑,但是古人把慢走称为行,把快走、小跑称为走,猩猩慢走的时候是四肢着地爬行,跑的时候是倩碧拄地直立起身子像人一样跑,这就叫伏行人走。因为猩猩跑起来大步流星,所以古人相信吃它的肉也会变得善于奔跑。
大家看【山海经】记录的草木鸟兽,都说食之如何如何,都是可以吃的,所以有人说【山海经】是一部怪物食谱,世界上没有怪物,怪物更不能吃,【山海经】记载的东西既然都说明可以吃,表明这些东西是古人亲口吃过的,因此肯定是现实存在。不过,【山海经】并非食谱,它是药谱,吃了那些东西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主要是为了治病,它实际上是中国第一部草药书。我们都知道,【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本草药物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山海经】比【本草纲目】要早多了,它成书于周代,所以这本书比【本草经】更珍贵,它保存了中国上古先民非常丰富的用本草治病的医学经验。
这是【山海经】记载的几种植物药,第一种是刚讲的祝余,食之不饥。第二种叫萆荔,萆荔长得也像韭菜,喜欢长在石缝和树木下面,大概也是麦门冬之类的草,吃了可以治疗心痛病。第三种草叫蓇蓉,食之使人无子,可以用来避孕,这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第一种避孕药。为什么蓇蓉可以避孕?因为它「华而不实」,光开花不结果,所以古人认为吃了也会跟它一样光开花不结果。第四种,荣草,它的叶子像柳树一样,它的块根像鸡蛋一样,吃了可以去风。第五种,嘉荣,能长一丈多高,开红色的花,长红色的叶,也是光开花不结果,吃了可以治疗惊悸的毛病。第六种,鸡谷,它的块根也长得像鸡蛋一样,味道又酸又甜,吃了利于人,对身体有滋补作用。这些都是草药。
【山海经】记录的这些草药究竟有什么植物,其中有很多我们今天不知道了,因为它距今太远了,植物的名字变了,书中的描述也难以一一落实。不过,其中有些今天依然可以考证,比如上面提到的最后三种,荣草、嘉荣和鸡谷,我就可以断定,它就是今天常见的天麻,天麻不仅可以当药物,而且因为它具有滋补作用,所以常用来炖鸡汤、炖排骨,大家都知道四川的天麻特别好。【山海经】说嘉荣吃了可以祛风,今天中医确实常把天麻作为祛风的药物,比如治疗偏头痛、关节痛等。我们看【山海经】的描述,能不能跟天麻对上。嘉荣「其叶如柳」,天麻的花和叶子呈穗状,确实像柳絮一样,「其本如鸡卵」,天麻的块根是椭圆形,所以说它像鸡蛋。因为天麻长得像鸡蛋,又可以吃,所以又被称为鸡谷。天麻从地里冒出来,孤零零的一根杆,可以长很高,所以书中说「其高丈余」,天麻一长出来就开花,它的花穗是红色的,所以说它「赤叶赤花」。因为古人觉得天麻只开花不长叶,所以叫它荣草、嘉荣,荣就是花的意思。【山海经】的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最晚在3000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天麻的药效和滋补作用了,把它视为一种珍贵的药物。
【山海经】用简洁的文字,明晰的体例,精确的数字,如实记录了四百多座山峦,三百多条河流以及生活、蕴藏于这些山峦河流中的百余种野兽,百余种飞鸟,百余种草木,几十种水生动物,近百种矿物,二百余种药物,并细致入微,绘声绘色地记载了这些草木鸟兽,金石矿藏的产地,形状,习性,功用和它的一些灵异作用,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自然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部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确实是一个宝库,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怪兽志,那是大大低估了这本书的意义跟价值。
为什么我们一般人会把它看成怪兽?就是我刚说的,因为我们缺乏博物学知识,读不懂古人的博物学语言。我们知道造物主、大自然不会造怪兽,自然界中没有怪兽,古人也不会平白无故、闲着没事地编造一些怪兽,所以【山海经】中也没有怪物。我们把【山海经】视为怪兽志,把里面的动物当成怪兽,是因为我们觉得古人无知、缺乏自然知识,因此只能去胡思乱想、瞎编乱造,其实,与其说是古人无知,还不如说我们现代人无知。实际上,古人对自然界的了解,远远高于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现在的大学生、博士、教授的自然知识,也比不上一个古代的农民,当然更比不上古代的猎人,他们天天在自然界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所以我们不能蔑视或者低估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怪物既非产生于造物主的恶作剧,也非产生于古人的胡思乱想,而是因为我们与古人之间在语言、知识和文化传统上的断裂,古人的语言和知识我们现在听不懂了,让我们无法理解古人那些原本朴素的话语,将他们所讲述的原本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误解为怪物。
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你们看这个讲座的消息和海报,你们在心中可能期待我讲【山海经】的怪兽多么荒诞古怪,多么匪夷所思,你们可能对今天的讲座充满了好奇,现在你们听我讲过以后很可能会大失所望,你们没有看到怪物,而看到穿山甲,看到了鱿鱼,看到了熊跟狗獾,可能大家会立马觉得【山海经】这本书顿时就索然无味了,不再那么有趣了,我把本来魅力无穷的书给去魅了。但是,在我看来,【山海经】这本书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它的猎奇性,这本书本身富于魅力,是因为它保存了我们上古先民非常丰富的自然知识,如果你真正把这本书读懂了,你会发现古人眼中的自然界,那些鸟兽草木多么丰富多彩,多么生动有趣,当然书中也有鬼也有神,它记载的很多山上住着鬼神,那些鬼神也是古人真实的信仰,是源于他们对大地山川、风雨雷电真切的敬畏心理。所以,我不是给【山海经】祛魅,而是给【山海经】复魅,恢复这本书本来的魅力。
(本文据2024年3月16日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尚读沙龙】讲稿整理。)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访问全文。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