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海外

耀中耀華教育網路|92年堅守初心,做面向未來的教育

2024-06-20海外

三代耀中耀華人要對得起每一個家庭的信任,將教育強國的初心延續下去,將教書育人的責任延續下去。

本文原載於【留學】雜誌總第245期

文_劉煜

編_李嘉祺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正深陷內憂外患的泥潭,眾多有識之士開始探尋救國之道。年僅16歲的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創辦了第一所耀中耀華學校, 以「光耀中華」為初心,踐行教育興國之理想。 曾楚珩女士躬身入局,悉心經營,92年結下累累碩果, 她對教育的熱忱深深地鐫刻在每一位耀中耀華人的心中。

20世紀70年代,曾楚珩女士的女兒陳保瓊博士繼承母親的教育意誌,並開始探索如何將西方教育新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使國際教育能中西融合。

1965年入學的耀中學子的學生證和成績報告表

1993年,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以下簡稱上海耀中)落地水城路11號,成為 上海首所獲批的獨立國際學校。

如同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展現出的包容與智慧,上海耀中在過去的30年間營造了 自由、開放、多元的教育氛圍。 其融匯東西方文化精髓的教育體系,吸引了無數在上海的外籍及港澳台家庭子女前來就讀。學校的六大校舍坐落於浦西和浦東的黃金地段以及臨港新片區, 是上海最大的國際學校之一。

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浦西校區幼教部)

5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裏,我們參觀了上海 耀中校區。陽光灑滿校園,學生們在戶外運動場和遊樂區自由地奔跑嬉戲。不同膚色、發色的孩子們在一起交談嬉笑。

經過教室時,看到正在上課的學生們松弛而又熱烈地在與教師進行著課堂問答和討論。在教室外的走廊裏,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墻上貼著很多中英雙語的【論語】經典名句,以及 隨處可見的大量英文和中文書籍。 學生們在休息時間可以隨時坐下閱讀。而那些陳列於校園各處的藝術作品,更是展現出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YCIS Shanghai) 學生

這裏有一種獨特的國際融合感,以及生機勃勃的朝氣。

01

92年,傳承教育的力量

教育作為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重要基石,承擔著傳授知識、技能、文化,以及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的重要責任。 2024年,正值耀中耀華成立92周年 ,歷經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更叠,耀中耀華教育體系日趨成熟,而促使其穩固發展的根基是整個家族對於教育事業的恪守與篤定。

參訪上海耀中的途中,筆者與 耀中耀華教育網路副行政總裁(K-12教育)陳昕生博士 進行了深入交流。

作為家族中的第三代教育人,陳昕生在年少時便受家裏的影響,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小時候,奶奶(曾楚珩女士)會給我和姐姐講述三、四十年代辦學的艱辛。那時候社會動蕩、物資匱乏,學校校舍幾經遷移。 其間,還有很多家庭因遭遇變故而陷入經濟困境,學校便對這些學生免除了學費。 但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奶奶仍然初心不改,一直堅守著這份教育事業」。

飲水思源,不忘桑梓。耀中耀華在建校伊始就設定了教育願景, 致力於以教育興國,為國家培養下一代人才 ,將全人教育付諸實踐,共同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樣的目標驅動使得整個團隊長久以來保持著對教育的執著和責任。

「家人們一直都支持我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從未要求過我一定要回到學校從事教育行業。」即便如此,也許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影響,陳昕生還是在教育與政治兩個專業中選擇學習了教育專業。 2013年,自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後,陳昕生加入了耀中耀華大團隊 ,開始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耀中耀華副行政總裁陳昕生博士、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瓊博士、副行政總裁陳麗生博士(從左至右)與「校長婆婆」曾楚珩女士紀念銅像合影。

02

融東西文化為「一杯茶」

國際學校在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連線國內外教育資源的橋梁角色,但 如何將中西方教育完美融合,如何建立中國孩子的文化認同感 等問題困擾著不少國際教育者。

2004年,在德國舉辦的國際教育聯盟會議上,耀中耀華教育網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瓊博士重點提出 「國際」不等同於「西方」 ,並闡述了 「融匯東西文化」 的獨特國際教育模式。

她將國際教育比作中式和西式兩把茶壺中承載的不同的茶, 耀中耀華要做的便是將兩把茶壺裏的水完美地融合為一杯茶。

上海耀中浦西小學部學生在課間運動

筆者在與陳昕生博士交流時,她也著重強調中西方教育理念融合的重要意義:「 國際教育並非‘拿來主義’,它不應該僅僅是將一個西方國家的課程直接引入中國進行教學那麽簡單。 真正的國際教育應該相容東西方文化,包括語言。我們既要讓中國學生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強烈的身份認同感,精通中英雙語,尊重和欣賞其他多元文化。

同時,我們也致力於使外籍學生不僅精通中文,還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文化。 他們未來將成為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樣,國際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全球視野的國際公民。」

外籍學生透過多樣的課程活動了解中國文化

「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很多國際學校裏英文課程占比較高,中文僅作為一門普通的語言課程來教授,時間占比很小。這導致很多孩子只學到了中文的皮毛,而對中文和中國文化並沒有深層次的認知。」 陳昕生表示,接受國際教育並不應當以弱化中文學習為代價。

語言是認知文化的最佳渠道, 我們幫助學生學習語言,不僅追求日常無障礙交流,更鼓勵他們在第一和第二語言上都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成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者。 經過在耀中耀華多年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將至少掌握中英兩種語言,並具備使用這兩種語言進行學習的能力。同時,他們還會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包括外籍學生在內,都會對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透過陳昕生堅定的眼神,筆者看到了至今仍火光熠熠的「光耀中華」初心,以及帶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共融共通的大愛之心。

學子們在課堂上

上海耀中有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與地區的教師和來自近50個國家與地區的學生, 可謂是一個小小「聯合國」。

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為英語,但中文的學習卻貫穿學生日常的點點滴滴。除了每日固定的中文課之外,學生們還透過其他多樣的課程活動,如每周的中國研習課,深入探究中華文明的精髓;透過「中華經典五分鐘」環節,領略古代詩詞歌賦的魅力;更有雙語計畫式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使用中英兩種語言去探索和學習知識。

在這裏,中文學習不再是單一的課堂講授,而是與學校課程的各個方面緊密結合。 這種學習方式會讓學生在學術語言能力方面得到極大發展。2023年,上海耀中有超過80%的畢業生獲得了IB雙語文憑,這些畢業生在對中英兩種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都達到了第一語言的水平。 而全世界每年獲得IB雙語文憑的學生比例僅為24%左右。

此外,學校課程中還融匯對世界多種文化的了解、欣賞和思考,並有「中國教室」和「世界教室」這樣的校外教學活動帶學生們在行萬裏路的同時, 認識中國、認識世界。 這種持續的語言和文化學習,不僅令學生們能自信和自然地使用雙語學習和交流,也幫助學生形成開放且多元化的全球化視野,以更包容的心態成為完整的人。

外籍學生學習了解中國文化

03

面向未來,為學生展開無限可能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也不例外。當今國際教育面臨著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外部因素的挑戰,同時還面臨著傳統教育方式與創新教育方式的碰撞。面對諸多的挑戰和不確定的未來,耀中耀華如何能一如既往地堅守初心,做好高品質的教育?

「這90多年來,遇到困難和變化都是常態,我們一直在堅守,也一直在創新。」 陳昕生博士以今年新成立的耀中耀華未來教育部為例回應了這個問題,「 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 與其焦慮於無法預測的未來,不如幫助學生具備步入更廣闊的世界所需要的技能和品質,讓他們有能力探索無限的可能性。

筆者訪校,聆聽校區文化介紹中

為此,我們設立了 未來教育部 ,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前沿科技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們走出教室,走入真實的環境,在科學家、行業專家和教授的指導下,接觸廣博、前沿的知識。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和探索熱情,同時也會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能力,例如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跨職能部門溝通協作的能力,以及透過請教專業人士或借助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此外,得益於耀中耀華龐大的教育網路,學生還可以透過‘耀中耀華元學堂(YCYW Meta)’這一協作混合學習模式,在教師和外部專家的指導下,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與來自多個耀中耀華學校的學生一同進行科目學習。 這樣的學習方式突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學習者的多樣性 ,因而在課堂上我們能看到更多思維的碰撞和創新的火花。」

課堂上熱烈的討論,思維的火花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耀中耀華的學生們已經在未來教育部的帶領下, 前往現代化國際醫院,透過短期學習,完成醫學檢查和實驗,並利用人工智慧解決醫療案例;

在粒子物理大師課上,透過基本粒子實驗,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家探討交流;

親身設計、建造自己的水下機器人,並在測試和操縱機器人的過程中,感受深海勘探現場的魅力;

在校園裏建立起一座「智慧農場」,自己收集數據,布局管道,用人工智慧輔助編程來控制閥門……

這些在真實世界中的探索和學習讓學生領悟到了書本上理論的意義,同時,在理論實踐中被喚起的好奇心將驅動他們自發性地去探究更多,然後向更高遠的目標發起挑戰。在嘗試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會強化橫向思維,在不同學科中建立關聯。這些能力都將幫助他們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在未來教育部的教學計畫設計上,我們還與世界頂尖的高等學府和研究院合作, 讓我們的學生在申請大學之前,有機會沈浸式地體驗他們所感興趣的專業領域。

例如今年4月,我們就有一批有誌於在大學期間攻讀工程和物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參加了耀中耀華與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共同策劃的深度科研學術計畫。而在剛剛過去的5月,我們另一批計劃申請藝術與設計專業的高中學生在同濟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建築設計計畫,並向專業評審做了匯報和展示。」

說到未來教育部,陳昕生博士興奮地滔滔不絕,「今年暑期,我們還將與中科院的教授及其他機構合作,帶著學生跨越中國南北五個城市,在不同領域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沈浸式的學習挑戰。 學生們將在火星艙內觀察生命,在沙漠戈壁挖掘恐龍化石,在張家界學習主題公園商業營運,在深圳基因研究室裏探索AI運用和基因科學,在香港探究酒店和旅遊管理。 我們還在與上海天文館攜手共同開發天文課程。這一課程將巧妙地融合科學、人文、藝術等方面,希望激發學生對無盡星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讓他們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領略宇宙的奧秘。」

小提琴是耀中耀華學生在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必修課

要讓學生們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除了讓他們學習學術知識和技能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心’ ,」陳昕生繼續補充道,「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品格培養,這是學校和家庭最重要的共同責任。盡管今天的科技飛速發展,人類的智慧好像受到了人工智慧的挑戰。

但是像共情、良善、尊重、勇氣這樣的優良品質,才是推動世界往更穩定和更永續發展方向去的動力。 知識和技能都只是工具,這些工具會如何被使用,對社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這就要看使用者是否具備良好的品格了。我們將品格培養滲透在整個課程的方方面面,以幫助學生們在應對未來挑戰和在未來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體育與健康亦是耀中耀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04

教育是「長期主義工程」

「進入好的大學難道人生便圓滿了嗎?進入世界頂尖名校並不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 陳昕生認為,教育是長期主義工程,不需要生產完全一樣的「標準化產品」。

不少家長與學生用 「健康」 一詞來形容耀中耀華,在這個速食式、工業化盛行的時代,「健康」反而頗具深意。 人們把關註點過多地放在了出成績、論排名、拿名校offer上,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對人品格的培養。 而教育的價值也並非僅僅體現在學術成就上,更在於它如何塑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幫助他們在面對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時保持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的能力。

陳昕生強調, 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等。 進入大學僅僅是人生中的一個小階段,而培養孩子具備受益終身的品格和技能,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走過92年的歷程,從最初的一所學校,到如今覆蓋多個國際城市的教育網路,耀中耀華不僅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和創新,更重要的是, 這個由教育家創辦,並由教育家們傳承和管理的教育機構始終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願耀中耀華之精神,薪火相傳,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45期

編輯: 李嘉祺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台

聯系我們

後台私信聯系留學君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