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懂生活的人,早把人生調成了「飛航模式」

2024-03-02情感

紀錄‍‍‍‍片【人間世】裏有一句話:「中年人就像一根蠟燭,兩頭都在燒。」

的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都落在中年人的肩上。

人到中年,無論是誰,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當內心煩躁、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遮蔽掉一切外界的幹擾,開啟人生的「飛航模式」。

白巖松曾說:「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左右。」

有時候,真正擊垮我們的,往往是來自外界的噪音。

心理學上有一個 效應,叫作「巴納姆效應」。

它是指人們很容易受到周圍資訊的幹擾,當用這些外在的評價來審視自己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

如果我們不能遮蔽這些外界的噪音,專註自己,就很容易陷入「巴納姆效應」的陷阱:

自己的情緒,被別人的喜怒哀樂控制;

自己的節奏,被別人前進的步伐影響;

自己的意見,被別人強硬的態度左右……

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台電腦,那麽這些雜念和幹擾,就侵占了我們太多的記憶體。

久而久之,自然感到執行卡頓,疲憊不堪。

一位曾患有抑郁癥的媽媽,因為家庭事業矛盾不斷,幾度崩潰。

當她陷入低谷時,在女兒身上,看到了問題的解答方式。

有一次,老師當著她的面,斥責女兒:「校服不穿,你買來幹什麽?」

沒想到,女兒淡定地說:「老師,對不起,我和媽媽今天都忘記了,明天一定記得穿。校服是你讓買的,買來是為了穿。」

不卑不亢、邏輯縝密、有理有據。女兒離開學校後,也完全沒有被影響心情,這件事就此揭過不提。

家裏的長輩把氣撒在女兒身上時,女兒說:「奶奶你不開心應該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懲罰我是不會讓你開心的。」

說完就自顧自地繼續玩耍,完全無視屋內的低氣壓。

女兒從不因別人的刁難而自我內耗,小小年紀,就把生活的審判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和女兒的相處,也將這位媽媽慢慢拉出深淵,她發現: 原來,劃清自己和外界的界限,鈍感一些,生活也就輕松一些。

李筱懿曾說:「內心強大,能有所建樹的人,遮蔽力都很強,早早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

太過在乎外界的聲音,往往會忽視自己的內心。

此時,不妨試著開啟「飛航模式」吧。

梳理清楚自己的人生,給生活做做減法。

不在意,不顧慮,不內耗。

在大千世界裏,保有自己的一個小世界。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麽,自己是誰,自己想成為誰,比什麽都重要,這些要比別人如何看待他更重要。

別人的看法終究只是別人的看法,自己邁步的方向,才是靈魂最終的歸處。

孔子稱贊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角斯特瑞克蘭德,正是這樣一個忠於心之所向的人。

斯特瑞克蘭德曾是一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收入穩定,工作體面,家庭美滿。卻在40歲,選擇放棄社會地位,名譽財富,前往巴黎追求藝術夢想。

周圍人對他的行為,或嘲笑,或不理解,他全不計較。他不為功成名就或物質報酬,也不在乎最後的結果,只為心中對於藝術的熱愛。

這個過程是艱辛孤獨的,但他心中是無比愉悅快樂的。

他說:「我必須要畫畫,這由不得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落了水,他遊泳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從水裏掙紮出來,不然就得淹死。」

身患重病,雙目失明,他依然畫筆不輟,在生命的最後,獻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型壁畫。

於斯特瑞克蘭德而言,充滿六便士的現實世界是枷鎖,世界的紛擾與他人的批判,都不足以讓他駐足停留。

那個使他落魄的夢想,才是拼盡全力也要追逐的月亮。

蔡崇達讀完這本書後說:「這本書讓我明白,如果我一輩子不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的話,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開心。」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違抗內心的聲音,就相當於背叛自己。忠於靈魂的方向,才能收獲真正的快樂。

【無聲告白】裏有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妨試著開啟「飛航模式」,專註於當下,聆聽內心的聲音。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感觸頗深:

兩個生活在貧瘠山村的年輕人,不甘心一輩子留在村裏,想要去大城市過上體面的生活。

一個夢想著發大財:把山貨賣出黃金價,在山洞裏發現寶藏,或是天上掉餡餅,於是整天遊手好閑。

另一個是位木匠,他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木工活,每天早出晚歸。

夢想發大財的年輕人經常譏笑木匠,嫌他呆頭呆腦。

木匠不理他,只管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晃十多年過去,木匠的手藝越來越好。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後來,一個城裏人看中了木匠的手藝,他們合夥開店,做出的家具在城裏大賣。

沒過幾年,木匠就在城萊恩了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那個只想憑空發大財的年輕人,還在山裏做著他的美夢。

正如【勸學】中所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成功的背後,是鍥而不舍和精益求精。

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下「笨功夫」。

深耕自己,是為未來的人生造勢。

1982年,作家路遙的小說【人生】被改編為電影後,轟動全國,路遙也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名人。

無數的信件從四面八方湧來,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刊物約稿、電影制片廠約談接連不斷。

可不論別人如何贊譽,路遙心裏始終還有一個目標。

他想起了曾經的那個念頭: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本自己感到規模最大的書,或者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歲之前。

於是,在功成名就之時,路遙再次把自己投進「嚴峻的牛馬般的勞動」—— 去寫一部浩瀚的長篇小說。

為了這部小說,他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準備,走訪鄉村,搜集素材。

為了靜心創作,路遙拎著兩大箱資料和書籍,搬到礦上住。小說主人公孫少平有很長時間的礦上生活,這也是路遙體會人物的一個「笨辦法」。

礦上生活艱苦,六年間,他每天從中午寫到淩晨。

日夜顛倒的創作擊垮了他的身體,他曾多次吐血、住院,身體「像彈簧整個被扯斷」。

醫生讓他停止高強度的工作,可他從未有過一絲動搖。

他說:「只要沒有倒下,就該繼續出發。」

最終,他完成了百萬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

這部飽含心血的作品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

錢學森說:「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開啟了神殿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最終會有成果的。」

當我們認準了某個方向,持續努力下去,一定都會獲得命運的饋贈。

開啟「飛航模式」,深耕自己,是為前方的柳暗花明布局。

叔本華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世界紛繁復雜,身處其中,不免被喧囂幹擾。

試試開啟人生的「飛航模式」,給自己尋得一份寧靜。

於安靜中探尋自己,於歲月中修煉自己。

文末點個 「在看」 ,願你穿過生活的喧囂,去奔赴屬於自己的那一片璀璨。

作者 | 如登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紫陌,微信公眾號:紫陌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