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千萬粉絲博主@江尋千(九月)在網上被罵慘了。
起因是她在帳號釋出的一條冰雕視訊。
視訊記錄了她與冰雕團隊,從采冰、切割、設計、雕刻,到最後完成一條巨型冰龍的過程。
這條龍光是前面主體就有7.8公尺長,總長更是接近30公尺。
由於自然冰層的厚度,無法做出一整條盤旋的巨龍。
設計的時候,九月便將巨龍分成4段,讓它一部份藏於水下,一部份躍然水面。
這樣,雕刻出來的冰龍在冰上若隱若現,給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
「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單體冰雕龍。」
視訊中她特別註明:
這是她跟師傅的團隊,耗資十幾萬雕刻而成。
最後的成品展現時刻,她換上仙氣的古裝服飾,與自己參與的作品合影。
冰天雪地中,巨龍翻湧。
衣裾飛揚的她,輕撫冰龍的觸角,宛如禦龍的神女。
視訊發出後,很快收獲了857萬的點贊量,播放量更是破億。
但很快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只因視訊中這樣一句文案:「我用一塊冰,雕出了一條巨龍。」
「明明是一個團隊集體的勞動成果,你標題偏要說自己雕的龍。」
還有人造謠「應該是團隊雕刻,博主只負責擺拍」。
這些質疑聲,「輕輕松松」地就將她親力雕龍的努力抹了去。
罔顧她在視訊裏多次強調的 「這是她與團隊一起完成的計畫」 。
更何況,此次活動是由她自己發起,全程由她自己把控,冰龍的設計也是由她獨自操刀。
標題中帶「我」,又有什麽問題呢?
最後,為了堵住幽幽眾口,九月只得將視訊的文案修改成為:
【這條冰龍,是八個采冰師傅加五個卡車司機加兩個吊車司機加三個推車司機,八個電鋸手,4個冰雕師和於佳與江尋千共同完成】。
同時,為了回應網友的造謠。
九月再次飛到長春,直播展示雕刻冰龍。
直播當天,即時線上人數超過10W,點贊超2000萬;
這一次,無論是設計還是雕刻,大部份的工作都由她一個人完成。
她用實際行動,狠狠打臉了那些質疑的聲音。
九月上一次這麽出圈,還是她刷屏全網的「打鐵花」視訊。
黑暗的夜幕中,看起來柔弱的姑娘,奮力往上一擊。
一瞬間,火樹銀花,電光火石。
這是獨屬於中國非遺文化的浪漫。
很難想象,這樣高難度的民間焰火藝術,是由這樣一個女孩完成的。
當初她要學習打鐵花之前,沒有人相信她能做到。
打鐵花的師傅勸告她:
「從古至今,女孩就沒有從事這的。」
「女孩的力氣不夠,做不到的。」
「這個很危險,女孩子不合適。」
因為,「打鐵花」的過程,是異常辛苦且危險的。
需要把1600攝氏度的鐵水,盛裝在柳木槽裏,然後用木棒從下方用力向上擊打。
只有把鐵水打得又細又密,才能避免被鐵水燙傷,才能呈現出燦爛奪目的視覺盛宴。
否則,在擊打的過程中,很可能會被落下來的大塊鐵水燙傷,導致永久性毀容。
但這些困難,並沒有讓這個姑娘退縮。
剛開始雙手沒力氣,她就練習了一個月的打沙打石打水。
打鐵的過程中,她的衣服被燒破了很多洞,皮膚也被燙傷很多次,並留下了小塊傷疤,連頭發都被燙掉了幾大把。
最終,她不僅掌握了「打鐵花」這項非遺技藝,還成為「確山鐵花」的第七代傳人。
她打破了一千多年來,打鐵花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成為了千年來「確山鐵花」的第一個女徒弟。
更為珍貴的是:
視訊火了之後,她成立了一支「女子鐵花隊」。
打鐵花的女性,她是第一個,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
她用自己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
九月在傳承非遺文化這條路上,做得遠比我們看到的更多。
小時候,她經常跟著爺爺到處聽京劇。
後來就加入了京劇社,跟一幫票友學了6年京劇。
興許就是在這個時候,心裏便種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
成為自媒體博主之前,她是一名原畫師,憑借高超的繪畫技巧,拿到不菲的收入。
轉變的機緣是在居家辦公期間,她在網路上釋出了美食的視訊,贏得了大家最初的喜愛。
一次偶然的機會。
她被電視綜藝裏的糖畫吸引,覺得這實在太美了。
她發現:
「小時候的一些東西不見了,比如在學校門口擺攤賣糖畫的老爺爺,我就想找到這些人,記錄和學習他們的手藝。」
於是馬上行動,她找到一位糖畫師傅拜師學藝。
學習糖畫並沒有那麽容易。
即便她有繪畫基礎,也經過了三個月的練習,才做出了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她的糖畫作品中,鳳凰展翅高飛,姿態翩然:
應粉絲的要求,她又用糖畫做了一只立體花籃。
粉絲說,小時候爺爺買過,特別漂亮。
糖畫花籃一出,瞬間讓人回憶到小時候的記憶。
為了畫螳螂,特意捉了一只真的螳螂,模仿神態、動作。
姿態盎然,栩栩如生。
一旦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
當她得知中式婚禮中的龍鳳花燭幾近失傳。
為了感受古人婚禮的浪漫,她決定復刻這對婚禮中的龍鳳花燭。
沒找到老師教授,就只能照著書摸索學習。
把石蠟融化,一遍又一遍地澆在燈芯草做的燭心上。
最外面一層,澆上大紅色的蠟水。
花燭的主體部份就完成了。
但最難的部份,才剛剛開始。
趁著融化的蠟還熱還味變硬之前,需要把它捏成一只鳳凰的身體形狀。
接著,在鳳凰身上雕刻出細節。
然後是上色,羽翼之間的顏色要過渡自然。
這樣,一只漂亮的鳳凰便初具雛形。
最後一步,是用磨具蘸上金粉,沾上蠟水,完成薄如蟬翼的鳳凰羽翼。
再加上祥雲尾羽和華貴的牡丹,這支鳳燭就完成了。
龍燭也是同樣的步驟,塑形、雕刻、貼鱗、上色。
復原後的龍鳳花燭,精致華美,價值千金。
在古代,只有點過龍鳳花燭,才算是真正的夫妻。
九月將古人對婚姻最美的祝願,呈現在我們眼前。
除了傳統的非遺手藝,九月對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很感興趣。
為了打造一整套的苗族銀帽,她親自飛到西南苗疆,找到麻料村銀飾鍛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潘仕學老師拜師學藝。
了解之後才發現,苗族銀飾遠比想象中復雜。
首先,要學會做銀絲。
一根銀條要歷經52次的層層拉細,才能得到可以塑形的銀絲。
做好的銀絲,需要根據畫好的紋樣做掐絲造型。
然後,把它們放在銀片上,滴上硼砂水,焊接在一起。
按照掐絲的形狀剪裁下來,再用工具輕輕捶打,才能讓造型立體、看起來更精致。
銀帽上繁復的花樣,就這樣被一支支做出來。
這還只是裝飾而已。
銀帽的主體是拓印的圖案,內容是苗族古歌裏反復吟唱的上古戰爭。
需要將銀片放在拓板上用力捶打,然後再進行鏤空雕刻,讓畫面清晰可見。
最後,將以上這些部件全部組裝起來,繁復精致的苗族銀飾就這樣被復刻而出。
一同被傳遞出來的,是苗族精神的內涵。
這是一支寫滿苦難的民族。
但盡管顛沛流離,他們也從未向敵人屈服。
即使風餐露宿,四處遷徙,他們也要在這片土地上,堅定地傳唱著自己的歷史傳說,那是他們共同的文化認同。
現在,九月很滿意自己的狀態,雖然她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但還是覺得時間太少,還有更多的東西要學。
透過學習不同的非遺技藝,了解不同的文化,她也在體驗不同的人生。
「非遺」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幾乎是束之高閣、諱莫如深的存在;
一方面,它們代表了一種民族文化最高級別;
另一方面,知道他們的人卻很少,一直面臨著失傳的可能。
而像九月這樣的博主,則透過自己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用講故事的方式,不斷將這種古老的文化,用新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有會在空氣中遊動的魚燈;
復原古代別在皇後頭上的絨花;
還有具有美容功效的古法胭脂;
正是這樣的非遺傳播人,將「學院派」的非遺文化包裝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樣子,走到更多人眼前。
而年輕人,則透過他們的呈現,了解並喜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最終走上了不同的傳承道路。
或許,這就是他們做這件事最大的意義。
點個 【在看】 ,致敬這些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也希望我們的非遺文化能夠傳播得更遠、更廣,被更多人喜愛。
你是哪的人,你們那有什麽非遺文化嗎?歡迎來評論區一起交流學習~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聞悅來了。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