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這一生,格局要放大,但落到實處,還得從細微之處開始,養生也是同理。
最好的養生,不是食補,不是睡覺,便只是做到一個字——
微!
守好了這三個微條件,便能養好身,養好心,從容安好,自在生活。
古人雲:「少則得,多則惑。」
少即是多,多便是禍。
飲食這一塊,吃多了,病就來了。
民國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平日演出時,起居有節,生活十分嚴謹,但他卻有個壞習慣—— 非葷不餐。
他幼時出生貧寒,童年時被賣身,要做飯,幹農活,不僅時常吃不飽肚子,動輒還要被主人家打罵。
後來被好心人贖走,這才憑借自己的天賦與努力逐漸發跡。
由於過慣了苦日子,隨著生活漸漸優渥,他的飲食也漸漸無度,一頓飯吃得下一個大肘子,外加十個雞蛋。
漸漸地,由於長期暴飲暴食,程硯秋身形逐漸發福,不僅變成了個大胖子,心臟功能也相繼出現了嚴重問題,最終也因此英年早逝。
四大名旦中,他年齡最小,但最先一步離世的,也是他,因而被世人惋惜。
有道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口腹之欲,無窮無盡。
但飲食過度,只會傷脾傷胃。
人生需要留白,腸胃亦是如此。
腹中食少,肚中微饑,身體才好。
所以平日吃飯時少吃一口,吃個七分飽,常存三分饑。
有道是:「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
健康,是從嘴裏養出來的。
當你能控制住自己的口腹之欲,便能給身體減負,為余生增福。
常言道:「人生有度,過則成災。」
運動與養生也是如此。
尤其隨著年歲漸長,出汗過多,只會讓身體虧空過大。
有研究表明,即便每天只是活動十分鐘,也可十分有效地延長壽命。
所以動要適度,盡量以微汗為宜。
國學大師梁漱溟享年95歲,他曾與人說道:「我每日都會讀書寫作,出門運動。」
生活中,梁漱溟每天早上五點左右便會醒來,隨後便在床上做些簡單的活動操,讓身體活動開來。
隨後起床洗漱完畢,或是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或是出門鍛煉,散散步、打打太極。
直到九十多歲後,身體實在受不得風寒,他也在家中踢踢腿,伸伸胳膊,讓身體始終保持熱感與活力。
但每一次,梁漱溟都不會讓自己過度勞累,身體微微出了些許汗後,便會停下休息。
古代醫家有言:「內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
出一點汗,便可以幫你清除毒素,給身體來一次裏裏外外的大掃除。
所以補藥一堆,都不如出汗一次。
平日裏,常欲小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出門走走,做一些節奏緩慢的運動。
年老並不意味著衰退,生命永遠掌握在你自己手裏。
適度地動起來,你便可以與時間賽跑,你往前走的邁開的每一步,都會讓你越來越年輕。
古時候,曾有個愚人去親戚家做客。
親戚看到他,很是開心,於是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好菜。
愚人吃罷,放下筷子贊嘆:「飯菜這麽好吃,是怎麽做的。」
親戚答道:「沒別的,只是適量地加入了一些調料罷了。」
愚人大奇,問道:「那這些調料,想來也十分美味,我一定要嘗一嘗。」
親戚勸說不住,便把用的油鹽醬醋拿了出來。
可是,在愚人在品嘗完之後,卻越發苦惱起來。
因為他實在弄不明白這些又膩又鹹又酸的東西,是怎麽做出了一桌的美味。
每一頓的美食,都在於將百味進行調和。
人生,其實也是如此,只有嘗遍了人生百味,才能在苦澀中品出甜蜜,在煩惱中遇見驚喜。
所以,道路雖坎坷,不妨讓世事隨緣。
凡事若要都計較個清楚,弄個明白,反而容易不快樂。
正所謂:「半癡半呆半糊塗,半醉半醒半神仙。」
養生,貴在養心。
心大了,胸寬了,病痛自然就退了。
心小了,精明了,生活反而就緊了。
往後,當個快樂的「愚人」,清醒做事,遲鈍做人。
「裝瘋賣傻」也好,「裝聾作啞」也罷,遇事瀟灑些,世事看淡些,方能獲得喜樂人生。
生活中,有時候,不是病痛選擇了人,而是人自己尋上了病痛。
鐘南山院士便說:「壽命長短不取決於疾病和衰老,而是把正確的生活方式帶入生活。」
想要後半生活得健康快樂,首先要尋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當你守好以上三個微條件, 保持肚子微餓、身體微汗、心智微愚, 便為身體鑄好城,為心靈修把傘,抵禦住外界許許多多的疾病和煩惱。
漫漫人生路,願每一位讀者都能用心過好當下,自此身安康,心安定,從此人不憂,病不擾,一起健康到老!
作者 | 國文,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