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悉達多】: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放過自己

2024-02-27情感

赫爾曼·黑塞 ,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不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其作品以註重探討人的精神成長與自我發現之路為核心,讀來像一個人孤獨時與自我的對話。

經由這樣的對話,我們往往能夠觸及靈魂深處最本真的東西,在不斷探索中,獲得內在的平靜。

沈浸於黑塞的文字,我時常有一種靈魂被放逐的感覺,好像自己也在跟隨作品中的人物,去滿世界流浪,最後帶著一身疲憊歸來。

歸來還是自己,卻已然是另一個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斷奔忙,從熟悉的地方出走,帶著對未知的好奇流浪、探索,也正是每一次義無反顧的出走、選擇與經歷,塑造了並成就了當下的自己。

本期分享一本黑塞的小說 【悉達多】

作為黑塞最經典的長篇小說之一,【悉達多】講述了婆羅門之子悉達多起起落落的一生,從少年時背離父母的旨意出走,去尋找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到途中被欲望裹挾著前行,迷失自己,再到意識的覺醒,找到自己,並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或許,悉達多的一生,也是我們普通人一生的縮影。

讀完【悉達多】洞悟了,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終究,也要學會放過自己。

這一生匆匆忙忙,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

悉達多是一位印度婆羅門的兒子,他自幼聰穎好學,求知若渴,意氣風發,曾一度認為自己是被命運選中的人。

父母也對他寄予厚望,滿懷信心地認為,他有望成為一名偉大的智者和祭司。

每當他出現在印度婆羅門的街巷,他的英俊氣質,總能打動年輕婆羅門姑娘的芳心。

同為婆羅門之子的果文達,是悉達多最好的夥伴,也對悉達多十分崇拜,喜歡他清澈的眸子、悅耳的嗓音,喜歡他得體的言行舉止、他堅強的意誌、他超然的思想,以及他崇高的使命感。

果文達甘願追隨這個眾星捧月而又出類拔萃的人,既做他的同伴、他的仆人,也做他的護衛、他的影子。

悉達多如此被眾人喜歡,也帶給大家許多快樂,而他自己卻並不快樂。

他和好友果文達一起練習沈思冥想,讀經齋戒的技藝,但是他內心既不滿足,也不安寧,反而內心的惆悵一日比一日繁重。

他感覺父親的愛、母親的愛、朋友果文達的愛,都無法帶給他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即便智慧的婆羅門將最好的知識傳授給他,也未能讓他內心感到平靜喜悅。

向神靈的獻祭和祈禱,更不能治愈他精神的焦渴,消除他內心的恐懼。

縱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悉達多內心,仍然是痛苦的。

他質疑一切,不願接受被安排好的一眼望到頭的人生,一如年少時,我們也曾叛逆過,懷疑過,學校的教育,父母的管束,掙紮著想逃離,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對未知充滿期待。

外界的期許和評判,都是別人的標準,誰也無法用他人的準神來丈量自己的人生。我們終究要找到自己內心的準則與信念,堅定地走下去。

內心深處,那個堅不可摧的信仰究竟是什麽?是否還有別的路徑可抵達自我,但自我又在哪裏呢?

成為自己這件事,刻不容緩。

悉達多帶著無數困惑,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旅。

他對好友果文達說:「果文達,我們到菩提樹下修習禪定吧。」

於是他們走到菩提樹下,各自坐下來。悉達多準備好之後,開始喃喃默誦:

「唵為弓,靈為箭,梵乃箭之靶,當不懈地射中它。」

直到夜幕降臨,悉達多仍沈浸在冥想中,眼睛凝視著遙遠的目標,那一刻,時間仿佛為他而靜止。

彼時,三位沙門經過悉達多所在的城邑。他們是去朝聖的苦行者,他們瘦削、面容憔悴,長期在陽光下暴曬的身體黝黑,身上沾滿塵埃和血跡。

他們看似孤獨、絕塵,與世界為敵。他們帶著一種無聲的激情、不惜一切去獻身的執著和堅定。

悉達多被他們所感染,冥想結束後,他對果文達說:

「明日一早,我的朋友,悉達多將加入沙門的行列。他將成為一名沙門。」

果文達感到十分震驚,他知道,悉達多已下定決心。時候到了,悉達多要去走自己的路了。

他的命運即將發生轉折,不僅是悉達多的,也是他果文達的命運。因為他必將追隨悉達多而去。

悉達多為了說服父親,允許自己加入苦行者的行列,成為一名沙門,他在父親的門前站了整整一夜。寧願死,也不願服從他的父親。

第二天,當第一縷晨光照進屋舍。幾乎一夜未眠的婆羅門看見悉達多的雙膝輕微顫栗,而目光卻依然專註於遠方。

父親意識到,開弓沒有回頭箭,他留不住兒子,因為他的心早已離開家,離開他,去了遠方。

父親於是成全了悉達多。

告別了父親母親,當天晚上,悉達多同果文達一起,追上了那三位沙門,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沙門的苦行之旅就此開啟了。

修行路上的悉達多,齋戒近一個月,讓他變得日漸瘦削,而他的雙目依然閃爍著夢幻的光芒。

一路上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商販經商,君侯外出狩獵,服喪者哀嚎,娼妓出賣色相,醫生救治病人,祭司定奪播種之日,情侶們相互愛撫,母親們哺乳……然而眼前的紛紛擾擾,都讓悉達多感到不屑。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欺騙性,一切欲望、幸福和優美都是虛幻的,苦澀的。

人人為某種欲望而活著,生活即折磨。

而他當時所追求的,是徹底墮入空無。沒有渴慕,沒有願望,沒有夢想。無喜無悲。

他跟隨一位沙門長老,遵從沙門戒律,修習克己及禪定。在修習過程中,悉達多不斷壓制「我」,擺脫「我」,遁入虛無中。

然而,新的渴望如一場輪回,總是會重新被覺察到。

他越是壓制內在的渴望,就不斷有新的渴望回歸。

他不斷舍棄「我」,又不斷重歸於「我」。

他感覺,所謂的休習與禪定,似乎不過是對生命的虛無與痛苦的暫時麻醉,距離真正的開悟與解脫,還十分遙遠。

悉達多看到他們所敬仰追隨的沙門師傅,每日虔誠地修習、齋戒、禪定,他已六十歲,依然沒有證悟涅槃。

他對好友說:

哦,果文達,我想,可能所有沙門都無法證悟涅槃。我們只尋得安慰、麻醉,我們只學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戲。我們根本沒有找到那條道中之道。

在他內心,永遠有一種不滿足,他渴慕知識,充滿疑惑,然而,修習禪定,忍受焦渴,在他看來,仍是一種浪費時間。

他也隱約感覺到,洽洽是是當前的求知欲和修行,阻礙了他的得道之路。

生命中,有時候執念於什麽,就被什麽所困。帶著清醒的覺知,時常跳出來看,才能看得清楚。

悉達多心存信念,但又時刻保持清醒,他相信的同時,也帶著質疑與批判。而朋友果文達,則選擇了全然相信,虔誠追隨。

這其中並無什麽對錯。

每個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心中想要堅守的「道」。有時候自以為找到了,後來卻發現,那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果文達想要說服悉達多,他默誦奧義書中的詩行:

「以深思之精神,純粹之精神,沈浸於阿特曼中之人,胸中之極樂難以言表。」

悉達多則垂手佇立著,陷入沈思:

「還剩下什麽?什麽能彰顯神聖?什麽能留下來?什麽能經受考驗?他搖了搖頭。」

彼時,兩位青年離開家鄉,追隨沙門苦修三年以後,偶然得知世尊佛陀喬達摩出現了。

傳聞喬達摩已戰勝塵世疾苦,止息轉生之輪。他雲遊四海,傳經授業,弟子眾多。

他一無財產,二無家室,是一位明賢智慧、身披僧衣的苦行者,一位得道之人。婆羅門和君侯們都頂禮膜拜他,皈依為他的弟子。

但對喬達摩的傳言褒貶不一,也有說他不過是位自命不凡的騙術士,曾奢靡度日,蔑視獻祭,不學無術,並非潛心修行、清心寡欲之人。

有爭議的聲音越多,這樣的傳聞越是美且散發著某種魔力。

關於喬達摩的訊息也傳入了沙門的耳中,悉達多早就對沙門的法義和修習感到懷疑和厭倦,果文達滿心期待能一睹佛陀尊容。

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種力量在召喚,於是,二人相約一起去見見這位傳奇人物喬達摩,並一起聆聽佛陀宣法。

沙門長老得知兩位青年離開的想法後,大發雷霆,悉達多用他從沙門那裏學到的法術對長老施法。

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老最後在悉達多的法力驅使下,不得不放他們離開。

前行途中,果文達對悉達多說:

哦,悉達多,你在沙門那裏學到的東西比我知道的還要多。向一位沙門長老施展法術並非易事,可以說非常難。真的,如果你再留在那裏一陣,你很快就能學會在水面行走。


在水面行走並不是我的追求。

還是讓那些沙門老朽為這些把戲沾沾自喜吧!

人這一生,就是不斷選擇與舍棄的過程,永遠有一個更高於自己當前狀態的追求。

就如同眼前有一座山,你攀登與否,它就在那裏,每當你開始仰望,就充滿力量。

你知道,自己或早或晚,都會離那座山更近一些,不為登頂,只為體驗沿途的樂趣,讓生命多些歷練,多些厚重的質地。

兩位青年沙門,一路探尋,入了舍衛城。在這裏,佛陀的信徒們絡繹不絕。

悉達多終於見到了佛陀,他身穿黃色長袍,手持缽盂,默默地行走著。他面容平靜,不悲不喜,而內心卻似乎在默默微笑。

他與一眾僧侶穿著同樣的衣服,邁著同樣的步伐,而體態與目光卻全然不同。

他樸素無華,但那份獨特的氣質卻格外引人註目。

他安然低垂的目光,安靜擺動的雙臂甚至每根手指,似乎都透著和平圓滿、無欲無求。

他如此緘默,平靜,仿佛只剩下從容且柔和的呼吸。

這樣一個周身充盈著光明與和平的人,更加激發了果文達的好奇心。他迫不及待,想要聆聽這位世尊的講義。

而悉達多對此則並不太多好奇,他不相信講義能夠帶給他新知。

但是透過細心觀察,悉達多還是對眼前這個人充滿崇敬及愛慕。佛陀成為一個神聖般的存在,他的每根手指,似乎都散發著真理。

他們一路追隨佛陀的身影,看他默默進城,看他回來,看他手捧尚且連一只鳥都無法滿足的齋飯,看他隱沒在杧果樹的陰影裏。

傍晚十分,終於可以聆聽佛陀講義了,喬達摩的聲音完美、平靜、安寧,柔和,堅定。

喬達摩向眾人講述苦諦、集諦和滅諦,講苦之緣起及其滅往何處,朗讀程式生實苦,跟隨陀佛的講義可得脫離苦海。

果文達聽完講義之後,深受感動,他祈求加入僧眾並被接納,他選擇了追隨佛陀。

悉達多則帶著最真摯的願望祝福了朋友:「願你將這條路走到底,願你尋得解脫!」

他們相擁,分別。

果文達在過去曾一度追隨他的朋友悉達多,如今,他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而悉達多,也將帶著他的追求,繼續去探索自己想走的路。

當他沈思前行,恰好遇見了喬達摩。

悉達多恭敬地向世尊問好,並坦然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對於眾人堅定信奉的真理,他卻發現,完美的講義其中也存在漏洞。

他堅信,喬達摩是透過「探索,求道,深觀,禪修,透過認知,徹悟而非透過法義修成正果」,法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別人的命運,沒有人能透過法義直接得到解脫。

雖說,世尊佛陀的法義多教人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但在悉達多看來,明晰又可敬的法義中,並不包含世尊獨立證悟的歷程,那個他獨自超越眾生的秘密,在法義中並未體現出來。

他不願追隨喬達摩,但聆聽其法義時的思考,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他要繼續他的求道之路——並非去尋找更好的法義,更好的法義並不存在——而是為擺脫所有聖賢及法義,獨自去實作他的目標,或者去幻滅。」

他對喬達摩說: 「我無權論斷他人的生活!唯獨對自己的生活必須做出判斷。我必須選擇,必須放棄。」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責任人。

智者可以引導我們前行,但並不能幫助我們做決定。

沒有人可以單單憑借某種法義,吸收某種教條就抵達目標。

沒有歷練,真正的成長其實無從發生,或者,即便發生了, 也是不接地氣的。

如果你想過上某種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勢必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人雲亦雲,盲目從眾。

所以就有了黑塞在【悉達多】中那句振聾發聵的啟示:

「知識可以傳遞,但智慧不能。」

告別喬達摩,悉達多再次踏上探索之旅。

他心想:

我見到一個人。一個唯一令我垂青之人。他人斷不會再令我垂青,再無他人。也再無法義能吸引我,因為連這人的法義也並未令我屈臣。

靈魂,是最不能從眾的地方,因為你即便可以在世人面前蒙混過關,卻終究騙不到自己。

有些路註定是孤獨的,孤獨的人走的路,註定是少有人走的路,但是這條路上,你將擁有獨特的經歷,帶著清醒的覺知認知自己,成為自己。

生命中獨一無二的體驗,使你之所以成為你。

自此,悉達多徹底將過往的一切拋諸身後,他感覺一同被放棄的,還有他拜師求教的願望,他的青春。

他告別了生命中最後一位老師,告別了教條,開始從生活本身去探尋生命的意義。

最神聖的佛陀的教義,也無法挽留他,令他折服。

而他一路思索,自問最初追隨沙門學習的初心為何?他學到了很多,什麽是自己所不能學到的?

答案卻是——「我」。

自我,是讓一個人有別於別人的東西,但我們對於自我,其實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自我如謎,我們一生都在破譯謎底,很多時候卻發現一無所獲。正如悉達多此刻的迷惘。

一直以來,他總想戰勝自我、擺脫自我,卻發現總是回到自我。

而在探尋路上不停地思索,讓他有了某種意識的覺醒,他決定拜自己為師——認識自己,認識神秘的悉達多。

當一個人真正愛自己,他就會更加愛這個世界。

看得見自己內在的豐富,眼裏的世界也會是越發豐富多彩的。

他環視四周,宛如與世界初逢。世界是美的,絢爛的;世界是奇異的,神秘的!這兒是湛藍,這兒是燦黃,那兒是艷綠。

高天河流飄逸,森林山巒高聳。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充滿秘密和魔力。而置身其中的他,悉達多,這個蘇醒之人,正走向他自己。

悉達多突然發現,過去的自己曾多麽遲鈍和麻木,而此刻,他無所在又無所不在。

他說:「意義和本質絕非隱藏在事物背後,它們就在事物當中,在一切事物當中。」

覺醒的悉達多,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清醒,卻又比任何時候都孤獨,世界隱匿於他的周圍,他卻孤單佇立如同天際孤星。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不能與內在的孤獨和諧相處。

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可能一生都將與分裂的自我做鬥爭,在積極尋求本真自我的過程中,力圖實作自我的和諧、實作人性神性的統一、實作人與自然的統一。

而在黑塞作品中,這些分裂體現得尤為明顯。

無論是【德米安】中的德米安和克雷爾,還是【荒原狼】中的荒原狼,或是這本【悉達多】中的悉達多,主人公都在遵從本心,去探索一條自己真正想走的路,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現實中,如果你與眾不同,你就會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從眾又會壓抑內心的向往,如果一生不能遵從本心,那是很痛苦的。

從分裂中,人會嘗試慢慢找到一種平衡,與自我的平衡,與外界的平衡,直到有一天,內心真正變得寧靜喜悅。

很多人去讀黑塞,讀著讀著,看到自己的影子,讀完之後,得到了某種精神的共鳴,放下一些內耗和痛苦。

這也許,也是作者黑塞留給世人最好的禮物——書籍本身,不能傳授某種智慧,但如若你帶著清醒的覺知,去感受,去經歷,智慧是可能存在的,人的改變是可能發生的。

悉達多擺脫了教義的束縛,遵從本心之後,仿佛獲得了一種自由。他獲得自由的雙眼,好奇地、天真質樸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路上的一切都鮮活有趣,美好,都蘊藏著新知。

他看見月亮、星辰、小溪、森林、巖石、山羊和金龜子,花朵和蝴蝶……

萬物無一不美,無一不可愛。

「當人單純、覺醒,不疑專註地穿行於人間,世界何其雋美又嫵媚!」

過去這一切也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而他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如今,仿佛重新活過一次一樣。

是的,覺醒之後,宛若新生。

悉達多繼續在路上行走,不久,便遇到一個船夫,悉達多請求船夫幫他渡河,卻無任何報償可付。

船夫道:「一條河可以教會人許多東西。」「我並未期待你的報酬,也不要禮物。你下次再送我禮物。」

「你相信我會再來?」悉達多好奇地問。

「準會。這也是我跟河水學到的:一切都會重來!你也是,沙門。你會再來。祝福你!你的友誼就是對我的犒賞。願你在祭奉諸神時想到我。」

告別船夫,悉達多為自己一路遇到的人們的友善感到欣慰,心懷感激。

隨著意識的覺醒,悉達多身體的欲望也被喚醒。他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渴望和湧動的性欲。

在森林裏待太久,他開始向往生活在世人中。

悉達多在城郊遇見一位城中名妓伽摩羅,他被她的美麗所打動,他渴望與她交談,於是便聽從內心的聲音,懷揣一個目標追隨她進城。

悉達多以詩和一份赤子之心,打動了伽摩羅,從伽摩羅那裏,悉達多學會了歡愛之事,也學會了如何打理自己,如何透過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

這也是每個世俗之人都避免不了的,我們必須先去做會做的事情,賺得錢財、鞋子和衣裳,保障生活,再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想要什麽,就得為之付出努力,付出代價。

「人人都付出他擁有的。武士付出力氣,商人付出貨物,教師付出學問,農民付出稻谷,漁民付出魚蟹。」

一技之長是立足之本,也是生活的尊嚴和底氣。

當被問及,假如你一無所有,你會付出什麽?

悉達多回復最多的只有一句: 「我會思考。我會等待。我會齋戒。」

他憑借自己的聰慧和坦蕩,也找到了自己在塵世得以生活的方式。然而內在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

欲望有時候會讓人迷失自我,想要的東西越多,就很容易成為欲望的奴隸,受其束縛。

不久,悉達多就與世俗之人別無二致,他與迦羅摩纏綿,也開始學習經商之道,身上充斥著欲望與銅臭之氣。

他品嘗了財富、淫樂與權力的滋味,卻開始對這一切感到厭倦。

他內心知道,自己終究還是一個沙門。一直以來,指引他生活的,仍是思考、等待和齋戒的技藝。

他從塵世中體驗了很多,學到很多,可世界於他而言,依然是陌生的。

他感覺一些富人常見的面貌漸次顯現在他臉上:焦躁、渙散、無情、貪而不足、飽食無度。

日復一日,他感覺自己的靈魂變得渾濁、沈重、倦怠、枯萎……

用黑塞的原話說:

像一件新衣隨時光變舊,失去往日華美的色彩,出現斑駁,褶皺,衣邊磨碎,四處破損,抽絲。

他曾經最蔑視的東西,反而到頭來攫住了他,俘獲了他,困住了他。

而如今這一切,又重新成為重重的枷鎖,生命像一場荒誕的輪回。

他感覺自己的生命在下沈。

這時候,內在的意識再次覺醒,悉達多不允許自己就此沈淪下去。於是,他告別了伽摩羅,告別過往,重新踏上征途。

悉達多離開後,伽摩羅才發現,與悉達多最後的交歡,她孕育了他們的孩子。

悉達多曾經從林中走向那座城邑,如今,他從城邑中出來,再次回到林中。

他發覺世上再沒什麽能誘惑他,愉悅他,困住他。可光是回顧前半生,卻足以使人絕望。

年輕時,他從喬達摩的舍衛城中來,有位船夫曾在此渡他過岸。如今,他又再次抵達河畔,並未看見船夫的身影。

唯有河浮水印照著他的臉,也印照著他的靈魂。

他感到蝕骨的絕望,他渴求徹底忘掉自己,得到安寧,他甚至想到了死。

後來,悉達多喃喃自語著一個「唵」,在椰子樹下疲憊睡去。

醒來之後,也仿佛又重獲新生。

曾經的好友果文達一直默默守候他醒來。

世事無常,多年的好友重逢,悉達多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他坦言自己曾荒淫俗氣,而後,成為什麽樣的人,自己也無從知曉。

像兒時曾離家一樣,他再次變得一無所有,一無所能,他感覺自己的人生走了下坡路。

而眼前那條他想要溺亡的河,河水也一路歡歌著不斷下行。

他回顧著自己的一生,內心五味雜陳。

沒有人一生不犯錯,沒有人的生命裏沒有遺憾和悔恨。

正如黑塞在【悉達多】中寫道:

為重新成為孩子,為從頭再來,我必須變蠢、習惡、犯錯。必須經歷厭惡、失望、痛苦。

可我的心贊許我走這條路,我的眼睛為此歡笑。

為收獲恩寵,重新聽見「唵」,為再次酣睡,適時醒來,我必須走投無路,墮入深淵,直至動了愚蠢的輕生之念。

為了重新找到內在的阿特曼,我必須先成為愚人。

悉達多在一次次叩問靈魂時,在一遍遍懺悔中,重獲了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力量。

舊的悉達多已經隨河水溺亡,新的悉達多卻深愛著亂流。

那條沒有讓他溺亡的河流,讓他找到某種歸宿,他決定就留在河邊。

當年,他經由那條河步入俗世,而今,凝視著湍急的河水,河水接納了他,包容了他,一如當年那位船夫的友善、溫和。

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悉達多面對的仍是那條河,可其中的河水郁郁流淌,每時每刻都在更新。

流水不腐。

悉達多再次遇見了當年的船夫,向他講述了自己的來歷和生活,講述了他的絕望。

船夫並沒有教給悉達多什麽,但僅僅是傾聽,就讓悉達多內心得到了許多寬慰。

當悉達多誠摯地感謝船夫,船夫卻微笑著道:

「我跟河水學會傾聽,你也該跟它學。河水無所不知,求教河水你可學會一切。」

自此,悉達多便成了一位擺渡人,他擺渡的第一個人,是他自己。

他學習搖櫓、渡船、補船、編簍,渡口無事的時候,也去稻田耕作。無論學什麽、做什麽,都興致盎然。

許久後,喬達摩逝世,在眾多前去朝聖者中,也有迦摩羅和悉達多的身影。迦摩羅彼時衣著樸素,身旁牽引著的,是小悉達多。

然而迦摩羅在渡船過程中,不幸被毒蛇所傷,不久也離開人世。

小悉達多呢,從小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桀驁不馴,並不能理解和接納自己的父親,也不習慣父親這裏的生活。

悉達多又念及小悉達多尚且年幼,不忍放他離開。

在如何與自己孩子好好相處這件事上,成為他生命中新的難題。

悉達多無論如何關心、隱忍,都不能換來孩子一絲一毫地理解,他任性,發脾氣,離家出走,令悉達多束手無策。

也是這時候,船夫再次點醒他,幫他解開困惑,他建議悉達多去聽聽河水的聲音。

悉達多也最終明白了, 對孩子的愛,並非以愛之名的束縛,也非以善和愛令孩子羞愧為難,而是讓孩子回到孩子的世界,回到他所喜歡的生活中去。

再強大的父親,也不能庇護孩子一生,也不能替孩子做決定,改變自己孩子的命運。

小悉達多離開後,悉達多未能尋見,他感覺自己內心裂開一道傷口,但他明白,他不能用愛去牽絆他,真正的愛,其實是一種成全。

經由兒子,悉達多也理解了當年的父親,曾經父親為他受苦,如今自己為兒子受苦,人生如同一場宿命般的輪回。

世事變遷,人生無常,而河水沈默不語,只是繼續流淌,日日更新。

這之後,悉達多變得更坦然,更從容,也更慈悲,他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寬恕,放過了自己,也獲得了靈魂的救贖。

悉達多沒有成為另一個世尊喬達摩,但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自己。

他說:

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智慧令人安詳,智慧創造奇跡,但人們無法言說和傳授智慧。

我們的一生,何嘗不是如此,年輕時無所顧忌,一心想要追尋自由,想從禁錮中解脫出去。

後來,我們不斷試錯,在經歷中受挫、覺醒、成長。

我們帶著遺憾,悔恨,痛苦過,絕望過,又掙紮著求生。

再回首,倘若沒有那些過往經歷,人生也是蒼白的,空洞的。

所以,人生在世,不怕跌倒,跌倒後,能及時覺察,從失誤中再度爬起來,就是勇士。

這樣的人,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麽樣。

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場修行,認識自己,成為自己,最終,也要放過自己。

如此,也算得上不虛此行。

作者 | 不有趣靈魂,來源:玩你自己(ID:Gosoul624)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