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在心理咨詢中,有時「不說話」的價值更高

2024-05-26情感

心理咨詢的過程是一個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就像兩個人說著閑話聊著天打發時間的事兒,實際上卻是一個對咨詢師在專業積累程度、人格成熟程度、天文地理文化哲學宗教等各種知識掌握程度、情緒管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生命的理解能力、與不確定共處能力、對痛苦的耐受能力,等等方面要求度極高的一個過程。

可能「看起來像聊天」這種狀態本身就會引發很多人對心理咨詢過程的種種疑問:有用嗎?值嗎?專業嗎?也正是由於「像聊天」,也使很多對心理咨詢完全不了解的人有了更多發言權,甚至不乏外行指導內行的聲音:「在做咨詢的時候,你就應該......」,「咨詢師如果這麽做就是好的,如果那麽做就是錯的......」。

這 N 多的「指導」也使一些想尋找幫助的人感覺更加困惑:咨詢師可信嗎?那個咨詢師做得對嗎?我到底應該聽哪種聲音?

今天分享一篇心理咨詢師王雪巖老師的文章,她和我們聊了聊: 心理咨詢的專業性到底體現在哪裏,表面上沒說什麽話、只聊天的咨詢師,背後做出了哪些「看不見」的工作。

01

如果真的可以「應該」那麽簡單,就不需要心理咨詢師這個行當了

每當有人問到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只有一個回答:專業的事情,你當然應該聽專業人士怎麽說,如果你無法信任專業人士,那你還可以選擇別人的話誰都不要聽,只聽自己的,只是你要聽自己的,就需要更豐富的學習,了解更全面的資訊。

最不該聽的,就是那些「我覺得我最懂」,但實際上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人,甚至根本就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的聲音。

實際情況是,學得越深入的人,越不敢說自己懂,因為人實在是太復雜了,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對每一個人的理解和探索都是一套全新的方案,所以越學習深入就越理解心理咨詢中沒有確定「對」的方案,只有相互的不斷影響和激發,對所激發的內容不斷探索中的不斷理解,以及理解之後的不斷修復。

如果有人說某個咨詢過程中「應該」這麽做,或者是「不應該」那麽做,如果這個應該或是不應該是在談倫理問題,那還可以理解,如果不是在談倫理問題,那只能說,這個人恐怕根本不懂得心理咨詢。因為人與人的關系都是互動影響的,不管發生什麽,對兩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有意義的,是兩個人共同創造出來的,不管是愛還是恨。

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探索那個意義。 如果真的可以「應該」那麽簡單,就不需要心理咨詢師這個行當了,大家只要按著「應該」去長大就行了,都是「應該」這一標準化的產物,自然都是沒有什麽需要改變的地方的。

▷【人類】

對於心理咨詢這件事,不要說外行人,就是受訓年頭不夠的咨詢師,很多時候對人際過程的理解都跟那個過程的實際意義有著巨大的距離(心理咨詢的重要目的就是學習懂得那個意義),何況沒有接受過基本訓練的人呢? 對那個意義的探索,往往讓我們最終明白關系裏的真實動力與作用,與表面看到的天差地別,甚至完全相反。

心理咨詢的專業性就在於此,那絕不是靠「生活經驗」可以判斷得了的,而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或是受訓不足的人,他除了靠生活經驗,靠感覺,靠潛意識幻想,靠理性知識等等去判斷,還能靠什麽?但是這些真正能起到的促進作用非常有限, 而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的前提,是這個人的人格發展足夠成熟,如果他自己的人格本身就病理性結構占比很大,那他的這些所依靠的方式,破壞性會大大多過建設性。 那個「天差地別」或者「相反」,沒有經過足夠的訓練,這個視角是難以發展起來的。

02

咨詢室裏,有太多的幹預在「看不到」的過程裏悄悄發生

心理咨詢過程中那些看起來像聊天的過程,那些咨詢師沒有說出任何高深學問的過程, 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是咨詢師這個人,是咨詢師用怎樣的狀態與來訪者在一起浸泡著。

也許那五十分鐘裏,兩個人只是聊了一本小說,一部電影,看起來多浪費時間和金錢啊,可是,這五十分鐘裏真正重要的,卻不是對小說和電影的訴說,而是有咨詢師這個人在聽到、在看到眼前這個人,在試著與這個人「在一起」, 在承接著這個人的情緒,在聽的過程中傳遞的對眼前這個人的接受、陪伴、好奇, 在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表達出「此時這麽無聊,但我不會拒絕你,嘲笑你,我願意與你一起停留在無聊中去理解背後的意義」,或者「我理解你對故事的這些感覺就像是理解你自己」或者「我已經懂得了你對我愛的期待,我也理解你現在對愛的恐懼,但我會在這裏等待你」,而所有的這一切,可能都沒有用語言說出來,而是情感中傳遞給了來訪者。所以, 心理咨詢中起治療意義的很多重要元素,都是沒有被說出來,也不會被眼睛看到的,但是它們在悄悄發生著,而且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咨詢師能夠「悄悄治愈」的原因,是因為他曾經被治療,也許他曾經歷過上千小時接受分析過程中的愛與痛苦,才迎來了面對來訪者痛苦時的情緒安定與不失希望。而這樣的能力,其實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能力。足夠好的媽媽不是絕對好的媽媽,這就是說, 他不會完美地滿足來訪者的期待,但是他能夠幫助來訪者去發展耐受不完美、耐受期待無法被滿足的能力。

這也就意味著,他必須有足夠的心理韌性,耐受住來訪者因為受挫而引發的攻擊,當他在攻擊中存活下來,來訪者就會學習到原來「破壞是可以被修復」的,於是來訪者才有勇氣去世界進行更多探索。

他也需要有能力接受來訪者愛的期待,需要能夠在來訪者共生需要、退縮過程、無法信任、破壞沖動、自戀沖擊.......等等過程中保持穩定,作為一個「安全的人」出現在來訪者的經驗裏,而這些,遠不是語言能夠完成的,而是作為「一個人」的狀態存在於與來訪者日積月累的相處中的。

▷【人類】

所以,咨詢室裏,能看到的是咨詢師沒有因為來訪者的破壞性行為而發脾氣、而反擊;或者是咨詢師寧願承受來訪者的攻擊,也沒有滿足他的非現實期待;或者是咨詢師面對來訪者強烈的共生性的愛的渴望並沒有退縮和拒絕,而是與他一起度過對喪失和失控的恐懼。看不到的是,他能夠進行如此的處理,他能夠承受這一切,是因為他在此之前進行過 N 多倍的體驗和學習。

咨詢室裏,有太多的幹預是在看不到的過程裏悄悄發生的,所以,看不到不等於是沒有做。 詢師五十分鐘一共只說了三句話,能看到的是「他好像什麽都沒有幹」,看不到的是他的不開口背後要耐受的不確定(說話其實會更有控制感),要耐受自戀的被攻擊,要耐受拯救的沖動,要耐受攻擊的沖動,等等,他的不說話,其實是留了更多的空間給雙方的相互促動。在臨床中往往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一個來訪者可以停下來,不必馬不停蹄地說那麽多話了,可以允許沈默發生了,他的思考功能才真的呈現出來了,他的進展慢慢也就發生了。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不說話,其實對人的要求是更高的。所以,不說話的價值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03

對「為什麽」的探索,是引領你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徑

常有人抱怨心理咨詢的費用太高了,從現實上講,的確是太高了。但是保證大眾可以獲得支付得起的心理健康保障,就像醫保一樣,是政府需要考慮的社會福利措施,因為只有政府才有權將稅收用於公民福祉,這不是咨詢師作為個人可以承擔得了的責任,咨詢師或者咨詢師行業是無力改變現狀的,咨詢師同樣受制於收費過高。

能看見的是咨詢師收費太高,看不見的是咨詢師收費後面要養活的服務人員、場地、技術等等支出。更重要的是,咨詢收費越高,意味著咨詢師給自己支付的治療費越高,督導費也越高,很多咨詢師一周可能要接受兩次、三次被治療,對於困難的個案,可能同樣要做一次咨詢接受兩次、三次督導,而他的治療師、督導師的收費可能遠遠高過他自己的收費。

在這樣的背景下, 如果咨詢師收費很低,反而是讓人擔憂的,因為那可能意味著他自己的被治療,以及接受督導的頻率是不夠的,甚至是沒有的。 對於「裸奔」的咨詢師,收費再低,也要考慮保持距離,因為那實在很難判斷他到底是咨詢師,還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所以,如果現狀不發生改變,未來真正有專業保證的心理咨詢服務,恐怕就真的只是中高收入人群的專享服務了。好在,對於心理發展相對健康的人來說,除了心理咨詢,還有非常多的生活方式可以獲得心靈成長,比如閱讀與思考,比如與喜歡的人相處,比如投入的去生活和娛樂。

▷【朗讀者】

很多人現在都知道「共情」這個詞,但恐怕不是每個人都真正的理解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共情到底怎樣存在,怎樣發揮著作用。更有一大批人,將「共情」與「被滿足」等同了起來。實際上, 共情不是讓你舒服,共情是「感同身受」,更深度的共情是感受到的同時,也理解了那些感受背後的動力,也理解了那些感受背後的訴求,同時也理解了那些感受有可能帶來的行為方式和在關系中產生的影響。

所以,很多時候,當咨詢師對來訪者某些不健康的部份進行幹預時,需要執行一個很有價值的幹預原則:「滿足其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但不滿足其期待」,不滿足其期待帶來的影響就是:來訪者感覺到了挫敗,會對咨詢師進行攻擊,他可能感覺自己沒有被共情到。

這個時候,能看到的是咨詢師的幹預引起了來訪者的不舒服,不能看到的是, 咨詢師在共情來訪者那些帶來破壞性影響的行為背後,需要被修復的內容。 此時滿足帶來的是暫時的舒適,當然咨詢師也會輕松得多,但 是沒有被看到的是,咨詢師的不滿足來訪者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來訪者需要在挫敗體驗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勇氣,以及對於向修復方向發展所進行的努力。

一個好的心理咨詢過程常常被這樣形容:一起說了好幾年話,咨詢師好像什麽都沒有幹,但是來訪者自己什麽都想明白了。

這樣的過程中,看見的是咨詢師什麽都沒有幹,看不見的是咨詢師提供了一個合適的「養育」環境,等待著來訪者內在世界長大,實際上咨詢師不是什麽都沒有幹, 而是咨詢師把發展健康自戀的的空間移交給了來訪者,當來訪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時候,咨詢師作為一個成長的背景,恰是他把自己的健康自戀出借給了來訪者去使用和發展。 所以,咨詢師不必成為舞台上的主角,那個位置,最好還是留給來訪者。

▷【守護者】

心理咨詢中,那些可以被看見的,那些已經被言說的,非常重要。但那些沒有被看見,但是悄悄起著作用的,可能才是專業性的體現。評價一段咨詢關系的價值,遠不是「我感覺」可以做到的。它的價值需要放進一段長久的關系中,在回顧中才能被發現和理解。

對於一段咨詢關系是不是靠譜,問別人是沒有用的,能告訴你這段關系是不是靠譜的,只有當你真正經歷過,在回顧中的你自己才能知道和判斷。 而對此時此地正在經歷的愛恨情仇,最有價值的做法不是去分析它的好壞對錯,而是去理解它的「為什麽」, 對「為什麽」的探索,是引領你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徑,而「對錯」,很可能只是一個阻礙。

👩🏻‍🔬

如果你已經在考慮咨詢,但 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

歡迎體驗我們最新上線的 「專業匹配咨詢師系統」

5 分鐘,為你推薦適合你的咨詢師

點選免費體驗👇🏻


作者:咨詢師王雪巖

編輯:鳥人

封面:【白日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