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人格面具以後 , 你身邊的人到底是人是鬼 , 其實是一個人的人格底色決定的 。
一個好人可能會做壞事 , 一個壞人也可能會做好事 , 但是主旋律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 只要他的底色一直是好的 , 那麽他所做的壞事也只是一時做錯 , 可以迷途知返 。
而一個壞人即便做了好事 , 也要保持警惕 , 因為他的底色還是黑的 , 指不定後面就會給你捅刀子 。 所以說 , 看透一個人的人格底色 , 在擇偶和交友方面 , 是非常重要的 。
人格底色是什麽呢 , 它是當我們不接受任何刺激 , 放下面具以後 , 自然回落的人格狀態 。
底色有時候容易被一些經驗所暫時覆蓋 , 比如你遇到了一些不開心的事 , 表現的比較郁悶 , 但你卻大多數時候是一個開朗的人 , 在特定的情境下你暫時脫離那個底色 。 大部份時候 , 底色很難被覆蓋 , 就像你如果是一個內向型的人 , 你和一群朋友在一起玩耍 , 大家都很 high , 你也裝作很 high , 但其實真正的你感覺到很無聊 , 甚至有點喪 。
底色並不是情緒 , 它是持續存在的經驗 , 類似於一個人心理上的後台 , 一個人的心理底色是在他過往的經驗裏形成的 , 尤其是在重要關系裏形成的經驗 , 所以分辨他的底色 , 就得從他過去經驗當中分析 。
比如一個從小被情感虐待的人可能有恐懼的底色 , 一個長期被控制或忽視的孩子心理深處可能有著虛無的底色 , 一個經歷過遺棄的人可能會有著悲傷的底色 。 底色不僅僅可能在早年的養育環境裏形成 , 也可能在後期的重大經歷中形成 。
比如有的人在一段戀愛經歷後變成了一個長期抑郁的人 , 一個人在遭遇背叛後變成了一個不相信他人的人 , 還有人在經歷了意外事故後 , 變成了一個持續焦慮的人 。
這些經歷 , 塑造了一個人的心理底色 , 進一步塑造了他的人格特質 , 也就是說 , 他是什麽樣的性格 , 會有哪些缺失 , 會被什麽樣的人吸引 , 早就是命中註定的了 。 而且這種人格底色一旦形成 , 並不容易改變 。
就比如說 , 自卑的底色很難被誇贊所完全覆蓋 , 你誇一個自卑的人天天誇 , 他也不信 , 甚至還會覺得你隨口一說敷衍他 , 因為他骨子裏是自卑的底色 , 你誇他 , 只會讓他表面上開心 , 而他內在對自己的認知並沒有改變 。
那麽這種沒有辦法了嗎 , 也不是 , 除非進行一個矯正性的情感體驗 , 就是用新的關系去給他喚起痛苦 , 然後再轉化痛苦 , 等於說在碎掉的地方重新聚合 , 就像是要在死掉的地方重新動手術 , 打碎後緊接而來的就是修復 , 這樣才有可能去改變對方的人格底色 , 大部份關系都不太容易做到這一點 , 但好的關系卻能夠轉化一部份 , 至少能夠安慰和緩解他 。
我們要學會分辨一個人的底色 , 不要只是被對方的情緒 , 或是語言給蒙蔽了 , 分清楚他什麽底色 , 才能知道他以後大概會做什麽樣的事 , 值不值得跟這個人繼續交往下去 。
當然 , 人格底色也不只是篩選的標準 , 也可以為相處提供方法 , 底色是一種可以安全相處的經驗 , 如果你在認真傾聽了一個人的底色之後 , 發現他內在是一個恐懼型的人格 , 那麽你就更容易理解他外在的一些攻擊行為 , 你知道恐懼的人需要安全感 , 從而願意為對方提供安全感 。
也就是說 , 透過對他底色的分辨 , 你找到了跟他相處的主旨 , 那麽後面只要你大方向不變 , 你們的相處就不會有大問題 , 那些偶爾走錯的路 , 也能掰正回來的 。
對自己也是 , 當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底色 , 知曉自己需要什麽樣的生活和什麽樣的關系時 , 你也不會再持續的去攻擊自己 , 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好的人 , 你坦然接受了自己底色裏的一些弱點 , 就會變得更自信 , 更包容 , 談關系也更遊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