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懶得動」是身體在給你警告!這3件小事,幫你迅速恢復動力

2024-06-10情感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熱梗:

當代年輕人在「積極向上」和「消極向下」之間,選擇了當一個 「積極廢人」

積極廢人,在生活中可能表現為:

早上起床發誓今天要看3小時書,結果玩了兩個半小時手機,還有20分鐘在發呆,只花10分鐘翻了幾頁書;

立誌這個月一定要學會做菜,買了一堆廚具、菜譜,結果全扔角落積灰,親身驗證了「差生文具多」;

想努力考研/考公/考編/考證,教材堆得有一座小山高,結果次次考試都臨時抱佛腳,年年白繳考試費......

生活被各種積極信念填滿,實際情況卻沒見好轉。

仿佛每聲勤奮的吶喊背後,都有一根推不動的「進度條」。

這,就是「積極廢人」:

思維積極向上,行為卻宛如廢物,控制不住間歇性享樂,並在之後感到恐慌,為自己的懶惰感到自責。

「積極廢人」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又該如何擺脫「積極廢人」的狀態?

今天,十點君就跟大家來好好聊一聊。

小時候,鄰居姐姐每周末都補課,成績卻一直倒數。

有一天她在家裏嚎啕大哭,驚動鄰居們敲門詢問,她媽媽開門解釋道:

「每年期末考倒數,一年白交這麽多補課費,我心想反正她成績上不去,就把補課停了,結果她不幹!」

她媽媽回頭問正在大哭的姐姐:「你為啥非要補課?不是老吼著不想上學嗎?你到底咋想的?」

姐姐委屈地說:「我就是要補課!」

她媽媽困惑極了:「你上課從來不好好上,心思也沒放在學習上,補了有什麽用?這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嗎?」

但是姐姐不聽,只是繼續用哭鬧來為自己爭取補課的權利。

最終,她家裏人沒有拗過她,依然每周給她安排補課,而她的成績並沒有很大的提升,最終只上了個中專。

以前我很同情這個姐姐,覺得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卻沒有報酬,太可惜了。

但現在回想起來,她那時可能掉進了「積極廢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內心其實不喜歡學習,不想吃學習的苦,但又因此而感到恐慌、自責;

只好用努力補課,來驅散這種不安,或免受家長及他人更多的負面評價。

這也是 「假性努力」 的一種表現。即時時刻刻在努力,不間斷地學習,卻很難有所成就。

因為大家都喜歡努力的人,可是努力很累,所以假裝努力,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這可以為自己帶來心理安慰,同時獲得別人的贊賞。

你發現了嗎?「積極廢人」由一對顯著的矛盾詞組成:「積極」與「廢人」。

積極的心態,體現在壯誌豪情、遠大目標、各種flag上。

而「廢人」不一定是指能力不足,也有可能是一種被動的「習得性無助」。

就像前面說的姐姐,整層樓的住客都知道,她總是被家裏人說她「爛泥扶不上墻」。長期處在這種充滿苛責、高期待的壓力中,會給人帶來一種無望感。

盡管姐姐懷有變好的期望,但與無望纏結的日子,耗光了她的能量。

她深信自己是不可改變的「爛泥」,光是竭力把自己從習得性無助裏「撈出來」,就已經很難了,更別說為遠大的目標去付出行動。

所以,比起相信采取行動可以避免不好的結果,她更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從一開始就不抱任何期望。

於是,便造成了「補課補個心安,成績卻沒有改變」的現狀。

我有一位來訪者,跟這位姐姐一樣,一直與非常強烈的無望感纏結。

她喜歡把寫滿目標的便利貼,貼在床頭、書桌、鏡子、冰箱門等地方,幾年下來,一屋子都被貼滿了五顏六色的便利貼。

她跟我說:「我告訴自己,完成一個目標就撕下一個便利貼,結果舊的沒撕下來,新的已經貼上去。滿屋子的便利貼讓我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好,又不敢撕掉,怕連最起碼的目標都沒有了,就真成‘廢物’了。」

其實她最開始貼便利貼,是為了刺激自己行動起來。

但她又是一個容易想太多的人,每到行動時,總會生出很多顧慮。

覺得沒有準備充足,就還不能開始。總之,她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或做好。

做與不做,都很焦慮。

當一名「積極廢人」,立flag、喊口號、貼標簽......可以帶來短暫的安全感。

但焦慮不會自動消失,一睜眼就要面對一堆爛攤子的生活,也會令人相當絕望。

為什麽很多人會透過做一個「積極廢人」,來尋求心理安慰?

1、自我感動。

書籍【你不知道的心理學】中提到一種情感機制:

自我感動-意識到自己在感動-被自己的感動打動-上升到自我崇高-企圖用這種崇高來打動、影響別人。

比如,吃外賣時,刷幾分鐘羅翔老師的普法視訊,然後截圖發朋友圈,想象自己熱愛學習的樣子能得到朋友們的點贊。

不得不承認,部份在朋友圈裏發學習行程、勵誌照片的人,不見得有多努力,TA們有可能只是在享受「大家都認為我很努力」的優越感而已。

就像網上有句話:懶惰久了,稍微一努力,就覺得自己在拼命。

「覺得自己在努力」的體驗,讓人短暫地感到滿足、愉悅、有成就感,並逐漸對此上癮。

2、焦慮作祟。

當一名「積極廢人」,不失為短暫處理焦慮情緒的一種方法。

但如果根源是解決焦慮,那麽就不要努力錯了方向,以免越努力越焦慮。

比如,行動力很差,不是犯懶擺爛,就是半途而廢,再不然就是找不準方向、無效努力。

就像我隔壁家的姐姐,每周末從早到晚補課非常累,她堅持了三年,可三年堅持並沒有帶來期待的結果,甚至變得更自卑。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她想的都是今天堅持聽完了多少分鐘的課,晚上又可以心安理得睡個好覺;而不是老師到底講了什麽,有沒有真的吸收到腦子裏。

【焦慮是頭大象】一書中有個觀點: 當人的一切努力,都源自擺脫焦慮,就不會有駕馭欲望的誌氣。

我們過於專註感受自己在做的事多麽富有意義時,就不會再努力為下個階段而奮鬥。

畢竟目的已經達到,何必再費勁呢?

3、恐懼改變。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些「積極廢人」其實很有行動力。

比如,熬夜把PPT做得很詳細,但都沒寫到點子上,內容並沒有什麽實際價值。

網上有句話可以形容這種狀態: 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戰略上的懶惰,來自享受安穩與安全、害怕改變與未知的慣性。

這源於我們過往遭受創傷所帶來的陰影,尚未從人格中淡去,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培養生活的秩序感、穩定性和安全感,來發展出更好的心理功能。

於是,我們會熱衷於在一個有限的行動範圍內,來獲取「掌控感」,極其緩慢地成長。

別人眼裏的「廢話」和「無用功」,或許已經是這些人認知範圍內拼盡全力的結果。

也就是說,TA們並不懶、也不差,更不缺行動力,只是當下TA們的內在不夠穩定強大,還躲在安全區域內,不敢冒險去改變。

畢竟,再無用的行動也會積累力量,再緩慢的成長也會帶來突破。

當一名「積極廢人」終於明白自己「廢」在哪裏時,或許,改變就會隨之發生。

「積極廢人」和「普通廢人」,其實有一個心態上的本質區別。

普通廢人:「廢就廢唄,我才不愧疚呢。」

積極廢人:「這次又沒做到呢,下次再重新努力!」

積極廢人能夠化不甘心為動力。這讓TA們有很大的改造空間,只要學習如何讓自己的行動力變強,這類人往往能做好很多事情:

1、從「廢人」到「能人」,有時只差一個「痛定思痛」的契機

我有位身材微胖的朋友,之前一直吼著要減肥,但都沒減下來。

直到去年,她生了一場大病,醫生說再不減肥,還得再動一次手術。

她終於痛定思痛,透過健康飲食+運動,一年減掉了30斤。

我們都很驚訝她是怎麽堅持下來的,她說:「動手術太痛苦了,一想到還要受苦,我就怕得要命,減肥反而讓我沒那麽害怕。」

外界強烈的刺激,常常會激發出一個人強烈的「生本能」。

這是佛洛伊德提出的觀點:「生本能」旨在聯合所有元素,組成更大的單元,目標是更好地生存。

也就是說:一旦外界刺激某人產生強烈的「好好活下去」的願望,再「廢」的人都會全力以赴、脫胎換骨,爆發出驚人的意誌力。

2、從恐懼到勇敢,有時只缺「認清自己」這一個突破口

朋友用減肥驅散對手術的恐懼,過程中,她一點點探索並反省自己:

我從幾歲開始發胖的?當時發生了什麽?為什麽一直沒瘦下來?是什麽在阻礙我減肥?

這些以前不願去想的問題,如今卻幫她認清了自己。

隨著自我認識越來越深入,主導她行動的原始力量,慢慢從「追求快樂、享受」,昇華為「自我保存、肯定」。

也就是說,她認識到好好活著是一件很難的事,一昧享樂的願望無益於此,就開始下定決心,排除那些與「好好活著」背道而馳的因素。

自我認知越清晰,「生本能」越強烈,當改變的力量沖破「習得性無助」,人也就有了強大的行動力,去成為一個真正積極的人。

1、降低對自己的期待,做到比昨天更進一步。

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每個演員都只是普通人穿著戲服搭台唱戲。

哪怕看起來很厲害、很優秀、很完美的人,脫掉戲服,也和你我一樣平凡無奇。

所以,作為普通人,我們都有局限和缺點。

把「渴望變成理想中完美無缺的人」作為行動目標,往往會因為脫離現實而不能實作,內心會遭受很多挫敗感。

而降低標準,把「比昨天的自己更棒」作為行動目標,更能激發自信,獲得更多行動力。

每一天都比昨天更進一步,每一天都在無限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能踐行這個目標,就已經很棒了。

2、容納超載的焦慮。

焦慮,是耽誤行動的大敵。

消除阻礙的方式,是用一個安全的容器來容納焦慮,確保它保持穩定、不過度泛濫。

比如,練習寫作、繪畫,在紙上寫下、畫下自己眼前所見的一切,腦海中浮現的一切。

把焦慮化為文字、圖畫,就是在用想象力來容納焦慮。

或者,搭建深度關系,與積極、強大、堅定的人保持深度交流的頻率。

強大的人可以適度相容你的焦慮,你與TA之間安全的關系空間,能夠安放一部份焦慮;

同時,你也可以從別人的心路歷程裏得到啟發,認清方向。

3、認清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試著把關註點從結果和目標,調整到過程中的點滴收獲與喜悅。

心理學中有一個「兩分鐘原則」: 先做兩分鐘想做的事,可以幫助我們體驗當下。

比如,你的目標是看3小時書——先拿出一本書翻閱兩分鐘,體驗一下與文字產生共鳴的感受,你可能就會沈浸其中,不自覺地讀完3小時的書。

成為「大廚」——不要停留在看教程視訊,而是花幾分鐘時間,動手炒一道簡單的菜,不管最後口感好不好,你都會因為付諸行動而滿足,並激勵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或許,這樣做看起來效率很低,但其實,人們專註於一件事的時間本就有限。

比起逼自己長時間保持專註,我們更需要透過增加過程中的積極體驗,給自己動力,自覺自願地延長專註的時間。

讀完本文,或許你會覺得仍然「提不起勁」。

但沒關系,這可能是因為你正在經歷「順從內心、活出自己」的階段。

對什麽都提不起勁的時候,正適合向內探索、認清自己。

接納此刻的「廢」,探索背後的源頭,尋找變好的動力。

很多時候,你並不是「廢」,也不是「懶」,只是還沒從創傷中走出來。

願你能撇開所有的顧慮和標簽,以最喜歡的姿態過好這一生。

請記住: 任何人都有變好的權利。

作者 | 芒來小姐,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