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越節儉反而越窮,這個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錢包

2024-06-04情感

你們坐高鐵的時候買過礦泉水嗎?

十點君買過:

15塊一瓶500ml的水。

雖說不是喝不起,但總有一種「明知自己是韭菜,又不得不當韭菜」的憋屈感。

誰知,這兩天刷到一個熱搜:

#原來高鐵上有2元礦泉水啊#

有網友想買礦泉水,覺得15塊太貴了,就問乘務員有沒有便宜的。

這才知道,高鐵上一直有賣2塊錢的水。

看完這個訊息,十點君的腦袋瞬間「轟」的一聲:

明明有便宜的水,但如果乘客不問,就沒人說。

就算大家事後知道了,也只能幹吃啞巴虧。

不過更讓人背後一涼的是。

這件事並不是個例,類似的「消費陷阱」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你們有沒有曾在網購中,遇到商家愛玩「文字遊戲」?

有網友吐槽,買襪子時以為「買3雙,贈送3雙」。

結果到手才發現是「買3雙,送貨3雙,品質堪比6雙」。

還有人買面粉時,看著頁面上標註著1000g,到手卻只有500g。

結果商家卻說「1000g是指,1斤的面粉可以做成2斤的饅頭」。

還美其名曰,這只是「行銷手法」。

更離譜的是,有人買收腹褲時,同時拍了基礎款和升級款。

結果拿回來後發現一模一樣。

除了,升級款更貴。

也因此不少網友吐槽:

「以如今商家對人購物心理的拿捏,不去做心理學家真可惜了。」

除此之外,如今市面上的商品功能越分越細,也是一種典型的消費陷阱。

不僅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價格還越飈越高。

以為買貴的,品質更有保障。

但事實可真未必。

拿洗滌產品舉例。

以前用洗衣粉就能把衣服洗幹凈。

後來推出了「不傷手、不傷衣服、易清洗」的洗衣液。

再後來又有了「一顆能洗很多衣服,非常方便」的洗衣凝珠。

價格翻了好幾倍,但幹凈效果呢?

還是洗衣粉最好。

還有護膚品也是最常出現消費陷阱的重災區。

按類別能分出水、肌底液、精華、乳液、眼霜、面霜。

每一個品類,論功效還能再拆出保濕、維穩、修護、美白、抗老。

商家為了讓大家多花錢,總是頻繁為我們制造「外貌焦慮」:

「抗老越早開始越好」、「防曬要從頭到腳」、「想要皮膚好,一定要嘗試早C晚A」......

多少女性都踩過這個坑:

以為護膚品用得越多越有效

結果,花費大價錢買了一堆產品回家後,才發現:

臉上爆痘了,因為過度護膚。

如果商家只是平等地割所有人韭菜,倒也罷了。

最氣人的是,他們還搞「性別歧視」。

之前,一位華東政法大學的陳同學在某品牌網店購買了一款洗面奶,花了149元。

下完單後,她無意間在店鋪裏看到了男士洗面奶,只要82元。

兩款洗面奶的容量和功效都差不多。

甚至男款還比女款多了些養膚成分。

但女款卻比男款足足貴了67塊!

這不妥妥的「粉紅稅」嘛!

還有網友吐槽,某些衛生巾的價格已經越來越離譜了。

許多商家打著「技術升級」的幌子,一條安睡褲賣10幾塊,18片的護墊要50。

不止如此,針對女性群體的消費陷阱中也存在「鄙視鏈」,而寶媽處於最底層。

很多商家都愛打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制造出很多原本不存在的兒童用品需求。

但用過的人都知道: 很雞肋。

1瓶80的兒童醬油,配料表顯示和1瓶8塊的普通醬油毫無差別;

一罐8塊的兒童牛奶其實是調味乳,營養價值遠不如2塊的普通牛奶;

最坑的還要屬,嬰兒學步車。

很多商家都說「用了它,孩子就能更快地學會走路」。

孩子學走路有快有慢。

強行用學步車「扭轉」,可能導致孩子的骨骼發育不正常。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中曾說:

「經濟的增長依賴人民的消費。但當人民的需求都被滿足後,該如何刺激大家繼續消費?

答案是,制造需求。」

所以,商家給冰箱添加一些容易損壞的零件,讓它一過保修期就報廢;

給效能差不多的電子產品,換個不同顏色的外殼;

給相似顏色的口紅,來個潮牌聯名行銷。

消費主義陷阱,就是要讓我們忘記「到底什麽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才能誘導我們,花掉了本不必花的錢。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說:

「只要我節約用錢,就能避免掉進消費主義的陷阱。」

事實上,也不一定。

身邊有個朋友,花錢特別節約,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但前段時間,破天荒地買了個3w的奢侈品包包。

「大家總說人到40,應該有個好點的包。

我活到40歲,也沒給自己買過什麽好東西,所以就買了。」

可結果呢?

因為朋友節儉慣了,日常穿搭都很樸素,包包根本背不出去。

最終只能放在家裏落灰。

無獨有偶。

十點君的大姨也是個很節儉的人,但前段時間和朋友逛街時卻買了件5k的貂皮大衣。

原本大姨是不想買的。

但朋友都說:「這個價格太實惠了,我們女人要善待自己。」

大姨一心動,就消費了。

但最終,衣服一次也沒穿出去過。

實話說,買貴的東西並沒問題。

但消費主義陷阱的核心在於:

買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花自己本不必花的錢。

十點君還看過一個故事。

有網友吐槽老公「凡事裝備先行」。

打算開始跑步,還沒跑呢,先要配齊裝備:

跑鞋、吸汗衣、擦汗巾、運動水壺、運動耳機......

家裏明明有大把的閑置毛巾,卻非要買一條「跑步擦汗巾」。

結果呢,沒跑幾天,就因為「下雨了」、「工作太累了」、「太晚了想睡覺了」等各種理由堅持不下去了。

這些裝備,也只能留在角落吃灰。

扔吧,覺得可惜;但不扔,又堆在家裏礙手礙腳。

「他總覺得買了什麽,就等於擁有了什麽樣的生活方式。

以為買完裝備,就等於自己跑步了。」

類似的情況,相信在你我身邊都不少見。

為了學攝影買的單眼,為了學畫畫買的畫架、為了鍛煉買的自由車、為了學遊泳買的遊泳包......

裝備齊了,但事情最終卻沒堅持下去。

畢竟,真正想要擁有一項新技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與時間。

這可比按個「購買鍵」難多了。

消費主義一向很擅長「將我們擁有物品與擁有理想生活建立聯系」

「只要我買了奢侈品包包,就是愛自己。」

「只要我用了這個貴婦面霜,皮膚就會好起來。」

「只要我有了運動裝備,就能更好地跑步。」

而我們呢?

一旦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麽,就很容易掉進圈套。

錯誤地以為「消費=愛自己」或「消費=擁有新的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沒錯。

但重點在於「事」。

每天都邁開腿,才能擁有跑步的習慣。

當我們真的能長期投入一件事時,才值得投資更好的工具。

否則,我們買的就只是自己的想象。

和大家聊了這麽多,並非想要抨擊消費。

消費行為本身沒問題。

但重要的是,我們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麽。

能花想花的錢,而非被誘導強制消費。

例如,在疲憊的工作之余,花1000塊看一場期待已久的演唱會,能收獲滿滿的情緒價值。

相較之下,花80買瓶雞肋的兒童醬油只會讓人憋氣。

所以啊,為了幫大家更好地把錢花在刀刃上。

十點君準備了2個小建議,大家可以先收藏,需要的時候再翻出來看看。

1、需求,不一定靠消費來滿足

有網友曾分享一個故事。

冬天她穿著棉拖鞋做家務時,感覺腳冷。

發現是棉拖鞋的鞋底太薄了,就想買雙厚底鞋。

結果她喜歡的顏色正好沒貨了,只能暫時作罷。

因此,網友被迫開始思考有沒有替代方案,可以馬上給腳保暖。

「多套雙襪子唄!」

這時,網友想到自己幾年前曾買過一雙羊毛襪,當時嫌貼腳穿太紮,就一直閑置,現在正好派上用場。

網友的故事,給了十點君不小的啟發:

我們的生活會源源不斷地產生「新需求」,但並非每個需求都要靠新消費來解決。

就像網友的需求是「給腳保暖」,「買雙厚底鞋」和「多套雙襪子」都是解決辦法。

所以,當我們下次想要購物時,先別急著下單。

思考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麽,能否利用手邊現成的東西完成。

實在不行,再消費。

2、擁有的每樣東西,要麽有目的,要麽能帶來快樂

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家裏有東西長期閑置,但總覺得「這東西還沒壞,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而舍不得處理。

又或者,網購時為了「免運費」,硬是湊單一些自己沒用的東西。

結果收到貨後,東西要麽扔了,要麽閑置。

而因湊單掏的錢,遠比運費要貴。

【斷舍離】中曾提出一個原則:

在處理家裏的物品時,我們要以自我為中心。

「我需不需要它,它能夠帶給我什麽作用,或快樂。」

前面提及的兩種常見陷阱,就是大家以物品為中心了。

一個東西沒壞,還能用,但我們用不到,這個東西就是「廢物」。

網購時免運費固然劃算,但我本就不花這麽多錢,那這個優惠就「與我無關」。

紀錄片【極簡主義】曾說:

「極簡主義者擁有的每樣東西,要麽有目的,要麽能帶來快樂。」

這個原則,適合每個人參考。

盡管生活中的消費陷阱無處不在,卻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很難完全跳脫。

但至少,讓我們下一次花錢時,能更理性,更少中圈套。

點個 【在看】 ,希望我們都能少花些冤枉錢。

你曾經歷過什麽「消費陷阱」呢?又有什麽理性消費小技巧呢?歡迎來評論區大家一起聊聊呀~

作者 | 肖肖,心裏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