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山東公務員夫妻裸辭,賣房賣車,帶女兒環遊世界12年

2024-06-04情感

如果說起鐵路工人翟峰,恐怕並不會有多少人在意他是誰。

可若是說起12年前名噪一時的「航海家庭」,也許不少人還有印象。

那年,翟峰辭去了體制內的工作,妻子宏巖也放棄了自己穩定的事業,二人賣掉房與車,花光積蓄,買了一艘二手帆船。

他們年僅8歲的女兒馨馨,一夜間失去了學生的身份,和父母一起開啟了海上航行的生活。

如此離經叛道的行為,引來無數羨慕,也招惹一片非議。

其中質疑聲音最多的,就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脫離常規的學校教育,不成系統地學習知識,缺乏同齡人的陪伴,拿不到應有的學歷。

種種不確定的因素,都足以讓每一位代入其中的家長下意識為孩子的三觀、性格、前途擔憂。

12年後,因為媒體的采訪,「航海家庭」重返人們的視野中。

了解過他們的近況後,我感慨萬千。

而那個在海上度過整個童年和青春期的,小學到高中課程都靠自學完成的馨馨,也給傳統的教育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

馨馨最特別之處,在於她對世界充滿探索的熱情,對人生充滿獨立的思考。

她的經歷很豐富,與自然相處,也與人交流。

無拘無束追逐袋鼠和起早貪黑同父母一起創業,都是她的生活。

當教育體制內的孩子們坐在火車上努力不脫軌時,馨馨在曠野中奔走。

那些家庭的困惑,是不敢下車;馨馨一家人的困惑,是不確定正確的方向。

但馨馨在采訪中說了兩句話,讓我明白,她已擺脫了這份迷茫和困惑。

她說:

「我需要找到我熱愛的事,像爸爸那樣。」

「除了熱愛之外,我還要獲取更多的閱歷,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主張。」

普通家庭的孩子內卷到底,去努力博得閃閃發光的學歷和工作時。

馨馨在追尋人生的意義,找到真正的快樂。

還記得徐凱文教授提出的「空心病」嗎?

患者往往找不到生活的目標,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內心覺得很空洞,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本質上,就是心與世界的失聯,讓人茫然無措,不知如何為自己而活。

我不想評判這兩種人生孰優孰劣,但我相信,那蔓延無數大學的「空心病」,絕不會滋生在馨馨身上。

她早在八歲那年,就已建立起自己與世界的聯系。

她能親身感受到她所熱愛的一切,並為此自發去努力。

這足以稱為世上最寶貴的能力,也該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陶行知說:

要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誠然,馨馨那樣的家庭是極端的,難以效仿的。

但讓孩子回歸自然,尋找快樂,從而釋放自我,發泄情緒,這不論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對家庭成員關系的升溫,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譬如馨馨在采訪中說,他們一家三口常年在海上漂著,風浪來時一同和波濤搏鬥,海面靜時,就躺在那裏分析感情、想法和故事。

這種沈浸在大自然中的快樂,和擁有共同經歷,互相陪伴和支撐的感受,會讓孩子放下心理防備;

解開疙瘩的同時也張開懷抱,進一步提升孩子的生命力、心理韌性和家庭認可度。

記得曾在新聞裏看到一戶河南家庭。

孩子剛上初中,便出現了厭學的情緒,而後在家長的焦慮、逼迫等影響下,逐漸向抑郁癥的方向發展。

後來,那家父母聽從了醫生的勸告,不再將孩子悶在家中苦讀,而是帶著他走出家門。

自此,風雨無阻,每天早上六點,一家人雷打不動開始跑步。

路線也並不固定,總是能途徑一些新鮮的風景。

一同流過汗水,讓孩子和父母親近了許多,也多了不少共同話題。

久而久之,擠壓在心中的負面情緒和心理陰霾,都被一掃而空。

如果說單純的戶外活動更多是舒緩心情、強身健體,那完成一場旅行,則真的可以開眼界、長見識。

前幾年上熱搜的遼寧丹東徐雲峰父子,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徐雲峰的孩子徐子程因為沈迷網路遊戲整日逃學,十分叛逆。

父親聞訊,便精心策劃了一場旅行,途徑山海關、洛陽、濟南、西安等歷史名城,打算在旅途中寓教於樂。

看到拴馬樁,徐父便為孩子講解它對故人的意義和作用。

行至濟南,徐父便告訴孩子,課本中那篇【濟南的冬天】,描寫的便是這裏。

漸漸,徐子程發現自身知識的匱乏,也漸漸明悟了上學的意義和讀書的樂趣。

最終,他從一位「網癮少年」蛻變成一位在校主動汲取知識的好學生。

李玫瑾教授說:

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呆在家裏學習,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只知孩子關在家裏,一味「圈養」孩子,即使短暫收獲高分,也難在人生的馬拉松上贏得好成績。

學會帶孩子走出家門,是完善孩子人生的第一步。

臨近期末,再過陣子就是假期,家長們可以提前為孩子規劃一個適合的旅行。

讓生活做最好的教科書,讓旅行做最好的營養劑。

以下是不同年齡段的假期規劃建議,供大家參考:

1.3歲至小學前

這一階段孩子正處於大腦腦葉飛速發展階段,不妨給孩子多準備一些吸引人又淺顯易理解的活動。

譬如帶孩子看繪本,去附近的遊樂場等。

此時的孩子,更多是需要「樂趣」本身。

2.小學階段

這一階段孩子正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周圍的一切開始能夠較深層次影響孩子的觀念形成,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騎行、爬山、自駕遊。

另外,這個年齡段孩子記憶力非常好,家長可以陪孩子觀看一些優質的影視作品或紀錄片,讓孩子大腦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3.中學階段

這一階段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如果足夠放心,家長可以在寒暑假給孩子報一個旅行團,鍛煉孩子社交能力,處理問題能力;

如果放心不下,也要盡可能讓孩子參與進來,一同規劃,給孩子充分的尊重。

此時的孩子可以考慮多去一些比較有深度的城市旅遊,寓教於樂,加深理解和記憶。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

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賽馬,但其實,養孩子是種樹。

想來的確如此。

若是賽馬,人人都在同一個賽道,誰能超一頭誰就可能領先到達終點,由不得你不用力鞭撻,希望馬兒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不能落於人後。

若是種樹,你的急切與揠苗助長都沒有用,樹何時開花結何種果,早有註定。

我們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陪伴小樹茁壯成長,讓它學會對抗風雨,享受陽光雨露,成為自己應有的樣子。

太焦慮,太內耗,太內卷的父母,只會營造出高壓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身上負累重重。

認識一位從業已久的心理咨詢師,她向我總結了最近幾年中國父母的現狀。

「盲目式搶跑,封閉式苦讀,大人焦慮,小孩抑郁。

父母一邊拼命工作省吃儉用,一邊又不計成本地為孩子投錢。

賣掉舒適的大房子去擠狹窄的學區房,抽出寶貴的休息時間去為孩子做早餐,陪孩子做作業。

付出這樣巨大的犧牲和奉獻,非但沒讓孩子脫穎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抑郁的深淵。

不能理解父母的孩子,只覺得父母窒息,控制欲太強,變得易躁易怒;

懂事一些的,能理解父母的孩子,又常常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變得敏感脆弱……」

遇到這樣進退維谷的「絕路」,不如試試「退一步」。

劉小念寫過一篇故事,文中的父母一度也困在這樣的教育困境中。

直到有一天,他們下定決定賣掉學區房,不再做整日盯著孩子的「直升機父母」,而是重新拾起自己的愛好和生活。

他們也將孩子從真空中放出來,不再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學習上,而是擡眼看看人間的美麗與艱苦。

本以為是破罐破摔的行為,卻反而促進了家庭成員的溝通和理解,孩子懂事了,父母也不再逞強雞娃,家庭終於迎來闊別已久的和睦。

這便是養好孩子最重要的一步: 先富養自己。

再回過頭看看,無論是翟峰,還是徐雲峰,都做到了這一點。

翟峰勇敢追夢12年,讓女兒學到了,尋找到真正熱愛的,值得奮鬥終生的事情,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徐雲峰也是一直堅持自己的愛好,所以當他發現孩子脫離軌域時,他不必用兇狠的威脅與枯燥的說教說服孩子。

而是將自己長久的積累借旅行展現出來,用個人的魅力和底蘊吸引孩子重拾對學習的興趣。

董宇輝說:

父母與其一味焦慮,不如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尊重知識的氛圍。

唯有健康的家庭環境,才能給孩子良好的土壤成長。

以下是培養家庭松弛感,減少焦慮情緒的4點方法,供大家參考。

1、控制情緒,平胡溝通。

父母關心和擔憂孩子在所難免,但要記得好好說話,控制情緒。焦慮一旦傳遞給家庭成員,便會相互影響,最終累積成山。

2、松弛節奏,穩步前行。

養孩子如帶蝸牛散步,再急也無用。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在習慣上內卷,在結果上松弛。

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遠比逼孩子立刻考出好分數更重要。

3、允許犯錯,減少指責。

內耗型父母最大的特點,一是對孩子的小錯訴諸盛怒,二是任何事都會變為對成績的指責。

能夠就事論事,不纏結「舊賬」,不擴大指責面,並在批評過後耐心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4、先做自己,再做父母。

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補充,也不要為孩子過於辛苦執著。

目光放得太遠,會多出許多無用的焦慮,倒不如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享受生活,對抗挫折。

請永遠記得,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讓孩子成功離開自己。

【我的阿勒泰】中有句觸動人心的話:「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養孩子,靠的不僅僅是金錢、規訓或無死角的庇護。

無論愛和傷痛,都是成長的拼圖。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

讓自己做回自己,幫孩子成為自己,比任何成就都了不起。

點亮 【在看】 ,願花能開花,樹能成樹,每個家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作者 | 枳為橙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主播 | 韓星,公眾號:韓星(id:HanXing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