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沖浪時,常常有一種「割裂感」:
一方面,覺得大家都不想戀愛、結婚,「主動單身」的人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又發現網路上對「愛情」的討論卻只多不少。
層出不窮的婚戀綜藝、情侶大V博主、愛情連續劇......
好像我們嘴上說著不願去愛,內心卻渴望擁有一段美好的關系。
這個現象乍一看有些矛盾,但仔細想想又不難理解:
我們的情感需求並未消失,只是對親密關系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復旦大學梁永安教授,形容當代人的戀愛是一場「遭遇戰」。
和上一輩的感情觀不同,我們更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關系的品質,相信好的關系必須靠兩個人一起努力,用心「經營」。
可以說,我們的愛情觀正處在更叠的過程中。
我不禁好奇: 如今大家認可的「高品質婚姻」,究竟是什麽樣的?
於是,我從最近很火的「戀綜夫妻」身上,總結出了4條「夫妻相處之道」。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助大家:
更勇敢地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以及更好地維護現有的親密關系。
綜藝【愛的修學旅行】播出後,周一圍收獲了一批「內疚粉」。
節目播出前,朱丹自爆的「台階論」火了——
夫妻倆冷戰時,周一圍主動找朱丹說話:「我現在是在給你台階,如果你不走下來的話,待會兒這個台階就沒有了。」
朱丹說,周一圍用這兩句話直接搞定了她,讓她這輩子再也不敢吵架了。
於是,觀眾紛紛一邊倒地指責周一圍:
非常「大男子主義」,不尊重、甚至不愛老婆。
直到他倆一起參加節目,周一圍現身說法後,大家才發現誤會他了。
關鍵的轉折點,是朱丹講了一段往事:
很久以前,朱丹被閨蜜騙光了所有積蓄,還背上了大額負債。
當時還只是男友身份的周一圍,並沒有選擇逃走,而是默默陪她還完了所有債。
這種「在關鍵時候靠得住」「能扛事」「行動大於語言」的品質,讓周一圍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來。
但他倆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這一點:
周一圍送給朱丹一本相簿,裏面記錄了他拍的朱丹的各種日常照片——素顏、穿邋遢的睡衣、因為懷孕變得浮腫的身材......
他收藏的不只是快樂、幸福的瞬間,還有妻子疲憊、艱難的時刻。
朱丹說,在這本相簿裏,她感受到了丈夫對自己360度的接受,包括那些不夠完美的部份。
這點在TA們戀愛初期就有所體現,當時朱丹受二婚的流言困擾,周一圍安慰她:
「不管你從前經歷過什麽,我愛的是經歷過這些事之後的這個人。」
愛一個人原本的樣子,是最深切的「看見」。
心理學家Kohut認為:
真正「看見」一個人,需要超出自身的經歷和限制,不帶偏見地看到和理解對方真實的自我。
不主觀預判,不理想化TA的形象。
當我們體會到「被看見」時,才會更容易和一個人產生連線,進而發展為友情或者愛情。
正因如此,提起朱丹被騙錢的事,周一圍的反應是:
「她並不是討好型人格,我反而認為她是太善良了。」
這種對伴侶的理解和接納,是親密關系長久的基礎。
因為它帶給人一種信任,即:我相信你能陪我一起面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所以,即使周一圍在大眾面前,不喜歡秀恩愛,也不願說甜言蜜語,但是:
他已經提供了最高級的情緒價值。
吳京因為之前在別的綜藝裏的一些表現,被很多人指責「情緒控制能力差」。
他和妻子謝楠的相處模式,更讓很多網友感到「窒息」。
但看了【幸福三重奏】後,吳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情緒管理問題,而是他反復向老婆傳達的一個觀點:
「我知道你想那樣。但我做不到,我不是那樣的人。」
比如他倆相處的時候,謝楠想跟他聊會天,但他要麽呼呼大睡,要麽埋頭吃飯,連眼神交流都沒有。
有次晚餐後,同節目的何猷君和奚夢瑤甜蜜對唱,謝楠聽著聽著就哭了。
老婆哭了後,吳京的反應先是煩躁,然後責怪謝楠:
「你覺得他們那樣很好是不是?」「你要渴望這個,我真不會。」
他倆的核心問題特別常見,任何一個擁有過長期親密關系的人,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矛盾:
當對方期待我改變時,到底應該堅持自我,還是妥協?
總有人強調「自我」在關系中的重要性,甚至把「能否做自己」看作衡量愛情的標準,認為「妥協」就是戀愛腦。
但現實中,真的存在能完全做自己的愛情嗎?
心理學家Cope發現:
高品質的親密關系中,兩個人的自我是相互依存的。
也就是說,愛上對方後,我們的一部份自我一定會被關系重塑。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是兩個人「親密感」的來源。
這和第一部份提到的「接納對方真實的自我」並不沖突,因為這種重塑建立在雙方的個性和自我認知上。
心理學家David Schnarch提出過一個概念—— 穩固且靈活的自我:
我們擁有不受外界影響的、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同時我們不會局限於此,而是能靈活地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和發展全面的自我。
因此,一段好的親密關系中,雙方的自我都是流動的。
TA們會互相分享自我的一部份,透過做一些原本不喜歡或者沒做過的事,更好地認識自己,建構一個全新的自我,獲得自我成長。
相反,像吳京這樣,始終不願意妥協的自我,是固化的。
還有一些人,為了維持感情,沒有底線地放棄自我、迷失自我,同樣是不健康的。
相互依存的自我,要求雙方既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又同時了解對方的想法,能共同構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現實。
就像周一圍和朱丹討論是否參加節目的過程,就是在透過「共享現實」解決問題——起初朱丹想去,周一圍不想去,倆人坐下來溝通:
彼此怎麽想的?顧慮是什麽?需要對方做什麽?
朱丹說擔心自己不去的話,會傷害節目組的一片真心實意;
周一圍則覺得自己是演員,不想過度曝光。
朱丹理解了周一圍的顧慮,同意不參加節目;
周一圍也親自向節目組解釋不參加的原因,不讓妻子擔心。
但後來,他感受到妻子的遺憾和難過,最終還是決定參加。
過程很曲折,但最重要的是:
TA們會傾聽伴侶的想法,甚至為對方讓步,做自己原本不願意做的事。
因為TA們都認可「對方的需求是重要的」。
有自己的底線,但不執著於堅持「自我」,同時允許對方有「自我」。
這樣的自我改變,讓關系變得穩固,也拓展了自己的邊界。
婚姻中另一個很難回避的問題是: 吵架。
美國心理學家Gottman做了長達40年的婚姻研究後發現:
夫妻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有69%會永遠存在。
他還發現,那些帶著矛盾也能過得幸福的夫妻,在提到生活中的分歧時,情緒依然是平靜的;
而那些婚姻滿意度較低的夫妻,提到矛盾時,則會出現心跳加快、出汗、血流速度變快的應激反應。
Gottman把前者叫做「婚姻掌控者」,把後者稱為「災難制造者」。
他認為,婚姻掌控者們不是沒有沖突,而是接納沖突,並且信任彼此的應對能力,形成了「專屬的應對策略」。
比如何猷君和奚夢瑤,雙方都會主動解決問題。
因為何猷君打遊戲鬧了矛盾,奚夢瑤會主動說自己為什麽生氣,何猷君會立馬道歉、承認錯誤;
奚夢瑤嫌棄何猷君太直男,準備的禮物不好,何猷君會主動請教他人,然後改進。
不過,這其中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 TA們都是「安全型依戀人格」。
而另一對夫妻——秦昊和伊能靜,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參考價值。
伊能靜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人格」, 她日常需要透過「作」來確認秦昊對她的愛,倆人也經常因此發生矛盾。
不知大家有沒有刷到過秦昊「懟」伊能靜的經典片段:
伊能靜抱怨「秦昊對狗都比對自己有耐心」;
秦昊懟她說「因為狗的話沒有你多。」
網友把這當搞笑段子,伊能靜卻因為這件事很生氣,但她生氣的方式是拐著彎找茬,不明說自己生氣的點。
這就是典型的「隱形攻擊」: 透過各種隱蔽的方式,比如冷暴力、陰陽怪氣、口是心非等釋放自己的憤怒。
心理學家Chris Getman 認為:
有些時候,「隱形攻擊」比「直接攻擊」的殺傷力要大得多。
因為在伴侶看來,你的態度和行為是互相矛盾的,這種認知失調會讓TA們困惑,進而形成更多不必要的矛盾。
破除「隱形攻擊」的關鍵,就是試著去說出來,即使是「暴力溝通」,比如吵架。
而伊能靜的幸運之處在於,她遇見了秦昊這位「安全型伴侶」。
比如前面提到的事件,秦昊一開始不懂她,也跟著炸毛,但倆人扯了幾句後,秦昊意識到她是在為那句話生氣,就直接挑明,讓她不要繞彎。
伊能靜才順勢哭著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懟完我能不能圓一下」。
秦昊說話雖直白,卻貼心地給老婆遞上了紙巾,化解了這場沖突。
TA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雖不能當作範例,但靠「暴力溝通」傳達了彼此的感受,比憋在心裏好多了。
就像奚夢瑤說的: 「愛情是奢侈品,必須透過每天的日常維護,把裂痕掐斷在源頭」。
心理咨詢師Parker在眾多婚姻咨詢案例中發現:
「權力失衡」是夫妻間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綜藝【再見愛人3】中老紀和王詩晴的愛情故事。
在戀愛初期,老紀作為王詩晴的前輩,指導妻子的工作和生活,在關系中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
隨著王詩晴的成長,她渴望脫離老紀的控制,但老紀無法接受這種權力的變化,於是關系出現了問題。
歸根結底,是TA們並沒有習慣夫妻間權力的自然流動。
一方面,「權力」不局限於收入水平。有研究發現: 收入帶來的權力感,並不能影響婚姻品質。
比如演員經超和小李琳剛結婚時,由女方負責養家,幾年後經超拍戲賺錢,妻子則回歸了家庭;
還有財富差距顯著的何猷君和奚夢瑤,都沒有被「誰賺得更多」而影響感情。
從節目【家務優等生】中可以看出,經超和小李琳無論誰主外, 另一方都沒有怨言,願意承擔起主內的責任。
何猷君也完全支持妻子的事業,甚至, 他在心理上更依賴賺錢相對較少,但內核穩定、情緒積極的奚夢瑤。
原因就在於:夫妻間相互尊重對方的決定,能夠讓彼此主觀上體驗到平等的「權力感」,促進關系和諧。
另一方面,強化夫妻間「共同體」的概念,有助於平衡「權力感」。
我發現這幾對感情不錯的夫妻,在聊天中都會更多地以「我們」為主語開頭。
比如周一圍表白朱丹:「這輩子你愛怎麽活怎麽活,我們不改了。」
何猷君誇奚夢瑤做的飯好吃:「如果有泡麵大賽的話,我們肯定要過去闖一闖。」
許多人之所以執著於和伴侶爭奪權力,就是因為感受不到「共同體」的存在。
比如全職太太在家務中體會不到價值感,對比事業有成的丈夫,難免會感到沮喪。
夫妻間無法共同前進時,被「落下」的人很容易透過極端手段,來吸引另一半的註意力,以維護內心的不安全感。
此時,如果另一半願意帶動對方,或是安撫、支持對方,幫助對方確認「共同體」的存在,才能更好地一起走下去。
老實說,無論是看情感綜藝,還是聽朋友聊身邊的故事,我的感受都是:
真的不能用完美主義的眼光,來審視婚姻。
我們深知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缺點。
所以兩個真實的人,怎麽可能一進入關系,就變得完美、融洽、和諧呢?
愛情沒有這種虛幻的魔力,婚姻本來就存在多面性。
幸福的婚姻,並非一開始就能拿滿分,也可以是兩個60分的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經營出80分、甚至更高分的婚姻。
希望我們都能更客觀地審視婚姻,也希望我們都能收獲美滿的愛情。
作者 | 麥子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主播 | 賞新晴,視訊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