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中國人為什麽要過端午節?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2024-06-09情感

6月10日,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有一首童謠,唱出了端午節的勝景: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是端陽。

在喜樂安康的濃情中,人們互道祝福,表達心中最美好的祈願。

有人覺得,端午節是除穢驅病、祭祀先賢的日子,莊重肅穆,應該說「端午安康」。

有人認為,端午節是家庭團圓、歡度假期的日子,開心喜慶,應該說「端午快樂」。

「安樂之爭」曾一度讓人不知所措,其實,各人有各人的情懷,並沒有律令規定端午應該說什麽。

無論哪一種祝福,都是人們順應節日主 題,約定俗成自行創造的,也就沒有什麽對錯之分,欣然接受就好了。

安康是初衷,快樂是境界,享受是方式,文化是內涵,這才是端午的應有之義。

最初,端午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後來,五月初五前後,天氣高溫潮濕,病菌活躍,毒氣上升,疫病流行,甚至常有孩子夭折。

當時流傳著俗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仲夏溽熱,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出沒,人間不寧。

人們就把五月看成不吉祥的月份,是「惡月」,五月五日更是「惡日」。

端午節就變成了一個除瘟、驅邪、求吉祥、求健康的日子。

怎麽才能除惡辟邪呢?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疫病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多避災啟祥、逢兇化吉的良方:

艾草、菖蒲、白芷、蒼朮、雄黃等中草藥氣味芳香,有化濕化濁、辟穢驅蟲的功效。

人們就把這些藥草懸掛於門楣,或燃燒焚香,或縫制香包掛在身上,以解毒驅疫,安寧情誌。

上心的父母,還把雄黃塗抹在孩子的額頭上,或點一個大大的圓點,或寫個「王」字,孩子就像小老虎一樣雄壯威武,無病無災,茁壯成長。

巧手的人,把艾蒿制成虎狀,蒲葉裁成劍狀,稱「艾虎蒲劍」,放置門前,這樣一家人就能逢兇化吉,安康度日。

端午又稱「浴蘭」節,「浴蘭」 是端午特色風俗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

指的就是用蘭草、艾蒿、菖蒲、桃葉等各種草藥香草來煎水沐浴,既洗去了浮躁不安,又起到了清熱爽心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運動更是防病驅邪的主要方式。

端午節的運動包括賽龍舟、比武、擊球、拔河、蕩秋千等。

而最有代表性的運動是賽龍舟。這一活潑激烈的水上競技計畫,可以讓人充分地「燃燒」脂肪和能量,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諸如此類的端午民俗,都與辟邪除瘟有關,每年這一天,人們都會格外認真對待,寄托著人們對身心健康的向往。

正是有了祛毒避疫的特點,也讓人們對端午節有了不同於其他傳統節日的感覺。

它讓人們在祈福祝願,躲避災禍,安度佳節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對生命的觀照,獲得了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載悠悠過端午,延續不絕是安康。

在這樣一個避瘟辟邪的日子,把握好生活的節奏,照顧好身體健康,就是最好的珍惜,如此,這場人生,你就贏了一大半。

端午至,家團圓,粽為天。

泱泱中華文明,講究「民以食為天」,自然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專屬美食。

早在西晉時期,西晉名臣周處就在【風土記】中對端午食粽留下了記載:

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端午一只粽,裹著團圓情。

對很多人來講,過端午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是為鄉愁和思念,更是為親情和團圓。

少時不知愁滋味,過端午無非是吃香甜的粽子,再加上追逐嬉鬧,過的是高高興興。

待到長大外出創業了,離開了故鄉和至親,過的是鄉愁和牽掛。

而從超市裏買的的粽子,不管多麽高檔精致,吃到嘴裏,也沒有媽媽制作的粽子香甜味美。

及至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才知道端午過的是責任,需要承載一家人的平安健康。

家,是一輩子的歸宿,家人,是永遠的掛念,團圓,是恒久的期盼。

畢竟人生沒有來日方長,平日都忙,少有相聚,端午即至,何不放下忙碌,踏上歸途,給家人一份驚喜。

端午節,總是充滿儀式感,最溫馨的家庭風情,應該是燈火可親,一家人歡聚一堂。

大家談笑間抓一把米,塞一顆棗,用清香的箬葉緊緊包裹,然後用麻繩紮緊,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家宴上,粽香濃濃,一家人吃粽子,拉家常,互祝安康,多麽其樂融融。

一只粽子乃至一桌熱飯,從不只是食物的味道,它是團圓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北宋詩人歐陽修就在他的詞作【漁家傲】中,為此形象地描述: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石榴花開,陽光正暖,吃一口粽子,享家庭美滿,幸福也安然,闔家團聚,歡愉無限。

當然了,還可以趁著假日,扶老攜幼,外出郊遊,品茗戲水,飲酒觀山,或看一場活力賁張、激情熱烈的龍舟競渡,全家人過一個開開心心的端午節。

粽香氤氳之處,便是心安之處。

好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互知冷暖,互道珍重。

一起享受生活清歡,一起承受生命之重,一家人才心有所依,身有所歸,享受一生的芬芳美好。

粽子,包裹著家的眷戀與溫暖;端午,寄托著濃濃的思念和親情。

與最愛最親的人,一起品嘗最美味的粽子,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邂逅,才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端午雅望,情深意長。

端午節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但被婦孺皆知和認可的,是因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因倡導改革,聯手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

後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在秦國攻破楚國首都後,絕望的屈原抱石投入了汨羅江。

傳說屈原死後,人們透過各種方式憑吊他。

特別是每年到了五月五日,汨羅江上龍舟競發,千家萬戶高懸艾草,大街小巷粽香濃郁,都是為了祭奠他的一腔忠魂。

大約從漢末開始,人們逐漸把紀念屈原與端午節聯系了起來。

尤其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家國情懷,更讓人們長久傳播,流傳至今。

此外,還有五月五日投江殉國的吳國大臣伍子胥、投江救父的東漢孝女曹娥,也賦予了端午更多的人文情懷,他們都是愛國、忠誠、盡孝的典型。

也正是從紀念屈原等先賢開始,端午節的內涵越來越豐富,逐漸成為了一個富有愛國傳統的節日。

其實,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自古就十分厚重。

【禮記·大學】中寫道:「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五千年文明滄桑,這家與國,早已融入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成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深情。

所以,端午節的意義,也不僅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它更是一種信仰,一份紀念,一種傳承。

並由此繪成了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底色,成為了億萬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原鄉。

開創了大唐帝國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他的詩作【端午】中吟詠: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天下臣民生活幸福長久,共保國家昌盛,忠貞愛國始終如一,美德傳揚萬古流芳。

唐明皇說對了,中華民族雖飽經憂患,但多難興邦,福壽綿長。

有多少仁人誌士像屈原一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他們前赴後繼,胸懷祖國,心向美好,一代代續寫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歷久彌深。

如今我們生活在安寧和幸福之中,歡樂參與熱鬧的端午活動,盡情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是多麽幸運和來之不易。

不管是對於家,還是對於國,我們都應該踏著屈原們的詩行,讓先賢的高風亮節流淌在血脈中,珍惜當下,傳承薪火,勇往無前。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們彼此祝福端午快樂安康,既是身體上的安康,也是心理上的愉悅,更是靈魂上的撫慰。

端午節,是為小家,也為大國。

大國小家,相互交融,國泰民安,情義綿長,永遠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

你的端午之愛,都是對華夏大地的吉祥祝福,你的家國情懷,都是對中華文明的深切之愛。

這祈願,這深愛,與青山同在,與日月同輝。

作家馮驥才曾深情地說:

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願望出發,為每個節日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的習俗,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美好的安慰。

一個傳統節日,是歲月的陳釀,也是沈澱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

端午也不例外,賡續至今,它既是一個提醒人們珍愛生命、珍惜生活的節日,更是一個承載著炎黃子孫情感厚望和悠久傳統文化的節日。

它傳承著中華民族不曾中斷的精神內核,隱藏著獨屬於中國人的文化密碼,滋養著靈魂,撫慰著人心,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力量。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端午節,就是紮根中華文化庭院的嘉木,塑造著我們的文化認同,永遠展現著蓬勃的生命力。

它護佑著每一個人的安康,每一個家庭的歡樂,也護佑著中華民族的吉祥,如明亮而溫暖的光,穿越時空,照亮當下,啟迪未來。

那就讓我們以「端」為「始」,銘記初心,傳承根脈,在這片深愛的土地上,幸福生活,踔厲奮發,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強大的祖國。

點亮 「在看」 ,願你端午安康、喜樂悠長,祖國山河無恙、盛世吉祥。

作者 | 佳鋼,遵從內心,一路向陽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