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撰文 / Ivan
合作專家 / 邵㑳穎、孫露純
編輯 / KY主創們
過年期間我們釋出了一篇討論回家當哪種小孩才會更幸福的文章,結果評論區有許多讀者吐槽自己在家就沒當過小孩:
有的讀者回家還需要承擔起給父母當父母、調解家裏矛盾的責任:
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跟我說,ta特別害怕爸媽吵架,因為一吵架就要拉ta來評理,ta要是說了大實話就必然會得罪一方,要是不說,覺得委屈的那一方就會說ta跟另一方合起夥來欺負自己。
這種夾在爸媽之間的情況聽起來真的很讓人窒息。
以前我以為,只有那些離異家庭或是快破裂的家庭,孩子才會被卷入爸媽之間的矛盾。 後來和朋友們聊起童年陰影,才知道「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情況很常見,只是頻率和程度的差別而已。
大多數人遭遇過的第一個靈魂拷問就是「你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懵懂的年紀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然後產生了為難和對沒被選擇的那一方的愧疚感。
事實上,每次父母中的一方希望我們站ta那邊、對抗另一方時,都會在我們心裏產生拉扯和痛苦。
圖片來源:影視劇【玫瑰之戰】
如果這成為了家庭相處中的一種常態,就會構成一種不健康的家庭三角關系, 不僅 不能解決父母之間的矛盾,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會體現在我們成年後的生活中。
讓孩子選邊站的家庭關系,
到底不健康在哪?
家庭三角關系這個概念來自於家庭治療師包溫提出的家庭三角理論,他認為由父親、母親以及孩子所組成的三角關系,是維持穩定的家庭情緒的最小和最常見的單位。
在健康的三角關系中,家庭成員能夠做到獨立、自主地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偶爾第三方的介入,能幫助矛盾雙方更快打破僵局、化解矛盾。
然而當矛盾雙方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將沒有能力處理現狀的第三方(也就是未成年的孩子)拉入戰局後,這就形成了不健康的家庭三角關系。
前文所說的孩子被迫在爸媽之間選邊站的情況,正是不健康的家庭三角關系中的一種型別,在家庭治療中很常見。它被心理學家稱為 跨代聯盟 (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 即父母中的一方試圖透過獲得孩子的認同和支持,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陣營,一起來對抗另一方。
圖片來源:
影視劇【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獲得孩子的認同和支持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跟孩子大倒苦水、哭訴另一方的不是,或是疏遠伴侶親近孩子等等。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使得家庭三角關系往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之所以不健康,是因為這樣做雖然能一定程度緩解夫妻之間的針鋒相對,但矛盾只是被擱置了,雙方本該放在解決問題、修復關系上的精力轉移到了其他地方,還可能因此延伸出新的問題。
很典型的一種情況是,對丈夫感到不滿的妻子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減少和丈夫的互動,而心煩意亂的丈夫也順勢疏遠妻子,想自己一個人靜靜,久而久之丈夫變得越來越退縮和沒有反應,而妻子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關心丈夫。
看起來ta們爭吵的頻率減少了,然而這只是一種虛幻的和平。 由於一方對孩子過度親近,夫妻關系變得疏離,被孤立的另一方甚至可能產生嫉妒的情緒,把對伴侶的攻擊性轉移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來說,心理咨詢師邵㑳穎認為,選邊站註定是一個怎麽做都不會對的選擇。選任何一邊都錯,兩者都不選也是錯。孩子看似被賦予了決定誰對誰錯的權力,但其實只是父母問題的擋箭牌罷了。
為什麽把孩子卷入夫妻矛盾的行為在現實生活普遍存在呢?一定程度上是因為, 這也是一種父母把自身在婚姻中感受到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的過程,它以犧牲下一代的福祉為代價,緩解了當代人的無差別焦慮 (Bowen, 1993) 。
圖片來源: 影視劇【 三十而已】
選邊站的經歷
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心理咨詢師邵㑳穎認為,選邊站給孩子造成的最本質的影響,是讓孩子的內在產生了混亂。 這種混亂會影響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具體包括:
回避、抗拒做決策,尤其是遇上壓力事件
每一次父母向我們發起站邊邀請,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場壓力事件。我們的選擇好像說明了爸媽在這場交鋒中誰對誰錯,我們更愛誰更願意支持誰(事實上未必如此),而不被選擇的那一方多少都會感到傷心。這種怎麽選都不對的情況,會讓我們感到混亂,滋生許多情緒。
如果我們難以消化、整合這些情緒,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事件都會傾向於回避做決策。 因為過往經歷告訴我們,我們的決策會決定太多東西,這種分量是我們難以負荷的。然而很多事情是逃不掉的,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的人才可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容易越過人際關系中的邊界
就像是誤以為自己在爸媽的矛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樣,長大後我們在面對人際問題時,會覺得自己的意見很重要,以為自己能左右很多。
比如知道了朋友和其伴侶最近鬧矛盾,於是拼命支招想幫忙解決,結果越過了邊界,惹得朋友不愉快;或是喜歡對他人的處事方式提意見,雖然是想為別人好,但是會讓人感覺被冒犯,反而被疏遠了。
當我們實際經歷過一些事情後,就會發現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其實很少,他人也並沒有那麽在意我們的看法, 這種落差感會讓我們感到挫敗和委屈,對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產生混亂。
成年後容易找到有問題的、不適合自己的伴侶
選邊站的家庭三角關系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父母中會有一方為了爭取我們的同盟,在我們面前輸出對另一方的看法。然而, 父母以伴侶的視角所看到的另一半,往往和我們作為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當同性家長在我們面前貶低異性家長,比如,媽媽嫌爸爸不夠有上進心,不能讓家人生活得更好,可我們卻覺得爸爸已經給夠了我足夠的關心和愛,是一個好爸爸。 這樣的認知分歧就容易混亂我們的擇偶標準,長大後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一個什麽樣的伴侶。
也因為我們從小就被迫成為了父母爭吵的裁判,經過多年的「訓練」,我們更容易被他人身上的不和諧吸引,和一些不那麽好的人進入關系 ( Kerr, M. E., & Bowen, M. ,1988) 。
圖片來源: 影視劇【她們的名字 】
和同盟父母難以分離,不利於自己親密關系的健康發展
如果我們和父母中的一方結成了更緊密的同盟,並且未能在成長過程中做到很好的分離,當自己的伴侶和同盟父母產生矛盾時,我們就很有可能選擇站在同盟父母而非伴侶這一邊。如此一來,自然會和伴侶有許多的矛盾。
事實上這也是所謂的「媽寶男」、「爸寶女」形成的原因之一。由於在ta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就沒有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而是選擇了和孩子結盟。受到這個的影響, ta們也對健康的家庭關系的邊界產生了混亂,不清楚夫妻關系才是家庭中的首要關系,需要在大家庭中去捍衛自己小家庭的邊界。
圖片來源: 影視劇【 大江大河】
所以,
成年後的我們可以怎麽辦?
可以說選邊站的經歷,使我們在形成和感受到「自我」之前,被施加了過多父母的意誌和情感,導致我們在長大後很難與父母進行很好的分離。
而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是我們擁有獨立人格、按照自我意誌生活的重要一步。
值得註意的是,這裏所說的分離,並不是指要與父母斷絕聯系或是將ta們完全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家庭治療師鮑溫認為,好的分離是「自立門戶」而非「一刀兩斷」。 前者是透過辨識並遵循我們自己的目標來實作獨立,既能與家庭保持距離感,同時也認可我們是家庭中的一部份。
我們可以從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做起,區分哪些是父母的感受,哪些是自己的感受,逐步建立自己的情緒邊界。同時,多在生活中觀察自己的行為,想想哪些行為是受到父母影響而形成的慣性,同樣的事情怎麽做才符合你內心真正的想法。
當你對自己有更清晰的把握,你會更敢於掌控自己的生活,為自己做決策。
親密關系方面,我們最需要意識到的是, 我們並不是在代入父親或母親的需求找伴侶,我們所要建立的親密關系不是ta們關系的延伸或復制。
多從「我」的感受、需求出發,我們就能慢慢找回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評價體系。
那如果成年後再次碰見父母要求我們選邊站的情況,可以怎麽辦?
正如前文所說, 家庭三角關系也可能是健康的,只是當年作為孩子的我們不具備處理大人世界復雜難題的能力,和父母不是勢均力敵的。
而成年後的我們更有力量了,能理解更復雜的人類動機和情感,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多元。如果再次被拉入父母的矛盾之中,我們有機會構建出一種健康的、平衡的三角關系。
咨詢師建議,在介入之前我們要進行一個自我對話,明確自己的參與程度,告訴自己: 無論這個事情結果如何,我都不是影響它的唯一因素,因為這不是完全由我主導的。 開展這樣的對話可以減少我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圖片來源: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5】
另外,你還可以嘗試向父母提出以下訴求和規則,這能幫助三角關系趨於健康和平衡 (Kyle S. King, 2013) :
-希望父母共同來尋求你的意見或是看法,不要背著另一個人單獨找你談話,不然你可以拒絕;
-每個人在談話中都要盡量坦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並同樣允許他人如此,如果有人做不到,那麽談話開啟意義並不大;
-告訴父母這樣的三方談話並不能代替ta們之間的交流,鼓勵ta們多直接溝通,畢竟解鈴還須系鈴人。
不過, 如果你覺得這對你來說還是太難了,不符合你的實際情況,那麽選擇不介入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分離這件事情不光是孩子的功課,也是家長的。雙方都能保持適當的邊界,才是一段關系最健康的模樣。
如果你也曾經歷這樣的局面,點點 「在看」 對自己說聲「辛苦了」。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或家人還在不健康家庭三角關系的漩渦中,就把這篇文章 轉發 給ta們吧!
(本文部份觀點來自心理咨詢師邵㑳穎)
今日互動
小時候你經歷過選邊站的情況嗎?
對你最深的影響是什麽?
References:
Bowen, Murray.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1993.
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Kyle S. King, 2013, Family Triangles: When Someone Gets put in the Middle, GoodTherapy.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 | 心理測試 | 招聘 | 轉載 | 合作 請戳選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