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患者的「信任」能起多大作用?

2024-03-22情感

2014年秋天,66歲的上海教師王謙信剛退休不久,確診為彌漫大B淋巴瘤和腎癌二期。他搜到網上有個說法,「50歲以上淋巴瘤患者三年生存率只有23%」,一周內他就和女兒交代好了所有「後事」,甚至跑到照相館把遺照也給拍好了。

直到住進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 (簡稱「瑞金醫院」) 血液科的病房,王謙信才仿佛吃下一顆「定心丸」。如今已是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趙維蒞教授,當時是他的管床醫生,找他和家屬約談時,她的語氣溫婉而堅定,「我有80%的把握把你治好」,臨走還將他們送至電梯口,再次承諾,「我盡可能爭取使你在80% (治愈) 的人裏面。」

「那時候我腦子裏只有兩個概念,第一,我有了活下去的‘生的希望’,我不想‘死’了;第二,我什麽都不管,我就聽你醫生說的做。」王謙信笑著回憶。在完成八次化療療程後打車回家的路上,看著碧藍晴空和來來往往的人群,他的內心湧起難以描述的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也時常流淌在醫生們身上。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黎醫生記憶猶新,有位老年女性患者治療無效,出現了一系列並行癥,醫生判斷最多只能再活6個月。後來,在兒子的支持和鼓勵下,她采用了某種免疫療法,「治療時她躺在床上透不過氣,但還是深呼吸給自己打氣,‘一定要挺過去’。一個月後再做評估,病情完全緩解。」

「我們做醫生目的就是為了治愈更多患者,」王黎醫生介紹,十幾年來,瑞金醫院血液科團隊日復一日深入研究難治淋巴瘤機制,不斷摸索出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包括將Car-T治療有效率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透過結合臨床需求和機制研究,一小步一小步地提升患者療效,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熱愛也隨之越來越深。」

康復後的2018年 (註:一般癌癥治療後三年內最易轉移或復發,五年未復發在醫學上稱為「臨床治愈」) ,有感於瑞金醫院患者交流會活動周期較長,在趙維蒞醫生的支持下,王謙信發起了一個誌願者團隊,組織康復患者進病房與病友交流。兩年後,同樣在趙維蒞醫生的牽頭下,瑞金醫院社工部組建的「淋巴瘤患者俱樂部」正式成立,誌願者數量從最初的6人增至72人。如今,每期病房探訪活動有10個誌願者名額,一經宣布總是被一搶而空。

在許多公開發言和采訪中,談及瑞金淋巴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趙維蒞醫生都不忘褒獎誌願者團隊的貢獻,稱贊他們是「傳遞人文關懷的最好起點」。王黎醫生對此也十分認可,「同伴教育為我們很多淋巴瘤患者帶來曙光,看到了榜樣在這裏,能更好地配合我們進行抗腫瘤治療。」

誌願者的起點:

搭建醫患信任的橋梁

家人朋友對治療方案多有不解,王謙信心裏卻很清楚,自己是被醫生從「鬼門關」拉回來的:當時,他體內的淋巴瘤細胞正在迅速增殖,惡性程度很高,腎癌也在擴散轉移的邊緣。

幸運的是,他對靶向藥的敏感度很高。第一次化療結束,王謙信拿著紅包去找趙維蒞醫生,她看都不看便脫口而出,「你不要過來!」啼笑皆非之下,他轉而購買巧克力,每次到瑞金醫院,就給醫生和護士們發幾塊,感情日益加深。後來,趙維蒞醫生兩次邀請他到患教會上分享康復經驗,他都一口答應,組建誌願者團隊的想法也從此起步。

走進病房探訪,短短兩個小時交流下來,每當看到病友們臉上的陰雲化為發自內心的笑容,王謙信便能確認「今天的活動成功了」。淋巴瘤分型多達上百種,沒有什麽比病情近似的「前輩」健康地來到面前,更能給患者安慰,更能讓他們相信接受規範治療就有臨床治愈的希望。

王謙信與患者交流

王謙信會苦口婆心地勸導病友,飲食要保證高蛋白營養,還要特別重視防範感染。他老是拿自己吃過的苦頭「現身說法」:一次大意的感冒,讓他連續輸液16天,直接影響化療行程不說,全身難受到第一次閃過「跳樓」的念頭,「好多淋巴瘤病友不是因為癌癥死的,而是感染後的休克。我們好幾位誌願者都曾在感染後被發過幾次病危通知書。」

王黎醫生也提到,有的患者出現感染等並行癥後,不知道怎麽處理,拖到嚴重了才去醫院,等到休克再搶救就很危險。瑞金醫院血液科目前有三位隨訪醫生,「一對一」微信交流24小時線上,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減少此類遺憾發生。

醫生、患者可以線上上隨時溝通病情

不過,王謙信非常體恤醫護人員的不易,尤其是女醫生們往往要同時兼顧繁重的工作和照顧家庭。他經常和病友解釋,隨訪醫生的主要工作是在規定時間聯系患者,確認其是否符合下次住院化療的要求,而不是隨時隨地回答任何醫療問題,「我們誌願者要負責任去解釋。」

三個加起來1000多人的淋巴瘤病友群,他早早立下群規,第一條就是不允許對任何醫院的醫生評頭論足、發牢騷,「比如誰很兇,看到誰害怕,我說,‘醫生是救你們命的!’」

很多病友遇到緊急狀況,焦頭爛額,都會第一時間找「王老師」 (王謙信) 出主意,幫忙和瑞金醫院方面溝通;他也樂於做醫生們的「傳聲筒」,哪位醫生門診時間臨時改了或者取消了,只要說一句「王老師幫我通知一下」,對他來說就是舉手之勞。

與淋巴瘤相關的科室有很多,比如感染科、皮膚科、病理科、心理科,多年來王謙信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都建立了聯系,希望能滿足病友們復雜多元的需要。瑞金醫院皮膚科也專門開設了淋巴瘤專病門診,方便處理靶向藥過敏反應的問題。

醫患與「同伴」:

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為什麽別的醫院一般是取完整的淋巴結,而瑞金醫院透過粗針穿刺就能取得準確的病理診斷結果?在今年的第一次俱樂部線下交流會上,王謙信代病友問出了這個他們都倍感好奇的問題。

這背後的「功臣」少不了王黎醫生。2008年,延續瑞金血液科「老中青」學術傳承之路,她也被推薦赴法國進行博士後深造。她很快註意到,在法國醫院,粗針穿刺已經是淋巴瘤病理診斷的常規技術。

王黎

王黎醫生介紹,傳統的手術活檢,通常會在脖子上留下疤痕,影響美觀;有的腫大的淋巴結位於腹腔或盆腔區域,甚至需要剖腹探查,對患者身體損傷很大。「粗針穿刺就像蚊子咬一口,獲取一小塊病理組織,可以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但對穿刺醫生和病理醫生都有很高的要求。」

【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狀況白皮書】的數據顯示,約43%的患者曾有過誤診經歷,51%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後方得以確診。患者從初次診斷到最終確定所患亞型,平均耗費時長為2.5個月,而一些亞型患者確診所需的時間更長。大部份患者為了確診,需奔赴北上廣等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異地就醫成為許多患者無奈之下的選擇。

王黎醫生印象很深的是,剛工作不久時,曾遇到一位四十多歲的患者,一年裏開了七次刀,才最終確診惰性淋巴瘤,手術創口遍布頸部、腋下、腹股溝等位置。「因為炎癥反應,腫瘤邊上有很多腫大的淋巴結,醫生沒法用肉眼區別哪個是良性、哪個是惡性,只能挖出來看,如果是良性的,那就再挖。」

回國後,她便在瑞金醫院聯合超聲科,推廣經超聲引導下對腫大淋巴結粗針穿刺活檢技術,以期為淋巴瘤精準病理分子聯合診斷提供基礎。據其介紹,目前在瑞金醫院,90%的淋巴瘤患者可以透過這種方式獲得診斷,首次穿刺陽性率達到70%以上。

王黎正在檢查患者身體情況

像這樣「潤物細無聲」的關懷還有很多。2023年10月,瑞金醫院血液科開設第一個濾泡淋巴瘤專病門診,主要就是關照到這類患者的特殊需求。

王黎醫生介紹,在所有B細胞淋巴瘤中,濾泡淋巴瘤發病率僅次於彌漫大B淋巴瘤,患者群體很大。但它是一種惰性淋巴瘤,進展緩慢且容易反復發作。研究顯示,早期化療並不延長患者生存期,因此需要做好定期隨訪,觀察和等待啟動治療的最佳時機,由此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化療療程和毒副反應。

「開設濾泡淋巴瘤專病門診,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患者溝通,讓他們理解暫時不做治療的原因。」王黎醫生說,「新患者在候診時,也能和確診多年的患者互相交流,安撫自身焦慮心態。」

當助人成為良藥:

找到更多治愈疾病的「鑰匙」

2016年,瑞金醫院轉化醫學大樓啟動建設,誌願者團隊成立後,趙維蒞醫生便在設計圖紙上專門圈出11樓的一間會議室,作為常設的瑞金醫院血液科誌願者辦公室,「我們都很感動。」王謙信回憶,他曾把那裏「當作自己的家」,幾乎天天都去。

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封閉管理,誌願者活動只能轉為線上。直到2023年3月,瑞金醫院血液科率先恢復開放病房探視。那時,在趙維蒞醫生的聯系下,淋巴瘤患者俱樂部在院外也有了一處「掛牌」活動基地,方便合唱等聚會活動開展。

「我要再陪你們20年!」這是王謙信與病友之間的約定。他總是笑著鼓勵他們,「信心很重要,首先就是堅持活下去,你都不知道兩年內會發生什麽,說不定就出現新的治療手段。」

王謙信總是會給予患者信心和力量

上世紀80年代,瑞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院士「八年磨一劍」,提出全反式維甲酸 (ATRA) 治療急性早幼顆粒球性白血病 (APL) 的誘導分化療法,最終使APL成為第一個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這個「中國藥神」的傳奇故事,激勵和感召了一代代瑞金人,王黎醫生便是在讀書時聽了王振義老院士的講座,才決定投身血液學。

「我們就想借鑒APL這個模版,在淋巴瘤領域也找到一把‘鑰匙’,能開啟這個‘鎖’。」王黎醫生說。在法國進修時,她主攻的課題方向是腫瘤血管生成機制和腫瘤耐藥相關的微環境,由此摸索出的聯合抗血管治療方案,可以透過切斷腫瘤的供血供氧渠道使其壞死,進一步提升淋巴瘤治療療效。

王黎(右一)和同事不斷研發、測試

此後,瑞金血液科團隊合力建立適合中國患者的分子分型體系,為每位患者「量身客製」精準治療方案。某些基因突變型別,被科學證明是腫瘤難治的「元兇」,恰好可以對癥下藥,為患者帶來生機。

「以前許多老年患者會放棄治療,覺得這麽大年紀再折騰化療沒必要,能活幾個月活幾個月,我們覺得很可惜。而現在,我們有更優的靶向藥物口服方案,2/3的患者可以看到腫瘤縮小,年齡已經不再是淋巴瘤治愈的障礙。」王黎醫生說,如今再加上Car-T療法,許多晚期老年患者也從中受益。

最近,瑞金血液科牽頭成立Car-T病友微信群,王謙信受托幫忙拉人,有時忙到夜裏十一二點也沒有怨言。他還主動邀請多位從Car-T療法中獲益的患者或家屬加入誌願者團隊,為病友提供同伴支持,其中有位接受Car-T臨床試驗的年輕患者,在病中接受到誌願者的幫助,堅定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在其身體恢復後也加入誌願者團隊。他還與一位相識相戀五年的淋巴瘤病友走入了婚姻殿堂,攜手迎接新生。

大病初愈後,王謙信曾一度患上抑郁癥,在淋巴瘤患者俱樂部不斷助人反而成了他走出陰霾的「良藥」。「早期我們有一批濾泡淋巴瘤病友很焦慮,總是擔心哪天要復發,我就鼓勵他們加入誌願者團隊,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心情好就不會老想著復發。」王謙信笑稱。

王謙信與病友們在互幫互助中,一起對抗疾病

他曾將瑞金血液科誌願者團隊的宗旨形容為「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樂、給人幫助」,這是他們回饋給醫生與病友們的最好的禮物。「我現在感到,我們不光是活的時間更長,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活得有意義。」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沈藝超

微信編輯丨 毛思雨

作者丨 暮裏

設計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視覺中國、受訪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