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不喜歡過生日的理由,一個就夠了

2024-06-05情感

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年紀越大,越不愛過生日了。倒不是因為怕老,而是 怕尷尬

倘若生日這天有人推個蛋糕出來或者當面跟我說生日快樂,我多半不會感到狂喜,反而會 不自在,唱生日歌環節尤其難受,四句我都嫌用時太長。

但我也不是一直這樣的。而且我總感覺,正常人不這樣。

說來也巧,前一陣子,一個叫 「生日回避型人格」 的詞沖上了熱搜,我這才發現,原來和我一樣的人真的很多。

我發現這樣的現象在各個社媒平台上都有。

上下滑動檢視。

我一時竟不知是應該先感慨網友們很會造詞,還是我終於確診了......

回避型人格還有這麽具體的場景嗎?

(開玩笑的,沒有這種人格)

不過這個現象確實引起了我的註意,我認為那種 「想要,但不敢聲張;盼望,但假裝不需要」 的行為模式是存在的,它對我們內心的擾動也是真實存在的。

你同意圖裏這個說法嗎?

帶著這個想法,我和 知我心理入駐咨詢師@嶽菲 聊了聊,希望這篇推播,能為和我一樣別扭的朋友,帶來一些啟發。

如果我不期待

就不會失望了

和咨詢師聊下來的第一個結論就是,生日回避並不是什麽極端個例,其實很普遍。它也並不是「你其實討厭自己」這樣一句簡單粗暴的話能概括的。

想要逃避生日,或者說, 對於祝福的不適應、焦慮,其實是一種被轉換過的情緒 ,它的用途是掩蓋我們內心深處那種 「深深的失望」 ,人是很難允許自己一直待在失望的情緒裏的——我們不喜歡那種「我不受歡迎」的暗示。

但無論如何反感、別扭,我們也不會想承認我真的想要這個祝福,因為 那會顯得我們非常 needy

「我需要」意味著「我不足」,可我們不想被別人看到自己的匱乏和不足,我們更傾向於去保持自己有力量、很充沛的形象。 於是我們變得別扭——想要,但不敢聲張;盼望,但假裝不需要。

為了避免自己持續體驗這樣的情感,我們開始回避,並且,是以一種雲淡風輕的姿態來回避: 如果我不期待,我就不會失望了。

聊到這,我實在忍不住細問:不就是在重要日子被忘了,為什麽有人會因為一次兩次的經歷,就形成了這種思維方式?

好吧我就是想問:為什麽偏偏是我呢?

心理咨詢師嶽菲是這樣說的:

這樣的思維很可能來自早期體驗。 小時候經歷會塑造我們如何面對失望——到底是繼續爭取,還是退縮猜測。

在生日羞恥、生日回避的評論區,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描述,都和個人過往所體驗到的被拒絕的經歷有關。 遺忘、無視,都容易被認為是一種拒絕。 上下滑動檢視。

如果小的時候,需求總被他人,尤其是父母,強烈反駁回去,甚至批評指責,就會產生「有需要=不好」的想法,甚至感到愧疚。

當這種失望無處發泄,就會與愧疚感一起持續而穩定地向內攻擊,形成一種「不配得感」,使人長大之後也很難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

聽到「不配得感」這個分析後,我輕輕地破防了一秒鐘。好吧,東亞小孩一生的精神困擾,竟然會在三十多歲後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好一個 call-back 。

圖源:【保姆日記】

生日也會成為壓力源

我想,生日之所以會變成「不配得感」的放大器,是因為它確實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與我們的自戀需求密切相關。

這裏說的自戀是一個中性的詞匯,不是貶義。 在心理學裏,自戀也指人們對被認可和被重視的渴望。

在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看來,這種自戀是個體自尊和自我價值感的基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份。健康的自戀使個體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獨特性,幫助其建立自信和自尊,它是人格發展的正常部份 [1]

到了生日,這種需求則會更為強烈。

上下滑動檢視。

心理咨詢師嶽菲同我分析道:

如果每次過生日,你都有機會被滿足一個重要的心願,內心就會很自然地認為生日是一個很重要的關於自己的日子,而且自己的心願是值得被關註和滿足的,這一天就會和分享、溫暖的感受建立起聯系;反之,如果你的願望總是不能在這一天實作,那麽你就很容易形成一種印象:

「即便在這樣重要的一個日子裏,我的需求都沒法被滿足。」

我想,那是一種帶點創傷的感受,代表我們的自戀無法被健康地滿足;又有一點無助,意味著無論如何我都得不到我應有的關註。

「為什麽偏偏是這天呢?」

咨詢師嶽菲還告訴我,其實,在生日有過高的期待是正常的。

生日會激發個人對於「社會期待」的關註 ,更加焦慮個人表現,比如被看起來有沒有朋友、聚會有沒有很完美等等。過高的期待會帶來過高的壓力,在國外,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 生日憂郁(Birthday blues)

有一些針對抑郁個體的研究發現,生日前後,一些原本抑郁的人癥狀會加重,對他們來說,這是精神風險增加的時期。因此很多心理工作者會額外關註來訪在重要日子前後的狀態 [2][3]

來源:【暮光之城2】

過高的期待意味著,得到了就會非常開心,但破滅後,也會產生比一般情況下更大的挫折感和失敗感,如果是一個習慣了內歸因的人,會被迫獨自消化這些負面感受。

而如果我們任由自己在這些負面感受中沈溺、錯誤歸因、反復體驗這種患得患失,我們會經歷更頻繁的失望。

就好比你總期待 120 分的東西,即便生活給了你 100 分,你也很會感到匱乏,總是渴望能有 120 分甚至 200 分來彌補過往的不適 ——但那也是很難的。

先是不配得感,再是匱乏,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可以靠自己填補這部份空缺呢?

當然可以

生日並不一定要被動滿足

多數人在想到生日的時候,總會預設一種慶祝的場景。這個場景往往是別人為我們送上祝福,很少是我為我自己祝福。(如果你可以主動為自己做這件事,恭喜你,這很棒)

來源:【家有兒女】

尤其是, 當我們不那麽確定自己被愛著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斷去尋求外在事物來幫我們判斷和確定 ,這種標準是很飄搖的,不為我們所控的,也就形成了一種患得患失的感受——既希望能夠得到與這種預期匹配的祝福、慶祝,又害怕這種預期屆時無法滿足。

來源:Pexels

咨詢師嶽菲提到, 個人的價值感、配得感其實是來自我們內心深處對於自己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獨立於外在反饋的。

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人,一生都會不斷把自我價值和外在反饋掛鉤:成績、有沒有人幫我慶祝生日、做什麽工作、生活方式......那麽 ta 常常是失望的。

所以最好的解法,就是去找到自己的內在反饋來源,主動去填充它。

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想象成一塊田,我先種上花種上菜,那外在的雜草毒草就不容易長在這塊地裏。要有意識地讓正確的信念去「占領高地」。

圖源:Pexels

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

把這種期待 攤平到每一天

看到這裏,我想你已經理解它背後的這套邏輯:那是一種期待,在生日這樣的節點被無限放大,換來了巨大的失望。而為了避免它所帶來的傷害,我們選擇了回避。但回避無法磨平失望,我們依然要面對不穩定的自尊。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能怎麽辦呢?

我想邀請你嘗試 3 件事,把期待調回正常的區間,讓我們少一點點破防:

因生日而焦慮,怎麽辦?

1. 覺察 :和那種復雜的感受多待一會

2. 解綁 :試著把自我價值感和生日解綁,把心態放平

3. 回歸 :把價值感收回到自己身上

「覺察」

和那種復雜的感受多待一會

重大人生經歷本就會喚起沖突感受,這很正常。期待無法滿足、自戀有所損傷,讓我們不可避免地感到失望、難受,沒關系,不用抹除它。 深深的失望裏,有深深的期待。 如果能誠實地面對那個期待,本身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助益的。

可以問問自己:

- ta 忘記我生日,就一定代表不想跟我好了嗎?

- 是誰親口跟我說過討厭我嗎?為什麽我會形成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我的腦子又亂講話?

- 如果我提醒 ta,我們可不可以補過?現在補上,可不可以開心?

- 現在,有什麽可以讓我開心?

來源:小紅書使用者@誅殺藍莓 @今天做個什麽手工好呢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誕生的日子,一個是真正認識和理解了自己的日子。若能擁有後者,也不錯。

「解綁」

試著把自我價值感和生日解綁

把心態放平

當我們把生日這一天看得過於重要,也就免不了要失望,生日這天經歷的一起都會被我們無限放大。 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種期待攤平到每一天。

不如就把生日看成一個一年當中的一天,做點能讓自己開心的事兒,而不是在這一天我就必須得到什麽,或是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 不是一定得達到什麽、得到什麽,我們才能開心。

同樣地,在日常生活裏,也嘗試著去感知幸福。

來源:小紅書使用者@忍冬

「回歸」

把價值感收回到自己身上

也許就是有人爽約、遺忘,也許我們就是無法透過和外界順利互動獲得那段我們幻想的關系、滿足自戀、證明自己被愛,但即便如此, 我們也依然可以為自己做一件事,那就是: 去調整和自己的關系。 即使沒有他人的祝福,你我也是被祝福著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也可以愛自己。

畢竟,我們的存在(being)本身也是一種祝福。

來源:【我們由奇跡構成】

最後,祝福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夠坦然地、愉快地度過自己的生日,以及生日之外的每一天。

今日互動

1. 你是大辦特辦那種,還是生日回避型?

2. 你過的最好的一個生日,是什麽樣子呢? 和自己,還是和親友?

References:

[1] 美 懷特 White, Marjorie Taggart 1915-), & 美 韋納 Weiner, Marcella Bakur 1925-). (2013).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 Chang, C. Y., Hsieh, Y. T., Kuo, C. Y., Lee, I. H., & Tseng, H. H. (2022). Birthday blues: Aggravated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on birthdays in a sixty-year-old man. Psychiatry Research Case Reports, 1 (2), 100072.

[3] Williams, A., While, D., Windfuhr, K., Bickley, H., Hunt, I. M., Shaw, J., ... & Kapur, N. (2011). Birthday blues. Crisis .

本文關鍵詞:生日回避、生日羞恥、不配得感、回避、防禦機制、合理期待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知我心理入駐咨詢師 / 嶽菲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臨床工作經驗超8000小時

監制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坦然慶祝👇